信息技術教育實用型發展模式的構建
時間:2022-04-12 09:56:06
導語:信息技術教育實用型發展模式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文獻綜述法闡述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與功效,分析了新常態下信息技術教育實用價值提升的發展思路,并對新常態下信息技術教育實用型發展模式的構建途徑進行探討.旨在于為確保信息技術在推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建設的創新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發揮,促進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模式的創新與完善,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新常態;信息技術;實用型發展模式;運思;構建
1引言
信息技術是指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總稱,具有帶動經濟增長、實現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促進勞動力結構調整以及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功能.信息是經濟建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信息時代的來臨開啟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紀元.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掌握與運用信息技術能力的教育學科,其核心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與輸送具有較高信息素質的人才,以便于為充分開發與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社會得不斷發展提供保障.現階段,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形勢,確保我國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主席提出了“新常態理論”,用以指導與規范我國的經濟建設實現由“粗放型”向著“細致型”的有機轉變.在此全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為了確保信息技術教育的適應性與實效性,基于新常態理論的引導,對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社會實用價值的基本思路進行整理,對與之相關的實用型發展模式的構建途徑進行探討,就成為新形勢下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2信息技術教育概述
信息意指音訊或消息,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已發展成為一種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活動中的重要資源,在促進社會交流、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而信息技術則是一種實現對信息的開發、搜集、整理、歸類以及轉化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義上講,信息技術是將信息轉化成為相關資源,實現對信息實用價值全面挖掘與運用的重要工具.為了確保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其自身社會價值的不斷傳承,信息技術教育應運而生,成為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釋義是指傳授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與理論的教育,其核心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一定信息素質能力的人才.所謂的信息素質是針對信息這一特定的目標所表現出的甄別、歸類、整理、搜集、加工、利用、創新以及管理等多種素質能力的總和.信息時代背景下的“信息”不僅包括社會各領域發展的相關動態、成果,同時,還包括某一領域內的需求、前景和預判,成為一種巨大的潛力資源.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信息的重要作用與突出的社會實用價值愈加凸顯,因而,為了提高信息的加工效率,確保其實用價值的有效提升,對于人們的信息素質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基于此,相對于以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為核心目標的信息技術教育而言,其重要的社會作用不言而喻,其培養取向已從傳統的信息技術知識得傳授轉變成為信息素質的全面發展,即已從單一的軟硬件知識的學習轉換成為對包括計算機、網絡在內的各種信息工具的綜合運用方法的熟練掌握.由此可見,“適應與實用”是當前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核心取向,其宗旨在于為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提供保障,以便于為其在未來的信息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健康的發展以及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
3新常態視域下提高信息技術教育實用價值的發展思路
新常態之“新”,意指創新;新常態之“?!保庵赶鄬Ψ€定,其實質就是通過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創新來實現穩定與均衡的發展局面.相對于信息技術教育而言,全面提高其自身的社會實用價值,是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的重要途徑.因此,基于新常態理論的引導,積極探討實現信息技術教育適應性發展的思路,就成為新形勢下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
3.1確立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目標體系
目標是與之相適應的各種行為的終點與歸宿,對于行為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為了確保信息技術教育社會實用價值的全面提高,確立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目標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具體的確立思路主要體現為:首先,根據信息技術教育的實際特征以及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應將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總體目標.其次,依據信息素質的基本結構可以將這一總體目標分解為理論目標與實踐目標.其中理論目標對于學生信息技術的理論素質的培養具有導向作用;而實踐目標是學生在信息技術實際操作能力上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依據.第三,在總體目標制定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需求層次理論的引導作用,遵循“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原則,將信息技術教育的總體目標劃分成為若干個相關的子目標體系,以便于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發現教學中存在的現實性問題,進而加以及時的調整與修正.第四,為了確保目標體系的適應性與實效性,要求目標的設置必須要具有時代性、科學性、遞進性以及系統性的基本特征,以便于從不同視角、各個層面來切實滿足社會對于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全新訴求.
3.2實現對新常態下信息技術教育的理性定位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生產力,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新常態理論的引導下,為了確保經濟建設健康、平穩、持久的發展,我國正致力于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與調整,“粗放型”經濟將逐步被“細致型”經濟所取代,而信息產業作為新興的經濟增長點,勢必會在我國未來的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進程中發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對于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全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對信息技術教育做出理性的定位,就成為實現信息技術教育適應性發展、促進其社會實用價值全面提高的重要保障.首先,在發展取向的定位上,要以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2000年1月9日頒布實施的《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案)》中的相關指示精神為參考,制定出展現普遍適應性特征的發展取向,用以規范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其次,社會職能的定位上,要注重對自身育人功能的凸顯,以貫徹《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為核心,遵循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規律,通過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來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全面提升;第三,對自身價值的定位,應以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調整為背景,強調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以便于為社會培養與輸送實用型的信息人才.
4新常態視域下信息技術教學實用型發展模式的構建途徑
4.1轉變教學理念,確立全新的發展取向
教學理念是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的指導思想,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引導與規范作用.由于長時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唯成績論”的教學理念在我國教育領域內呈現出泛濫的態勢,這種只注重對相關知識傳授而忽視對實用技能培養的狹隘思想,導致“一刀切”式的教學模式被長期沿用,學生因自身的素質差異而形成的不同的發展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因而,教學活動成為一種“批量化”的生產過程,學生的學習效果凸顯“模印”式的特征.由此可見,教學理念的陳舊是造成教學實用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為了確保新常態視域下信息技術教學實用型發展模式的構建與完善,要求在教學理念上必須實現徹底的轉變,確立教學活動全新的發展取向.這就要求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以開展個性化、人本化教育為核心,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培養,以便于為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實用價值提供保障.
4.2加強教學內容體系的創新,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需求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賴以開展的必要條件,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具有相互依附、相互影響的必然聯系.相對于教學模式的構建而言,教學目標占據著核心位置,而教學內容則占據著基礎地位.因此,在構建新常態視域下信息技術教學實用型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擇取就成為極其重要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必須要樹立適應社會發展形勢、滿足信息化社會發展需求的觀念,本著適應、實效、創新的原則,深化課程教材的改革.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科技含量,依據當前信息社會發展主流趨勢,來選擇時代性與適應性的教學內容,構建起能夠有效滿足廣大學生自我發展需求的新型教學內容體系,進而為促進信息技術教育實效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4.3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為構建信息技術教學實用型發展模式提供保障
教師是知識的傳輸者、技能的傳授者,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與輔助者.因此,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高低會對教學的實際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新常態理論的引導下,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面臨著全新的發展訴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滿足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求,已成為其發展的核心取向,因而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師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應加強信息技術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自我發展以及崗位培訓等手段,來全面提升教師的素質能力,以便于為其適應并勝任新形勢下信息技術教育的工作提供保障.這對于新常態視域下信息技術教學實用型發展模式的構建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成為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的重要基礎.
作者:逄歡 吳峰 單位:北京大學
參考文獻:
〔1〕潘云良.“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思路[J].中國報道,2014(10).
〔2〕于東.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J].遼寧教育研究,2000(07).
〔3〕施立玉,蘆明池.構建信息技術教育整合模式[J].中小學電教,2002(06).
〔4〕葉菁.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教研),2011(02).
〔5〕任學賓.信息技術教育與信息素質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00,05.
〔6〕李白樺.新課程理念下高師“學科教學論”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以信息技術教學論為例[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09(1).
- 上一篇:第一書記推進會發言稿
- 下一篇:鄉共青團委工作計劃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