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信息技術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10 03:38:56

導語:高師信息技術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師信息技術教育論文

【摘要】在分析了“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基礎上,給出了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方向,并且強調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實驗教學、強化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構建三級實踐教學體系,以“校企協同”為基礎的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課程群體系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及人們的生活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不但生活上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傳統行業和商業也在互聯網的融合滲透下發生著深刻變革,不斷取得突破和應用創新,同時也加快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和升級。簡單來講“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將這兩者隨意的加起來,而是利用信息通訊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發展動力。信息通信技術的進步,使互聯網在企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而且為下一階段的“互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ヂ摼W技術對全球信息化產生了整體的推動,未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與跨界融合必將推動世界信息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為適應社會的發展,無疑將對信息技術人才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出真正適用于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新型復合人才,作者們認為,高師信息技術教育類產業需要的專業人才應具備以下的特質。1)復合專門性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是一門以學生的專業為支點,發揮技術、技能優勢,信息技術專業是一門層次復雜且涉及多項學科的新興專業,南開大學網絡與信息系統專家吳功宜教授認為:“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需要重視復合型人才培養,保持可持續發展?!盵2]這就要求在信息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結合所學專業的特征和市場的企業需求,制定相關的教學體系,明確教學目標才能培養出具有綜合能力的高端技術型人才。2)創新性創新是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只有抓住創新的方向,找準創新的節奏,才能帶動經濟社會形態變革,催生信息技術產業科技創新。這就要求高校培養的信息技術類人才具有基礎扎實、技術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3)實踐應用性信息技術日益更新,發展迅速,與其他技術領域結合密切,實踐應用性更強,這就要求學科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依據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增加實踐性強的信息技術課程及部分實踐環節,將理論和實踐貫穿于教學體系中,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核心技能得到發展和提升,培養出合格的高素質、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信息技術人才。4)協作能力強信息時代下的信息技術項目涉及了感知、傳輸等各個不同方面,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不同專業方向的團隊按照項目開發不同層次和階段進行分工協作來實現。這就需要在高師信息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應加強培養學生在項目任務中的溝通、協調能力,使其逐漸具備項目開發所需要的團隊協作能力。

1、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

①以所學專業的知識為基礎,以市場企業的崗位技能所需為導向,合理設置專業方向,合理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知識體系和技術體系的綜合性人才。②根據就業方向和崗位技能要求,優化課程體系,提高課程之間的知識集成性。充分掌握市場與行業需求,同時增設實用性的“橋梁型”課程,由此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近距離銜接。③調整課程內容,把傳統的選修課程向專業模塊化課程轉移,使課程體系更具連貫性、相關性、階段性和實踐性,并把項目案例作為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和運用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確保高校信息技術教育專業開設的前提。在“互聯網+”時代下,師資匱乏將成為各高校共同面對的瓶頸問題,尤其是“雙師型”資格的教師比重偏低。面對此問題,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引進,依托國家“千人計劃”和各地方政府的人才戰略和高校人才規劃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同時專業主辦方從相關專業“借調”老師,以解燃眉之急,尤其是許多新開設的信息技術專業,因實驗條件的限制,新專業師資的欠缺,導致許多專業課程只能靠“借調”資源來解決;二是培養,在現有教師隊伍中設立不同的信息技術方向興趣小組,每個小組要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領域,并具體落實到專業教學中形成若干個課程組,同時各興趣小組要通過科研推出自己的產品或展示系統,以爭取更多的專業建設項目和資金。如參加大數據課程教學培訓、深度學習工程師培訓、大數據分析師培訓、虛擬現實工程師培訓、人工智能開發師培訓、創新創業指導師培訓,培訓后并能獲得工信部鑒定簽發的各種“雙師型”資格證書,通過帶課教師自身實踐水平的提高來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實踐水平的提升。

3、加強實驗教學,強化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構建三級實踐教學體系

由于信息技術專業是一門創新能力強、跨學科的新興專業,在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以專業核心基礎知識和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不斷地調整和優化課程體系,并提供優質的實驗環境和豐富的實驗資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①加強實驗教學,強化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高師信息技術類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應該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并且具備解決工程項目所需的專業能力,尤其是現今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同信息技術的廣泛融合,學生除具有相關信息技術領域內的知識外,還應自學相關交叉學科的領域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互聯網+”時代獲得適應社會的能力。而“互聯網+”時代,高校內多數實踐性課程不但要加強實驗教學,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還要強化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在實驗課程上,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技能,獨立完成課程上的任務和難題,并熟練地掌握各種工具類的分配和使用;在綜合性課程設計上,學生互相組成若干小組,且每小組成員按照自身所掌握的技術進行分工合作;最后的畢業設計可以結合企業崗位需要設置實用型選題,按照工程的開發階段進行設計和研究。②以崗位技能培養為目標,構建三級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市場和行業需求,以企業崗位技能所需為目標,明確與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三級教學體系機制。三級目標對應課程實驗,即對教學的基礎理論進行認知、驗證、操作訓練,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實踐性。二級目標對應課程設計,即給定明確的實驗目標,運用相關課程理論、技術,進行系統分析和設計,提高系統實現能力。一級目標為畢業設計,讓學生在完成設計的同時,能夠熟練運用理論知識,掌握相關的實踐能力[3]。整個實踐教學體系更加注重學生的理論研究,注重教學與實踐結合,把資源優勢,學科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努力探索出一條從理論知識到項目開發的漸進式人才培養道路,因此,改變以往的實訓課程內容,根據崗位知識技能所需設置教學體系和實踐項目,完成學生“一體化”的培養,從而形成理論與實踐“零過渡”的對接。

4、以“校企協同”為基礎的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課程群體系的實施

我國很多高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與企業的現實需求普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很多教師往往只注重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研究,忽略了教學的實踐意義,因而與行業需求脫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實踐能力。鑒于此,我們以“校企協同”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①面向企業及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體系堅持以面向工業界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在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創新方面突出解決3個關鍵問題。第一、以專業規范為基礎,以“產業需求目標”為導向,科學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合理安排學生教學實訓,突破傳統僵化的理論教學模式。第二、構建定位明確的“三段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等工程素質的培養問題。第三、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制定專業教學方案,并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及時調整實訓和教學計劃,使學習過程和崗位實習一體化,實現產、教、學的零過渡。②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課程群體系的實施“校企合作”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指校企雙方有針對性地培養創新型、技術型、綜合型的人才,并且企業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來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良性互動,使學校、企業和學生形成兩兩互動的循環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方式使校企雙方專業設置與資源調配更為合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更能貼近崗位、貼近企業、貼近社會。在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課程群體系框架指導下,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對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課程群體系進行改革和整體優化,提出“以就業能力為導向,以信息技術應用為目標”的課程設置原則,構建高師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方面,一方面要時刻觀察行業的發展動態,做到課程體系變化與行業發展同步改革創新。另一方面要注重專業課程與實訓課程的比例,將實習、實踐環節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③校企協作,共建培養基地及實習基地“校企協作”培養是學校和企業共同投資建設實訓基地、校企融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方式,校企協作教學的具體模式是:企業與高校根據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共同制定培養目標,設置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目標在學校設置實驗、實訓基地,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企業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的平臺。按協議由學校和企業及中小學基礎教育學校構建教學團隊,設計教材內容、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教學成果評價、畢業就業等人才培養過程。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的效率,也有利于社會企業人才的儲備,使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形成企業和學校的雙贏模式。

5結束語

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在實踐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提供豐富的實踐資源和實驗條件,培養出創新型、實踐型等綜合性人才,并在不斷地實踐中積累經驗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在“互聯網+”的引導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和推廣,并以校企協同為引領,制定信息技術教育專業發展規劃、調整專業課程、明確培養方向,將技術發展和教學相結合,最終培養出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實踐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小龍,魯蔚鋒,楊庚.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2,14(1):119-124.

[2]吳功宜.智慧的物聯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張佑春,徐濤,王勇,等.“互聯網+”視域下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探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4):82-85

作者:劉道華 胡秀云 崔玉爽 劉妮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