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信息技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1 08:04: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信息技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信息技術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使常規教學形式更為豐富多樣,為教學開辟了令人向往的廣闊前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獲取更多的感性經驗,主體性得到了發揮。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適合采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但多種媒體的運用,也會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語感的培養等等。本文將就這些利與弊進行論述,進而對如何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當前,具有高度集中性、良好沖擊力、信息容量大等特點的多種教學媒體紛紛走進課堂,使常規的教學如虎添翼,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真可謂是“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多媒體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呈現教學信息,從根本上改變著教學面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多種媒體進行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均衡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近年來,筆者著眼于小學生的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兒童在小學階段發現能力的發展特點,恰當合理地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性功能,運用信息技術的雙向性、交互性,探索了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能力的培養策略。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媒體進行教學的一些電教手段。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點”。

我國古代的大教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好之、樂之,其實指的是興趣。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好奇,發生興趣,才會產生探索的內驅力,才會去思考,去發現。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一個富于激發學生情緒、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將學生引到情境之中,以激發他們探索發現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這課時,我在一開始就播放了一段自己剪輯的長達五分鐘的威尼斯風光片。因為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的課件可使學生置身于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又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樂學、會學,在和諧氛圍中,提高智力水平,增強課堂實效。果然,水上城市獨特的異國風情、動聽的異國音樂,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威尼斯的特點,而且讓學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隨著畫面的不斷變換,加上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解,看完錄像片后,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

二、直觀呈現,疏通“重難點”。

小學語文教學形成重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教材中某些文字內容缺乏相應的感性知識,缺少進行抽象思維活動的中間媒介。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會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一些很抽象的問題,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然而小學生由于受認知能力的限制,不但感觸不深,還易產生疲倦和厭煩的情緒。

多媒體具有豐富的展力,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直觀地再現客觀事物,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形象。它集圖象、文字、聲音于一體,全面刺激人體器官,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輕松舒暢地多角度接受內容,從而增強學習知識的質量和效率。如果在教學中以多媒體活化課文內容情景,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止的關系動態化,直觀地演示事物的變化和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障礙,化難為易,能收到其他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

如在《麻雀》一文的教學中,我先用多媒體顯示嬌嫩弱小的小麻雀,讓學生先仔細觀察,培養其觀察能力,然后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口述小麻雀的動作、樣子、神態,激發學生情感,使他們憐憫、愛護這只小麻雀。接著用多媒體真實形象地展示一條兇猛的獵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的情形,讓學生親眼目睹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為突破難點作鋪墊。然后運用多媒體電腦動畫:“老麻雀像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扎煞渾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蓖ㄟ^看屏幕上活生生的老麻雀憤怒地不顧一切地撲了下來,并且配上老麻雀絕望地尖叫聲,讓學生感受得更真切,理解地更深刻,頓時明白老麻雀怎樣落下以及這樣做的原因,那就是強大的母愛。這樣設計,突出了重點,簡易突破了難點,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人文性。

三、拓展延伸,增大“求知點”。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為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更好地實現知行統一的教學目的,我經常借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補充一些符合小學生情趣的、有吸引力的故事、詩歌、漫畫、寓言等,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

例如《海底世界》一文,這是一篇知識性文章,課堂上如何融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我在課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海底動物圖片及錄像,按照“海底的光線、海底的聲音、海底動物的行動和遷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底礦藏”等幾個方面分好類,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觀看。并通過網絡等方式尋找了大量有關資料,如《海洋里的“飛行家”》、《人類的秘密倉庫》等書籍資料或錄像片,讓學生進一步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教學結束時,告訴學生這些知識來自《十萬個為什么》、《百科全書》和網絡,還告訴他們這些書上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識,并在屏幕上出示這些書,鼓勵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四、活躍思維,豐富“想象點”。

多媒體教學以圖形和動畫為主要手段,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飛翔。人們學習任何知識,都是離不開想象的。閱讀教學更是這樣,必須重視啟發和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思維,幫助學生仔細、全面、深刻地體驗課文內容,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為想象思維提供豐富的表象。

如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我們唯恐學生不能理解詩意,于是反復解說,還讓學生解釋背誦詩意,這樣的結果只會使學生害怕、討厭古詩,更不用說體味詩的美感了。多媒體教學幫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比如《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边@句,從字面上解釋是:廬山從正面看是雄偉奇特的大嶺,從側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無論是遠看、近看、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的模樣都是不同的。盡管學生對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憑有限的經驗難以想像這種景象,也很難體會詩人的情懷、理解詩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體逐一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遠景、近景、高空俯視圖、山腳仰視圖,學生不僅領略了廬山千變萬化的美景,更是領悟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義。然后我讓學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廬山中,能看到廬山千變萬化的姿態嗎?這是為什么呢?多媒體演示:詩人漸漸走近廬山;詩人邊登廬山,邊環顧左右,卻只看到山石叢林,不由慨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苯又_展討論:怎么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從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觀察。

在運用多種教學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及利用網絡環境培養學生發現能力的優勢,同時也體會到多媒體教學的眾多弊端。如:

1、在目前資源庫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與充實的情況下,制作相關課件,既耗時又耗神,精力與能力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希望這種狀況在不斷的開發積累的基礎上會有改善。

2、語文教學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讓學生領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內涵。如果過多過濫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會喧賓奪主,違背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宗旨,使學生在課堂上走馬觀花,無意注意過多而導致課堂教學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談不上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總之,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顧教師對學生的灌輸或學生脫離教師而單純與機器交互學習。只有合理、充分地設計、開發、利用多媒體資源,把握住教育的時代脈搏,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征,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含義。

參考文獻:

①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②加涅《教學設計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③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蘇立康主編《小學語文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⑤江平、朱松生主編《小學語文教學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⑥趙建華、李克東“多媒體計算機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研究”《電化教育研究》1997(1)

⑦李如約“談電教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功能”,《中小學電教》1995(1)

⑧程翔“談談語文課的感染力”,《河南教育》2001(2)

⑨王大亮“信息化時代的閱讀與寫作教學”,《語文教學通訊》,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