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縣城集聚現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28 04:23:00
導語: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縣城集聚現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民工子女集聚當地縣城中小學就讀,是中西部主要農民工輸出地區一個不容忽視的獨特現象。這些孩子“進城流動”不過是其父母為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作出的另一種“留守”安排。這種違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法律規定的教育現象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擇校行為。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全面推進縣域范圍內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當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根據隨遷與否,我們一般將農民工子女分為兩大類:隨父母進城就讀的稱為流動兒童,與進城父母分離而滯留農村戶籍地的稱為留守兒童。實地調查發現,另有一類介于二者之間、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子女——集聚縣城的義務教育階段農村戶籍學生,長期未能進入教育決策者和教育研究者的視野,至少迄今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下面,結合江西的案例,就集聚縣城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略作分析。
一、問題提出
近些年來,在鄉鎮及以下農村中小學生源日漸減少的同時,縣城學校的學生卻日益爆滿。農民工輸出人數越多的地方,這一現象便越突出。從而使我們將這一現象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聯系起來思考。
對于當代中國年輕父母來說,子女教育問題就是他們“天大的問題”,也是促使他們努力打拼、辛苦創業的巨大動力。即使身處社會底層的農民工同樣不例外。對于這樣一部分農民工——他們在務工城市尚立足未穩而又有一定的積蓄,或是一人在外而沒有辦法將孩子接到身邊來照顧——來說,他們為孩子尋求良好教育途徑的目光就會自然而然地轉向當地縣城學校。根據我們的調查,農民工子女集聚縣城學校借讀的方式主要有:一是由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輩陪伴,在縣城租房(手頭富裕的就干脆在縣城單獨或合伙購房居?。┙枳x,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將孩子寄養在縣城親戚朋友家中借讀,有的甚至想方設法把孩子的戶口也掛在縣城親朋名下以取得入學就讀資格。對于當地政府來說,鑒于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打工為當地帶來了滾滾財源,同時大量的農民工子女到縣城學校借讀,也有利于加速當地的城鎮化進程,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因此,對農民工子女集聚縣城學校就讀問題大多取支持態度,不少地方政府甚至要求所有縣城學校不得設置任何“門檻”,大開門戶接納所有愿意進城就讀的農民工子女。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一些農村中小學幾百平米的校舍中往往只坐著幾十名學生,浪費嚴重,而縣城中小學的班額則迅速膨脹,接受進城農民工子女借讀人數較多的縣城中小學校平均班額大都達到60-70人甚至更高。根據江西省吉安市的調查,隨著進城農民工子女的增加,近些年該市縣城學校的班額一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小學階段,2005年全市縣城學校平均班額為63.99人,2007年達65.2人,增加1.21人;初中階段,2005年全市縣城學校平均班額為60.33人,2007年達61.5人,增加1.17人。我們曾在一所設計容量為1000名以內學生而實際招收近3000名學生、嚴重“超載”的縣城小學看到這樣的場景:即使分年級做課間操,學生的手臂仍然無法完全伸展開來。其擁擠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可以說,農民工子女集聚當地縣城中小學就讀,是中西部農民工輸出地區一個不容忽視的普遍現象。這些孩子“進城流動”不過是其父母為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作出的另一種“留守”安排,與留守原居住地的孩子一樣,他們同樣遠離父母而由祖輩或親朋代管、監護。
二、調查與分析
(一)集聚縣城的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基本情況
根據我們對江西省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的調查統計,到2007年6月,全省集聚縣城的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為280882人,占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5825064人)的4.84%,占全省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1527265人)的18.39%。從性別結構分,集聚縣城的農民工子女中男孩為162380人,占總數的57.81%;女孩為118502人,占總數的42.19%,男孩相對多于女孩。從年齡結構分,6~11歲兒童為152880人,占總數的54.43%;12~15歲兒童為128002人,占總數的45.57%。從分學段情況看,小學生為176068人,占集聚縣城農民工子女總數的62.68%,占全省小學在校生總數(3999286人)的4.40%,占全省縣鎮小學在校生總數(859530人)的20.48%;初中學生為104814人,占集聚縣城農民工子女總數的37.32%,占全省初中在校生總數(1807153人)的5.80%,占全省縣鎮初中在校生總數(667735人)的15.70%。從集聚縣城農民工子女絕對數看,小學生顯著多于初中學生,但小學與初中階段分年級人數都相對接近。從入讀方式分,交借讀費就讀的為62329人,占總數的22.19%;不交借讀費就讀的為218553人,占總數的77.81%。從地區分布情況看,與浙西接壤的上饒市人數最多,為56046人,占總數的19.95%;毗鄰粵北的贛州市其次,為52551人,占總數的18.71%;第三是處于江西中部的撫州市,為36120人,占總數的12.86%。3市合計超過全省總數的一半。從集聚縣城農民工子女縣均人數看,全省85縣(市)(不含11個設區市所在地14個中心城區)平均為3304.49人;上饒市縣均人數最高,為5095.09人;其次是南昌市,為4970.2人;第三是新余市,為4562人。(調查統計結果詳見表1)
(二)集聚縣城農民工子女的主要特點及其影響
全省集聚縣城就讀的農民工子女規模較大,占全省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近兩成(其中小學階段已超過兩成);且小學生顯著多于初中學生,提示越年輕的農民工父母對子女教育越重視,對為孩子尋求優質教育資源的熱情越高。
集聚縣城的大多數農民工子女能夠不交納借讀費就讀,意味著多數勞務輸出地政府為鼓勵農民工外出務工而主動采取了縣城學校“不設防”措施。
從集聚縣城農民工子女的地區分布不平衡情況可以看出,外出務工農民越多的地方,同時經濟、教育越發達的地方,集聚縣城的農民工子女人數相應更多。
進一步的深入調查發現,農民工子女縣城集聚現象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從農民工子女大量集聚縣城中小學的動機看,多數農村中小學生主要是為選擇更好的教育而設法進入縣城學校借讀的。目前,在中西部地區,縣域范圍內基礎教育的差距仍然較大,所差關鍵并不在校舍建設與教學設施等硬件,而在管理尤其是師資等軟件。在江西,長期以來形成一個不成文的慣例,每年不斷補充進來的新手教師基本上都安排到鄉村中小學任教,縣城學校所需教師則直接從農村學校選調。由此形成農村小學與教學點有經驗的優秀教師不斷被選調到鄉鎮學校,鄉鎮學校的優秀教師又不斷被選調到縣城學校的怪圈。而留在這個怪圈最底端的農村小學與教學點的,則永遠是剛招聘來、極不安心的新手教師和一些只會使用粉筆和黑板、一心等著退休的“爺爺奶奶”輩轉編的民辦教師。
農民工子女大量集聚縣城學校導致的根本問題是,使鄉村與縣城中小學校的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農村基礎教育的實際走向與均衡發展的方向南轅北轍。一方面,為接受逐年增多的進城就讀的農村中小學生,縣域范圍內教育資源將再度向縣城學校集中。近幾年,由于教育經費更多地投向了辦學條件極其薄弱的農村小學與教學點,縣城學校辦學條件改善的步子有所放慢,加之縣城學校原有設計規模偏小,面對不斷涌入的農村中小學生,在已有學校擴容困難的情況下,許多地方不得不在縣城大規模改擴建和新建學校。調查中,許多縣(市)教育行政部門表示,即使3年建一所學校也難以滿足進城農民工子女的入學需要。毫無疑問,縣城大規模改擴建與新建學校必然迫使各地紛紛將原本不足的教育經費大量向縣城學校傾斜,與此同時,也必然大量從農村中小學選調有經驗的優秀教師來填補縣城改擴建和新建學校的教師缺額。另一方面,農村中小學由于生源逐年減少造成校舍等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又由于教育經費的投入重點轉向縣城學校而使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難以及時改善;特別是,由于將再度面臨大量優秀教師的流失而必然使農村中小學愈加薄弱。三、思考與建議
(一)農民工子女集聚縣城就讀的性質
透過上述對集聚縣城中小學就讀的農民工子女的調查與簡要分析,我們可以對這類大規模借讀行為的性質做一個簡單的概括:首先,應該承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核心,就是幫助農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換言之,為子女尋求更好的、優良的教育,這是廣大農民工及其適齡子女合理的教育訴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逐步滿足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農民工及其子女的這一愿望與要求。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農民工子女無序進城、集聚縣城學校就讀的現象本身,不僅違背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須“就近入學”的法律規定,同時嚴重影響著縣域范圍內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因而是一種不宜放任的擇校行為。
(二)引導農民工子女縣域范圍內就近入學
那么,在現行教育法律與政策框架內,應該如何來滿足農民工及其適齡子女希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合理要求呢?唯一也是根本的辦法就是全面推進縣域范圍內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當前,從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尤其是從促進農村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角度,必須對農民工子女大量無序涌入并集聚縣城的現象進行疏導。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作出統一的政策規定:既無縣城戶籍、也非縣城就業務工農民的隨遷子女,原則上不得安排在縣城中小學就讀,促使農民工子女在縣域范圍內實現就近入學、有序流動。提出這一政策建議是基于: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都必須從大局出發,顧及整體和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一個縣而言,相對于仍然就讀于鄉鎮中小學的學生來說,集聚縣城中小學的農民工子女只是少數;若任這少數人享有更好的教育,勢必使大多數繼續留守農村中小學的學生得到的教育越來越差。從受教育者角度看,這種造成新的教育不公的現象就是不合理的,也是必須盡快得到糾偏的。
因此,推進縣域范圍內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是必須在學校合理布局的基礎上,按“就近入學”原則穩定每所學校的生源,除農民工隨遷進城就讀子女外,一般不允許跨學區擇校就讀。
(三)辦好縣城學校不等于辦好每一所農村學校
要使所有的農村孩子,無論家庭條件好壞都能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安于當地學校就讀,各地就必須采取切實有力措施,認真辦好每一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當前,在許多地方都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與做法:即在農村義務教育布局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包括生源在內的各類教育資源都逐步向縣城以及鄉鎮學校集中,從而認為,只要辦好了縣城和鄉鎮學校,就是辦好了全縣的教育,也就是辦好了整個的農村教育,由此導致大量的農村小學與教學點被嚴重忽視,其辦學條件日益惡化,教育管理水平與教學質量大幅度滑坡。事實已經并將繼續證明,這一認識和做法是十分狹隘和不可取的。
提升農村中小學的整體管理水平與教育質量,努力辦好每一所農村學校,關鍵是要在縣域范圍內統一辦學標準,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確保同類學校在教師配備、經費投入及硬件設施建設等各方面得到同等水平的保障。
(四)建設一支高素質、穩定的農村教師隊伍
教師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農村學校的薄弱,關鍵就在于教師隊伍的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不夠穩定;二是農村中小學教師(含校長等學校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偏低。推進縣域范圍內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首要而關鍵的是必須在穩定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其素質。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從法規制度與實際操作兩個層面同時確保:一是實現縣域范圍內中小學教師真正意義上的同工同酬;二是定期、優先培訓農村中小學教師及教育管理人員;三是嚴禁從農村中小學選調優秀教師進城任教;四是條件成熟時逐步推行縣域范圍內中小學教師定期輪換制。
- 上一篇:計生委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 下一篇:計生局干部科學發展觀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