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實施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9:20:00
導語:公開課實施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公開課出現了功能異化的現象。要讓公開課回歸本真,需要對其實施環節進行重構,以尋求有效的改進策略。公開課可以分為主題先定、理論跟進、實踐嘗試、課后評議和成果延伸等五個步驟,我們可以嘗試實行主題統攝、步進輔助和評價促進等一系列效能改進的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公開課
近年來,對于公開課作假、作秀的抨擊十分猛烈,甚至有人呼吁讓其退出歷史舞臺。筆者認為,公開課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們所要做的是革除其弊端,探索公開課實施的新模式,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公開課的功能異化
公開課是中小學教師從事課堂教學研究的一種觀摩、交流形式,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來公開課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比如:一是非正常的虛假形式備課。備課時,教學進度為公開課讓步,對一節課的全過程進行排練導演,再經過主講教師試講、修改,再試講、再修改,最后才和“觀眾”見面。二是課堂上形式主義泛濫,使人看到的是理想化的課堂。教師或設懸念、或作引導、或解疑點撥,一切過程順理成章,學生配合十分得體。三是現代教學手段輪番上陣。公開教學時不考慮實際需要,各種多媒體輪番上陣,整個課堂學生不知所云,教師手忙腳亂。[1]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近年來,伴隨著各種教學競賽和評優,公開課諸功能均衡作用的局面被打破,評估功能被過度地凸顯了出來。公開課多了功利和急躁,成了“面子課”“形象課”,成了一些教師和學校揚名的階梯和舞臺。于是,巨大的利益誘惑和壓力影響了教師的坦誠態度,公開課失去了探討和交流的應有之義??梢?,公開課異化的根源在于評估功能的膨脹和誤導。
要讓公開課回歸正確的道路,就必須改變這種評估功能獨大、并且偏重獎懲性的傾向。公開課的實質精神應在于研討。公開課對教學進程的設計核心在于探討學生是如何學習與發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這是公開課的基本立論點。[2]
當然,改進公開課的效能并不是要將它完全回復到日常課的狀態,因為公開課畢竟不同于一堂普通的日常課。它不僅要完成常規性的教育教學任務,而且承載著展示、交流、研討等多樣化的任務。因此,一方面要去除公開課弄虛作假、過度包裝的弊病,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將它等同于日常課,因為“公開課之所以需要,歸根結底是其與日常教學的天然聯系,及其在一定程度上對日常教學的提升作用”[3]。否則,便喪失了公開課的價值?;谶@樣的認識,我們對公開課的實施流程進行了重建,并且采取了效能改進的一系列策略。
二、公開課實施環節的重構
為了讓公開課回歸本真,將它打造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我們采取了將公開課過程拉伸、細化各個環節
的辦法,整個公開課分為主題先定、理論跟進、實踐嘗試、課后評議和成果延伸等五個步驟。
(一)主題先定
公開課效能的提高首先要從主題的確定做起。沒有確立主題的公開課往往只能任由教師選擇其“出彩”的課進行展示,這種過于隨意的公開課確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公開課蛻變為教師的“個人秀”,通常是表面上熱鬧一陣子,開課之后便悄無聲息,對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難以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事先確定主題能夠有效地避免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圍繞著主題進行思考、討論、評價,使公開課成為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主題一般圍繞新課程改革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而確立。在操作過程中,我們采用了“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相結合”。“規定動作”是指根據課程改革中教師遇到的普遍性問題而確定的主題(如“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生生合作”),這是各科教師在開設公開課時都必須共同探究的內容,由科研室和課題組確立;“自選動作”則是分學科確定的公開課主題,由各學科教研組根據本學科情況確立。
(二)理論跟進
經過上述方式確定的探究主題既是教師們所關注的,也往往是理論和實踐中的難題。因此,為使探究主題能夠深入下去,就必須做好理論“補課”的工作。我們認為:教學實踐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否則,教師的教學探索和課堂行為就會變得盲目和無效。為此,我們采用邀請相關專家作報告、舉辦學術沙龍、進行書面學習等方式,使學科教師在聽、評、研之前對所要探究的主題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理論基礎。
其中,“規定動作”部分的理論學習材料主要由學??蒲惺邑撠熖峁?,以學習“資料包”的形式發放給教師,供教師自學與研討?!白赃x動作”部分主要由教研組長負責查找相關資料,科研室給予一定的協助。此外,我們還借助各路專家的力量,邀請專家為教師開設專題講座,打造指導的平臺,讓教師與專家成為親密伙伴。
(三)實踐嘗試
在這一環節,首先由執教教師根據實施主題確定執教內容并認真備課。執教的具體內容由教師根據教學進度等情況自行確定,但必須圍繞確定的主題來選擇執教內容。教師在備課中除了要考慮如何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外,更要考慮著重如何針對研究主題進行課堂教學探索,比如在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怎樣有所突破。
隨后,由教研組共同商討教案,具體的形式有兩種:其一,全體成員均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并形成書面材料。這種方案能夠幫助全體教師完整地把握課堂教學,系統地考慮各個教學環節。其二,全體成員對課堂教學中的某一環節進行設計,并形成書面材料。這種方案的優點在于焦點集中,有利于“點”上的突破。
接著,執教教師根據共同商討的教案進行試講,在試講時,全體教研組成員均要到場聽課。試講后,共同幫助執教教師及時修改教案,執教教師則要在認真聽取聽課教師意見的基礎上,構建適合于本人教學風格的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最后,由執教教師參照修改后的教案,實施課堂教學活動。在正式開課時,教研組成員都要按時參加聽課活動。
(四)課后評議
在完成公開課教學后,必須進行評課活動。在評課時,同教研組成員都要參加。為使評課有效開展,教研組長事先確定兩名主評,由他們做主題發言,其他成員隨機發言。為了使評課能夠真正體現出研討的作用,我們建議所有參與評課的人在發言時采用“2+2”模式,即談兩點教學中的成功之處,同時也要談兩點不足之處,并給出相應的建議。
此外,在評課中我們還注意傾聽了學生的“聲音”,讓學生走進公開課評價。采取學生參與現場評價或課后書面評價的方式,由教研組長負責,并在課后評議時向組員介紹學生評價的情況。這樣做避免了在評課中對教學對象的忽視,從而改變了評課僅限于教師內部探討的傳統。(五)成果延伸
通常,公開課的實施到評議完成就終止了,而我們將公開課的實施再向后延伸,對其成果進行“深度加工”和進一步挖掘。因此,在公開課的教學與評議結束后,我們增設了一個成果延伸的環節,努力做好“推”與“研”的工作。
公開課的活動是有時間終點的,但其效應理當是延續性的。為此,我們要求教師不要因為公開課形式的完結而停止探索,將成果束之高閣。教師仍然要在日常教學中圍繞主題繼續嘗試,將通過公開課實踐所得的收獲推廣運用于日常課,使日常的教學行為發生相應的變化,解決公開課與日常課“兩張皮”的現象。
另一方面,我們注意引導教師將教學成果向科研成果轉化,即根據主題實踐活動所提供的“素材”和“養料”,要求及時撰寫教學案例或論文。每一實踐主題至少保證有一定數量教師撰寫相關論文,而每一位教師則必須寫出一篇有關公開課的心得或論文,作為年度科研成果上交。另外,在“公開課評價記錄表”中,我們專門設計了“可擬研究課題”一欄,引導教師深化思考。對于基礎較好的教師,學校鼓勵他們將公開課的探究主題轉化為科研課題,并且在研究方案的設計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幫助他們申報課題,爭取形成有質量的科研成果。
三、公開課效能改進的策略
在完善公開課實施環節的同時,我們嘗試實行了主題統攝、步進輔助和評價促進等一系列效能改進的策略,現將這些策略一一闡釋如下。
(一)主題統攝策略
從公開課的準備到執教上課,從聽課評課到課題研究,所有的環節都用一個主題串聯起來。這樣的做法有助于教師集中精力把一個問題搞深搞透,匯聚共同的智慧進行教學與科研的攻堅,避免了貌似全面但又不夠深入的現象,能夠真正地解決教師在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
在主題統攝的思想指導下,每個學期教研組確定1-2個主題,有了明確而集中的主題,教研活動漫無目的、形式主義的痼疾就得到了解決,教師可以圍繞著主題展開理論學習和相互研討。主題性的系列化教研活動為教師搭建了共享經驗、共同探討的平臺,使它能夠很好地服務于教師的專業生活。在主題的牽引下,教師尋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狀態由被動轉向了主動;在獲得了相應的理論儲備后,教師便會對慣常的教學活動做出新的設想,并付諸實施。
在執教者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其他教師也一同圍繞著主題展開研討,幫助執教者出謀劃策。這不僅讓執教者有所受益,也讓其他教師得到了啟示。
在對公開課的評議中,我們也要求教師擺脫面面俱到的思想束縛,聚焦于一點深入挖掘??傊?,一個主題一以貫之的做法保證了公開課活動的連續性、穩定性和有效性,能夠幫助教師從點上突破、逐步積累,在教學理念和行為上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二)步進輔助策略
公開課并不僅僅是面向眾多聽課者進行公開教學的一堂課,而是由多個環節連接而成的完整過程。因此,若想提高公開課的效能,就需要組織管理者對公開課實行全過程管理,而不是放棄中間環節只進行終端控制。這就意味著管理者要把握好每一個環節,給教師以切實的輔助性措施,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公開課的準備和實施。圖1顯示了校方在公開課的不同階段所要完成的工作。從圖1中可以看出,伴隨著教師的工作進展校方適時地給予幫助,在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能得到校方強有力的支持。
學校對教師的輔助是從一開始就介入的。在確立公開課的主題時,我們沒有采取放任不管的方式。一方面注意發動教師,鼓勵教師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提出來,確保主題真正來自于教學第一線,來自于教師的切身感受,以便使教師更有探究的欲望,也保證探究的結果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改進;另一方面,學校也充分注意專家的意見,利用科研室的專業優勢,借助教科研中心等外界的力量,共同參與主題的確立過程,把好主題確立關。
在理論學習階段,學校注意遵循成人學習的特點,利用從日常教學中提煉出來的問題引導教師進入理論學習的狀態,并且采用青年教師讀書會等方式加強教師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智慧共享。
在教師備課的過程中,學校強化教研組的功能,把所有的教師都納入主題探索的軌道,避免了一些人游離于教科研活動之外的現象,使得全體教師都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并且集中了所有人的智慧,避免了教學探索中的“孤軍奮戰”。
(三)評價促進策略
公開課的功能異化在相當程度上是受到不科學的評價的影響。因此,提升公開課效能必須在評價上下工夫。學校重點做好了以下幾項工作:
其一,開展必要的培訓。許多教師往往認為聽課評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帶上筆記本、走進教室仔細聽、走出課堂認真評就行了。其實不然,要聽出特點、抓住實質、評出水平,發揮聽課評課的多重功效,并非易事。為此,我們收集了一些關于聽課評課方面的書籍資料,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并且請有關專家做專題講座,以便為改善聽課評課質量打好基礎。
其二,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上課需要精心準備,聽課評課同樣要事先做好“功課”,否則,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吸納了有的研究者所提出的“生成式”聽課的觀點,要求聽課者對上課流程進行全程、全方位的參與和反思,尋求改進方法,生成新的課堂教學設計。[4]生成式聽課改變了傳統聽課“你講我聽”的單一模式,聽課者要預先熟悉教學內容和學情,帶著思考、學習、探究的問題去聽課,最大限度地做到聽有所思、聽有所習、聽有所問。
其三,推行聚焦式研討性評課。在我們看來,一堂公開課能夠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所以評課時我們主張擺脫從教學目標設計到教學內容組織,從教學方法選擇到教學效果評定那種面面俱到的評價舊習,鼓勵教師抓住一點深化探究;二是要處理好設問與答案之間一對一和綜合性的關系,要有效利用“直敘式”設問和“探究式”設問的優勢。這樣的評課有針對性,便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
其四,發揮學生的評教作用。我們認為:學生作為課堂參與者、學習活動的反思者和教學效果的最佳知情者,讓他們參與評價往往可以從中獲得新穎、獨特的問題解決的方案,使學習活動更好地達成定向、監控和調節的狀態。為此,我們專門設計了學生用的課堂教學評價表。雖然由于學生對于評價教師相當陌生,初步的嘗試尚有不如人意之處,但我們認為這種改革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因此,今后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公開課的評價。
[參考文獻]
[1]吉維璽.陷入怪圈的公開課[J].甘肅教育,2006(5B):23.
[2]裴娣娜.在追問中把握公開課的現代意義[N].中國教育報,2005-10-25(8).
[3]張華.公開課:日常教學的理想化及合法化[J].教育科學研究,2003(6):13-15.
[4]葉際琴,陳霞.新課程與公開課的教研價值[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6下):12-14.
-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心得體會
- 下一篇:建筑工程保險與理賠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