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9 10:18:00

導語:中小學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分析論文

(一)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基本上實施的是走讀制。這一特定的辦學模式,應該說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然而當斗轉星移,社會與經濟發生重大變革,使家庭、社會、學校對孩子的教育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后,強化學校教育的歷史呼喊,要求我國中小學教育應適時地由走讀制走向以寄宿制為主導,實現辦學模式的新變革。

從教育現狀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

在我國廣大農村,剩余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奔赴沿海各省和發達地區,或進城務工。留守在農村的兒童,少年,大多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護。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隔代疼”的傳統習俗,形成了多位老人疼愛一個孩子的局面。這批年齡在60多歲上下的老人,又成長于特定的年代,文化素養整體上較低,且還要忙于子女丟下的農活。他們對于孫輩,大多在生活上呵護有加,無暇也無力為孫輩們創造出有利于他(她)們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在城市,入學兒童、少年的父母,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他(她)們也多忙于自己的事業,把看護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上學,老人送;放學,由老人接回家中。孩子一回家,就關起門來做作業,或由孩子自己看電視,玩游戲,上網……。即便是居住在同一棟樓,同一單元,同一樓層的孩子,也難以自由交往,溝通。長期生活在這種成人化的環境中的孩子,易于早熟,會過早地泯滅童心而成人化,甚或出現心理變態。他(她)們中的父母,有的也非常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但又苦于“工作”與“交往”的壓力,身不由己,使之對孩子的教育常出現“打一天魚,曬三天網”,抓抓放放,緊緊松松,缺乏教育的連續性與一致性。有的面對已有了“問題”的孩子,做父母的也想擠出時間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孩子,可真關心起來,又因為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與能力,不知從何處入手,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束手無策。最后只得無奈地搖搖頭,發出了“現在的孩子真難教育”的感嘆。

其次是多元化社會環境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心靈天性單純,就像一張張純潔的白紙。他(她)們天性“好奇”,對色彩斑斕中的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極感興趣,且又天性地善于模仿。而展現在孩子面前的斑斕世界,在經濟大潮與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他(她)們只要一走進社會,一打開電視機,一翻開雜志,一點擊網絡……就會遭遇道德滑坡所裹挾的兇殺、色情、欺詐等光怪陸離的泥沙的沖刷,使得單純得不辨真、善、美與假、丑、惡,更無預防、抵制能力的幼稚心靈被侵蝕、吞噬……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我們不難發現如下的場景:

孩子放學回家,迅速地卸下書包,拿起掃帚主動地掃起地來。他掃著掃著,老師的“我們應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幫助爸爸、媽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話語又在耳邊響起。想到這里,他越干越歡。這時,剛下班的孩子媽媽,一進門就發現孩子不在做作業而是在掃地,便急沖沖地從孩子手中奪過掃帚,大聲地說:“誰要你掃地,只要你發憤讀書,將來考個好大學,媽媽累死了也心甘情愿??烊プ瞿愕淖鳂I去?!庇谑?,孩子便一臉困惑地拎著書包走進了自己的房間,打開書做起作業來。不一會,奶奶走進孫子的房間,一看孫子又扒在桌上寫作業,便心疼地說:“孩子呀,你剛從學?;貋恚陀职窃谧雷由献鲎鳂I,這樣會把身子累壞了的。俗話說,一條螺絲一條路,哪能個個上大學?你奶奶沒有讀書不也過得很好嗎。身子要緊,快去歇歇!”聽了奶奶這番勸說,孩子更覺得茫茫然,不知所措了。

面對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嚴重缺失,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異向、異質、異步,出現諸如報刊上披露的孩子的種種變態行為,也就不足為怪了。

直面如此現實,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出好的教育環境,勢必就要求承擔教育主體作用的學校,能為托起明天的太陽付出更多的努力。盡管學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與社會影響,人們更渴望能迅速建立起優化的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然而從理想走向現實,卻是一個不太短的過程。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強化學校的教育職能,又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

從未來社會分工看,盡管隨著城鄉一體化,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特長的發展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正如科技的發展必呈現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樣,人的社會分工也必然是既高度綜合又越來越專業化。學校,是由專業教師組成的專門從事教育的機構,它同在整體上并非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家庭教育與非專業職能的社會影響相比,對孩子的教育作用無疑要大得多。

現代科學的發展,又進一步昭示我們:幼兒與小學階段是人的智力發展與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抓住這一關鍵期,全面開發孩子的智力,發現孩子個性潛能,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能為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寬厚基礎。過了這一關鍵期,等孩子長大了,就像冷卻了的鐵水變成了一塊鐵砣子,再改變也就困難多了。

據此,如把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教育交給學校,由學校融教育、教學與生活管理于一爐,遵從教育科學,對兒童、少年實施全面系統而持續的教育,在中小學實行寄宿制也就勢在必行。從我們全新學校多年來的教育實踐看,是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教育成果的。從這個角度看,在中小學實行寄宿制,比在高中、大學因學生遠離家庭而只好由學校提供食宿,顯得尤為重要。

如能這樣,不僅能為有效地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提供必要的保證,而且為更多的年輕家長解除了后顧之憂,從而能集中精力從事自己的專業,并增開了新的就業渠道。

若此,一方面要求各地方政府應根據需要與可能,大力倡導寄宿制,并趁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機會,充分運用已有資源,增設寄宿制學校,同時積極支持與鼓勵民辦中小學實施寄宿制。并認真組織開展科研,積累經驗,為從主體上逐步實現由走讀制向寄宿制的轉變,作出理論與實踐上的準備。另一方面則要求各級各類師范院校,應從中小學教育這一發展的新趨勢出發,增開新的專業,培養能指導、促進學生自主生活與養成良好習慣等方面的專業師資。

(二)

實行小班教育,已被當今發達國家(如美、英等)作為提高基礎教育質量適應現代化社會人才需求的一項重要對策,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對控制和縮小班級規模作出了相應規定,出臺了相應政策。我國香港為適應港人對基礎教育質量的渴求,于本世紀初就在40所學校中試行了小班制。直面知識經濟的發生發展,國人對“普九”亦由量的“年限”教育,轉向對質的“有一定質量”的年限教育與優質教育的訴求。隨著人口的負增長出現的生源萎縮,中小學教育布局實行新的調整,教育資源相對充裕,在我國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便對傳統的班授制實行了新的變革,使被稱為“精品教育”的小班制漸露風采。迄止去年上海市就在40%的小學中實行了小班制,北京市也在16個區縣145所學校中試行了小班制。

所謂小班制,筆者認為即是為有效實施“適合于所有人”的教育,以利促進每一位學生主動獲得應有發展,而使班級額較小的一種班級建制。

現行中小學教育,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應是“適合于所有人”的教育。這種教育的有效性,集中表現在所有學生的發展上。每位學生是否獲得了與每個個人發展相一致的“應有”發展,這是衡量義務教育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這里所強調的發展的“應有”性,一是就其發展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否達到了全面和諧的狀態。這同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的“一般性發展”,在其內容上是基本一致的。二是就其發展程度而言,在現實發展水平上,是達到了“課標”中提出的“保底”的合格,還是良好或優秀,甚或是“不封頂”的優異?三是就發展的性質而言,是否實現了預設性與生成性,現實性與發展性的有機統一。四是就其發展的個體而言,每位學生是否達到了他應該達到的水平,即根據“課標”的要求與自身的可能性,使自己的發展處于前蘇聯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水平上,最終使之“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

顯見,實施“適合于所有人”的教育,促使每一位學生主動獲取“應有”發展,應是小班制區別于傳統班授制的本質特征。從這個視閾看,小班制的實行,是對傳統班授制教育模式進行的一場深刻變革。實現這一變革,勢必就要對現行的越來越大的“大班制”進行班額限制,使之成為“小班”。這種“小班”小到什么程度,應從“有效”與“可能”的兩個視角進行調適,即既要確保教育的有效性,又要考慮實施的可能性。從筆者所在的全新學校連續四年試行小班制,從筆者所看到的小班制實驗研究的成果報告看,一般以25人左右為宜。

實施這樣的小班制,就為老師更有效地關注全體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實現教育平等;為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為每位學生主動獲得“應有”發展,創設了必要的優化環境??梢?,小班制更是有效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大舉措。

既然,小班制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及因生源萎縮而出現教育資源相對充裕,又為實施小班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可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就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推進小班制。及時深化對傳統班授制的改革,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入探索在小班制的條件下,全面追求教育的高效性的途徑與策略,為全面有效實施小班制提供出新的平臺。

(三)

小班制的建立,雖為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實行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要充分發揮這一平臺的作用,重要的應在全面追求教學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深化教學改革。為此,就應:

1.進一步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這不僅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與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把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最后歸宿,并將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確保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還應把追求“高效”作為發展的靈魂,統帥其學生發展的全過程。

2.全面建構有效的發展目標體系。

教學活動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每一活動的都應是為了實現確定的預期目標。把一個一個目標有效的、分層次地串起來,形成一個體系,就會為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一個有力的支持。這就要依據“課標”的要求(體現著國家對國民素質的共性的整體要求),具體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及生活體驗(體現學生的實際),制定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多級目標體系。這樣,既能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展示出激發學生興趣和動力的愿景,也會為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出客觀的評價標準。在遵循“全人發展”(即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只是某一方面,如智力,或某一學科,如英語的發展)的前提下,制定學科的學段、學年、學期、章節(單元)與課時目標的過程中,本著(定)性(定)量相成,剛柔相濟,預設性與生成性,現實性與發展性共生的原則,逐級分解其目標,使每一個相鄰的下級目標都是對上一級目標的細化、具體化,最終具有可操作性與可測性,并使之形成持續優化的體系。

3.科學重組教學內容。

在永使學生處于“最近發展區”的有效發展目標的指引下,首先是分析使用的教材,進而科學的處理教材,并根據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與對社會、生活的體驗,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最后確定適當的教學內容,并予以科學的重組,即遵循人的認識規律與教育規律,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重新組織教材。應該指出,在處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時,應本著“內容決定形式”的原則,把精力首先集中在對教學內容的重組上,使之科學、嚴謹。

4.選用有效的教學策略。

任一教學內容,都會有一定的呈現形式。科學嚴謹的教學內容與優化完美的表現形式相結合,才能使教學收到理想的效果。從這個視角看,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所謂“策略”,用鐘啟泉先生的話說,“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取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睘橛行崿F教學目標,就教學過程而言,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對象,選擇相應教學準備、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的策略,但就教學層次而言,由于差異的絕對性,處在同類同級同班的學生,不僅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現有發展水平”,也不可能都處在同一個“最近發展區”。而且,即使起點的層次是相同的,但在后續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復雜的原因造成發展的內容與速度的不一致,又會導致出新的差異。這新的差異又會為每個學生的后續學習提供出不同的平臺。顯見,要真正促進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應有”的發展,就必然要選擇適合于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視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具體情況,重組教材,選擇教學策略。于是,“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個性化教學”、“異步教學”等應運而生。盡管這種種教學策略(當然也是教學理念)提出的背景和賦予的內涵不盡相同,但就其本質而言,仍與我國孔子實施的“因材施教”是基本上相通的。

在班級授課制下,如何有效實施因材施教?我國現行的通法是,直走中間,照應兩邊。即在確定的教學目標指引下,依據班級多數學生的實際組織教材,選定教法;再給“吃不飽”的學生燒點小灶,增加些營養;給“消化不良”的學生服點“消酵母”,促進消化。然而,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難以照應好“兩邊”,于是又出現了第二課堂,以期對兩邊的學生多一些照應。如能這樣,當然會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但從筆者長期的思慮和實踐看,要從根本上解決班級授課制下的因材施教,就應在一定的范圍內(如一所學校)實施動態性的“跑班制”。

所謂“跑班制”,就是在學校實行均衡分班的基礎上,根據本校同級學生的學習品質,學科“現有發展水平”與“最近發展區”,按照不同層次把同一學科分成若干個班(如數A、數B、數C等),然后把處于同一層次上的學生按學科分在同一個班級中,經過一段時期(如一學期)學習后,再依據新的“現有發展水平”,進行班級調整。這樣,在一個較大的學段中(如初中),每位學生所處的學科班級便是流動的、變化的。

這種“跑班制”,易于在規模較大的學校中實施。對于規模較小的學校,可在小班制的背景下,以分組的形式,實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

若此,就需對“跑班制”的分班(或分組)與實施因材施教,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研究,以期使“跑班制”成為促進學生獲得應有發展的重要制度。

如果說,寄宿制的普遍施行,為孩子在成長“關鍵”期接受規范化學校教育,提供了基本保證;那么小班制與跑班制的有效實施,就會為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創設出全新的教育平臺,從而為每位學生主動獲得“應有”發展,提供出有效的保證機制。盡管這一保證機制的內涵遠不止這么三個方面,但是要確保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持續上升,實施上述變革,看來已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未來合作與競爭取決于民族素質”的共識,使得人們對中小學教育由“量”的訴求轉向“質”的渴望。這就要持續深化對中小學教育機制的變革,以建構起確保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有效機制。

直面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嚴重缺失與對未來社會分工的構想,強化學校的教育職能就成了必然選擇。因此,中小學教育應由走讀制為主走向以寄宿制為主導。若此,就應為實現這一轉變作出必要的努力。

小班制,是實施與“每個個人發展相一致”的教育,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須深入組織對其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究,并根據需要與可能,積極加以推進。

在全面追求教學的有效性的前提下,選擇“適合于所有人”的教育,實施因材施教,動態性“跑班制”應是基本的教學策略。與時俱進,建構起與“每個個人發展相一致”的教育質量保證機制,深化上述改革無疑是必要的。

關毽詞:寄宿制;小班制;跑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