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培養措施論文
時間:2022-09-17 10:21:00
導語:低年級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培養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更應該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
新課程中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本文從“注重良好習慣的養成”、“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在活動中自主探索”三個方面闡述新課程中如何指導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
關鍵詞新課程;習慣;能力;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見,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已經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擺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下面我就新課程中如何指導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特別是在學生的起步階段,在學習常規方面進行嚴格規范、細致指導、耐心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學習能力的基本保證,是改變學習方式的重要前提。一年級新生由于剛剛步入正規的小學學習生活,一些基本的學習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上課時學會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舉手發言,動手操作學具;能認真審題,答題工整,及時訂正錯題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逐步培養和指導,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抓下去,讓學生在每堂課中的習慣養成上都有所收獲。
1.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傾聽”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多動,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而專心聽講是學生獲得信息、吸取知識、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如何才能使學生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呢?
首先,教師講課要富有吸引力,讓學生產生“非聽不可”的感覺。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一位教師精心安排了這樣的導言:同學們,前幾天小明家新建了一棟漂亮的房子,下面請你在小明新建的房子里,找一找,哪些是我們學過的圖形。(學生邊回答教師邊用電腦抽出圖中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該教師拉出圖中的一個角問學生:這個圖形你認識嗎?(生回答:不認識)。這個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圖形——角。教師板書課題后,又告訴學生:現在老師帶大家到“角的樂園”去游玩好嗎?(粘貼角的樂園圖)到那里游玩,我們不但可以玩得開心,還可以學到許多有關角的知識,高興嗎?一段輕松的談話,既導入了新課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整節課的教學中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學生,學生認真傾聽,踴躍發言,學習效果非常好。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愛聽講、想聽講、會聽講的好習慣。
其次,要加強聽的訓練。有的學生聽講,雖然眼睛睜的大大的,好一副聚精會神之態,然而聽后卻不知所云。因此,聽需要訓練。第一,先讓學生聽懂。課堂上不論老師講或學生發言,我們都應適時追問一句“剛才老師講的聽懂了嗎?你能把老師講話的意思或提出的問題給大家再說說嗎?”第二,要求學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時,雙目要注視對方。記得吳正憲老師就常常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請你面向大家”,“你的發言有什么新意?”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么相同之處?”這樣學生必然用心地去聽,不容易走神。第三,教師講話不要重復。例如教師布置作業時就只要講一遍,盡量不重復,用教師講話不重復的好習慣去養成學生聽講專注、認真、不走神的好習慣。第四、教師要以身示范。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帶頭做到。教師和學生談話,都要注視學生,認真觀察他們臉上掠過的每一絲變化。即使遇到有的學生回答不著邊際時,教師也要用心地聽,中間不插嘴,不打斷。久而久之,學生也學著教師的樣子去全神貫注地傾聽別人的講話。
2.培養學生學會認真審題
低年級學生由于剛剛步入小學正規的學習生活,對一些數學題目缺乏應有的審題經驗。加上年齡小,識字量少,他們常常因為不理解題意而造成做題時的答非所問。因此,對于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讀題。特別是對于剛入學的孩子,在做題目之前,教師要讓學生先用手指指著題目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過去,哪怕個別字不認識,也讓他們跟著讀。只要手到、眼到、心到,隨著識字量的積累,學生就不難養成做題之前先認真讀題的習慣。其次要讓學生帶著疑問審題,通過觀察題意,讓學生明確題目中要我們做什么、怎么做,在做題之前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再次要讓學生在審題中學會抓住關鍵字、詞、句,幫助理解題意。
例如: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教科書的總復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少年宮組織兩隊同學參加夏令營(情境圖顯示兩隊學生人數分別為43名和47名),每隊有3位老師,每輛車可坐50人。問需要幾輛車,還有多少個空位置?”此題題目中的條件較多,看似較復雜。因此,在學生審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讓學生多讀一讀題目,理解題目的含義。然后,讓學生分析、找出此題的重點字詞,理清各數量間的關系。在對題目的初步分析中,學生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兩種錯誤:只按兩隊學生人數的總和來計算剩多少個空位置;按兩隊學生人數和一隊老師人數的總和來計算剩多少個空位置。尤其是后一種方法,持這種答案的學生人數較多,糾其原因是學生對題目中的關鍵句“兩隊學生”、“每隊有3位老師”沒有分析透,只按字面上的“3位老師”進行計算,忽略了另一隊的“3位老師”從而造成解題失誤。
最后,審題要始終貫穿整個解題過程,既要看全題,又要看運算過程的順序是否正確,還要看出現的新數字新情況,做到方法得當。如在計算“52-8+40”時,由于不認真審題,粗心大意,不少學生出現下面的錯誤:52-8+40,先算8+40=48,再算52-48=4。
正確的審題能夠保證正確、迅速的解題,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時是非常重要的。
3.培養學生學會工整“書寫”
學生的作業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從一年級學生的第一次數學課堂作業開始,就要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整潔的書寫習慣。低年級學生的數學作業,大都離不開100以內數字的書寫(口算與筆算)??此坪唵?,但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好與不好的兩份作業將會出現天壤之別。有的學生數字書寫不規范、寫潦草字,或偏大沒寫在格子里、或偏小像螞蟻一樣;有的學生沒耐心,不一筆一畫的寫,整個字的筆劃絞在一起;有的學生不注意作業整潔亂圖亂改不使用橡皮,或寫錯數時隨便用橡皮擦一下,還留有痕跡便寫上新的數……所有的這些現象原來只是少數人的,但如果教師不加以制止、引導以及嚴格要求,學生之間的模仿力又極強,個別的現象就會變成普遍的現象,嚴重影響答題的正確率。
針對上述書寫的一些不良習慣,教師除了在日常作業中對學生嚴格要求外,自身也要起示范帶頭作用。從黑板上的板書到作業批改,都要認認真真,一絲不茍,不能有絲毫的隨便,要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榜樣示范。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時,很多教師在新課中都會要求學生寫豎式時要用直尺幫助劃橫線,但如果只是口頭說說,教師自己在板書豎式時不用尺子劃線。而學生日常作業中又不加以嚴格要求,讓學生養成隨手畫線習慣。大部分學生在計算時一般“懶”得拿起尺子,豎式中的橫線在一些學生的筆下,變成了斜線或曲線,這樣的作業也就談不上工整。良好的作業書寫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也是磨練學生意志、性格、品質的過程。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書寫習慣,離不開教師的以身作則以及日常教學中的耐心指導和嚴格要求。只有從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嚴、從實、從點滴抓起,抓住小學生寫字的最佳時期,反復訓練,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二、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學習能力包括質疑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收集運用信息的能力、積極參與交流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應貫穿在教師平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于一點一滴的教學環節設計上。只有每天堅持不懈,日久天長,學生的學習才可能成為自覺的行為,從而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1.質疑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培養又必須以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為基礎。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耍處熢诮虒W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努力創設學生質疑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學會提問,讓數學課堂成為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平臺。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還處于起步階段。他們在生活中對一切未知的事物常常感到好奇,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他們在課堂上針對數學問題的提出卻顯得陌生,不知從何入手。因此,作為低年級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時,首先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原始經驗,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人人心情愉悅,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其次要采取從模仿入手的方式循循善誘,讓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再次要善于發現、培養“問題意識帶頭人”,通過樹立榜樣促進群體問題意識的提升,從而培養全體學生逐步養成善于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挖掘延伸問題的良好習慣。
2.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它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那種單一化、模式化、教條化、靜態化的弊端,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促進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要注重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低年級的學生,要做好合作學習的起步訓練。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歲數較小,在合作小組的任務分工、合作參與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在一開始不適合四人小組的合作學習。教師可先建立二人學習小組,讓學生知道在合作中首先要明確分工,再進行合作。例如在教“統計”這一課,學生要將全班學生最喜歡的動物卡片整理時,為了訓練學生整理數據信息的能力,可采用同桌二人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同桌1報:小貓,小白兔……同桌2在本子上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然后同桌交換再統計一次。最后全班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率。當學生對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方式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操作基礎之后,教師再逐步將同桌合作擴展到四人或多人的學習小組。
三、注重在活動中自主探索
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和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構建過程,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懂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短,分配注意的能力弱,但他們對故事、童話、謎語、游戲等非常感興趣。在教學時若能把數學知識融入到故事等的學習情境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進入數學王國,從而領略到數學知識的樂趣。這樣的教學通常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公務員之家
例如,我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時,課一開始,我便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各個環節互相銜接的需要,在這樣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將動畫片《巴巴爸爸》里的人物,以學生表演的形式巧妙地引入了課堂,寓教學于情境之中,學生模仿立即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動畫世界里,迅速地被教學內容所吸引,興趣昂然地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和思考之中。又如,我教學《8的乘法口訣》時,一邊動作演示一邊說謎語,讓學生猜一動物名稱,謎底是“螃蟹”。這樣引入新課,使學生興趣濃郁,注意力非常集中。
2.在動手操作中體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實踐操作活動是多種感官協調參與的學習活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它對促進知識內化,啟迪思維有著特殊的功能。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知識技能,而且懂得了如何去獲取知識和探索問題。
例如:我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讓學生將自己準備好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數(1-100),每數10根扎一捆;再一捆一捆地數(數10捆)。然后問學生: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6個十和9個一是多少?……學生們擺著、數著、想著、說著,教師再用計數器進行演示,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實現了有感性向理性的過渡。
好動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動手操作不但可以使他們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架起橋梁,而且符合他們好動的特點,使他們學有樂趣。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內在潛力。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實踐活動的主人。例如教師教學《找規律》、《測量物體的長度》等等都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體驗。學生自己親身經歷、感悟的,比教師在講臺上稍作實驗表演就推導出的結論更容易理解,也記得更牢。
總之,在學生學習數學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逐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充分發展學生對數學的體驗,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愿學、樂學的學科。到那時,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也輕松,同時良好的習慣也將伴隨著學生,并讓他們終生受益。
- 上一篇:人物速寫幾點思考論文
- 下一篇:企業施工過程中成本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