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小學音樂欣賞課中音樂本位的回歸

時間:2022-03-04 03:49:00

導語:淺論小學音樂欣賞課中音樂本位的回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小學音樂欣賞課中音樂本位的回歸

摘要現在小學音樂的欣賞課堂充斥著紛亂的各類學科綜合,花哨的現代教學媒體應用,有量無質的音樂實踐等,導致我們的音樂欣賞課“有形”而“無神”,孩子們的心也離音樂越來越遠。筆者認為音樂欣賞教學應強調以音樂為主導,讓孩子們通過音樂作品欣賞體驗其中感情,在音樂審美、鑒賞與及音樂中的心靈交流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真正地用心理解作品,品味音樂。本文就如何讓音樂欣賞回歸本位展開思考。

關鍵詞:音樂欣賞;主導;心靈交流;本位

大自然中的一切聲音都是美妙的:清晨的鳥鳴,淅瀝的雨聲,山泉的丁冬,甚至是遙遠的駝鈴,都會給人帶來完全不同的感覺。而欣賞音樂也是靠感覺的,靜靜的聆聽,更需要有一種別樣的心情去體會,或是甜美,或是凄涼,或是哀傷……

人們常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但在小學音樂的欣賞課堂上,我們常??梢钥吹竭@樣的場景:音樂整個形象被錄音放送得斷斷續續而變得支離破碎,而圖畫、舞蹈、講解更是用有限的框框束縛學生們無限的想象力,背離了音樂的本體。紛亂的各類學科的綜合,花哨的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有量無質的音樂實踐等,導致我們的音樂欣賞課“有形”而“無神”,孩子們的心也離音樂越來越遠。

《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音樂欣賞是一種相對靜態的音樂吸收活動,因此,欣賞教學中應強調以音樂為主導,讓孩子們通過音樂作品欣賞體驗其中感情,在音樂審美、鑒賞與及音樂中的心靈交流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真正地用心理解作品,品味音樂。

一、以音樂為載體,讓欣賞目標回歸本位

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音樂應是一艘船,載著孩子們在音樂的海洋中徜徉,共同駛向所預期達到的境地。所以說,音樂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在欣賞目標的設定時,必須以音樂為載體。

例如在欣賞蘇教版教材第七冊打擊樂合奏《老虎磨牙》中,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淺顯易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這首中國民族打擊樂名曲。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具體而又操作性強:教師強調以“感受中國民族打擊音樂”為目標,通過引導學生配合律動和參與探索的方式,欣賞中國民間樂曲《老虎磨牙》,同時選擇了適合低年級學生進行演奏的主奏樂器“鼓”,進而引導學生親身接觸、體驗中國“鼓”的音色和演奏方法。整節課以音樂元素為載體,以打擊樂器為基礎,通過欣賞→聽辨→討論→演奏等一系列活動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身心投入,既學習音樂又開闊視野,教學效果非常好。這其中教學目標明確,充分突顯了音樂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的做到“以音樂為本”。

二、以音樂為元素,讓欣賞內容回歸本位

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音樂的體驗和把握應貫穿在教學活動的始終,課堂活動的設計、課堂教學的內容要直指欣賞音樂本身。在我們的欣賞教學中,欣賞內容常常背離了音樂的本體。真正聽音樂、參與音樂作品表現的時間很少,有關音樂作品內容的學習教師一帶而過,而與音樂相關或無關的其他內容,卻講解得淋漓盡致。

例如在欣賞蘇少版教材四年級下冊鋼琴四重奏《江南好》時,教師只粗略欣賞了一遍音樂后,就用大量時間介紹江南的美麗風景、特色小吃、風土人情等,而樂曲本身則作為了欣賞這些內容的背景音樂。殊不知“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在欣賞教學中,音樂是實現音樂本體的價值和功能最主要且最重要的元素。相信在這堂音樂欣賞課后,孩子們腦海中充斥的都是江南的美景與特色,而《江南好》這首鋼琴四重奏,怕是沒有一位能哼出旋律片段,說出演奏樂器和樂曲的情緒變化吧!設想教師如果在欣賞音樂的內容安排上,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樂器在音樂當中的表現力,在感受和理解音樂《江南好》的基礎之上,再來領略江南的的獨特美景,肯定會讓學生更加對江南的好,音樂的美理解深刻。因此,在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時要注意“以音樂為元素”,實現音樂的本體價值。

三、以音樂為主線,讓欣賞過程回歸本位

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當然都不可能離開音樂、音響和人的聽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抓住音樂,并充分挖掘音樂,讓鮮活的音樂形象走進學生的心里,讓音樂情緒感染和熏陶學生。當然,音樂欣賞固然需要某些“非音樂”的因素的輔助,如語言文字、圖像畫面等,但是這些輔助僅僅是一種媒介。音樂欣賞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還是“傾聽音樂”。所以在欣賞教學過程中必須以音樂為主線,圍繞音樂來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公務員之家

例如在欣賞蘇少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管弦樂合奏《口哨與小狗》時,教學過程的中心是通過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主題,初步了解A→B→A的曲式結構。教學主線:欣賞樂曲(感受、把握歌曲情緒)——模唱樂曲主題旋律A,(體驗、熟悉音樂主題)——欣賞音樂主題旋律B,進行音樂律動(對比、區分音樂主題)——完整欣賞音樂,初步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分析、了解樂曲結構)。這是音樂的一個內化過程,教學過程中音樂旋律自始至終縈繞在學生耳邊,音樂的學習與掌握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四、以音樂為靈魂,讓欣賞的心回歸本位

人們常說“曲從心出,心隨曲動”。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中,教師常常將教學中的欣賞內容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在初聽的時候就配上情節、畫面,試圖用圖片,試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但效果卻適得其反。其實,我們應該多讓音樂本身面對學生,用音樂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讓音樂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等來直接觸動孩子的情感中樞,震撼他們的心靈,滲透和影響他們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欣賞蘇少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民族管弦樂《瑤族舞曲》時,不需要復雜的講解,只要靜靜地聆聽,孩子們就能立刻感受到主題一的優美抒情和主題二的熱情奔放。因此在欣賞過程中通過聆聽、感受、律動、打擊樂伴奏等活動體驗音樂的各個層次旋律線條和音樂特點,進而理解音樂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對音樂情感表達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只要牢牢把握情感音樂情緒與情感相通的這種特質,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情緒、情感同音樂情緒、情感和諧地溝通與交流,從而讓他們真正地“走進音樂”。

音樂的本位在于釋放人們的心靈,一切外在形式都是服務于這個核心的。所以:聆聽,讓音樂回歸本位,也讓心回歸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