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小學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4-08 03:53:17

導語:西部小學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小學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

摘要:當前我國西部地區小學教育發展迅速,但仍存在短板,面臨著教育機會不均、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手段“棍棒化”等問題。小學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奠基性的推動作用,是推動西部教育發展的堅實力量,促進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發展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因此,學校在改善學校物質環境的同時,應注重營造良好人文環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家長和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

關鍵詞:西部;小學教育;對策

教育的發展往往與國家和地區的興衰緊密相關。西部是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也是教育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小學教育作為西部發展的推動力量,理應受到重視與優先發展。

一、西部小學教育發展現狀

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重視,西部地區的教育和國內其他地區同樣獲得較大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教育經費主要用于保障義務教育,因此相對來說西部小學教育經費較為充足,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能得到基本保障,如走讀生一天可以領兩份“營養餐”,包括面包、餅干和水果。但與東部地區的小學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資源分配、教育機會不均

目前我國教育物質資源分布的區域不均衡,尤其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不均衡已成為影響教育公平與社會公正的重要障礙。[1]據相關數據表明,上海市中學理科教學儀器配備達標率已達91.0%,但西藏、青海等地達標率不到10%[2]。西部地區的主要問題是教育公平問題,即在不斷普及和擴大教育的過程,保證我國城市和農村、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階層和人群能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機會。由于義務教育的不斷普及,絕大多數的適齡兒童均能接受適當的教育,但民族地區的居民由于受民族傳統與傳統宗教信仰的影響,“重男輕女”的觀念仍然存在,從而導致男女生比例出現失衡。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H校中,六年級的男女比例為3:1。

(二)師資力量不足

青海小學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長期以來,國家對于進入西部民族地區師范學校學習的民族學生給予政策照顧,旨在通過降低這類學生的入學分數來保證師范學校的生源,但這種做法卻直接導致西部地區的教師質量不高,男女師資比例失衡。就筆者的實地調查得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三所小學教師數量為95人,其中男女教師比例為2:8,年齡在40歲以上的教師占近40%,30歲以下的教師占15%,教師行業亟待注入新鮮血液。此外外地優秀人才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等原因不愿來西部工作,青海本地高校培養的師范生則千方百計選擇經濟好的地方就業,人才流失嚴重,教育資源積累難以提高,青海省20年累計流失人數超過3萬人,調走或者自動離開青海的科技人員估計5萬人以上[3],導致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教師結構的合理性難以維持。

(三)棍棒式教學、逃學事件冷處理

教師普遍認同教學過程應注重啟發式教學方法,教師A很肯定地向我這樣說道:“我以前在江蘇進修過,聽過很多當地教師的公開課,確實如你們所說的,他們上課很有激情,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確實比我們強得多”,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情況并非如此樂觀。教師B認為西部教學質量低的原因在于高海拔的相對缺氧的生活環境導致西部地區學生的智力不如東部地區,學生普遍注意力分散。為了提高小學教育的教育質量,他們常采用棍棒式教育,“我們也不想通過棍棒式教育,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書本知識我們也了解,但在實際教學中想提高學生成績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體罰”。此外教師對待學生逃學事件的處理方式與東部不同。靦腆的五年級學生A逃學,沒上學也沒回家,家長和教師均沒有外出尋找A,教師C解釋道“這種事很常見,他們餓了會自己回家”,三天以后A確實獨自回家了。而在東部地區的大部分家長面對此類情況會選擇報警而非置之不理。

(四)特殊兒童混班教學

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東西部地區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青海地區,普通小學將特殊兒童納入教育范圍中,但在如何教育特殊兒童的問題上尚無定論。就一案例進行說明:三年級小朋友B,性格內向,看到老師時總是小心翼翼的樣子。由于所帶班級較多,我并不能認清所有學生,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B。直到班主任D告訴我這名學生家族遺傳性智力存在缺陷,動作遲緩,我才注意到他。有次我的課結束,但因為要做眼保健操,必須要有教師守在班級中,我就暫時留在班級中了,實際上學生只是各自玩各自的。我無意間發現B似乎在撥弄自己的衣服,便走過去看看。原來因為天氣較熱,他想把自己的毛衣脫掉,但總是拉不開校服外套的拉鏈,于是我幫了他。我在幫他弄時很多其他學生圍了過來,我便告訴他們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看到別人陷入困境時應幫助他人。我只是隨便說了一句,效果卻出奇的好。令我驚訝的是,自此之后,B常常在我上課之前的兩分鐘前遞給我一些自己的零食,有時是一小撮蠶豆,有時是葡萄干或者板栗。這讓我很感動,不是為這些零食,而是孩子愿意與教師主動交流,這是他交流進程中邁出的一大步。在這個班級中,特殊兒童進行一對一教育,學生對于諸如宋文明的同學并無特殊待遇。盡管在教育過程特殊兒童常跟不上學習進度,但教師常會利用課余時間對其進行單獨輔導。此外,由于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對于小學的重視度較低,更多關注的是初中。學生初中一畢業,考不上當地的高中,就出去打工或者去寺廟念佛經。青海省貴德縣唯一的普通高中每年大約接收450名高一新生,而整個縣城約有1000名初三學生,中考之后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去出去打工或上職業高中,職高上完之后就回家放羊或從事某種技工類工作。由于政策傾斜,當地絕大部分高中生都能進入高等教育階段。

二、青海小學教育發展現狀的原因分析

試圖改善青海地區小學教育的現狀首先應追本溯源,尋求其教育發展較為落后的原因。在影響青海地區小學教育發展的諸多原因之中,最關鍵的是無法確保財政資金分配的效率性以及社會觀念存在偏差。

(一)財政撥款的效率

當前西部民族地區主要采取的是“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義務教育支出資金80%由縣級政府負擔。對以青海為代表的西部地區來說,相對固定的資金來源能為小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保障。但在財政撥款的使用效率上,存在明顯的缺陷,即縣級政府的教育撥款無法確保其經費的配置效率。青海地區學校的特點在于建筑、設施配備與東部地區差距不大,但在影響教學質量的其他因素上,如教師個人能力、師資培訓方面投資等方面的比重較小。正是財政撥款的效率性存在不足,導致青海地區小學教育質量呈現不均衡的特點。

(二)社會觀念的偏差

生態學理論主張個體的生存環境是由若干相互鑲嵌在一起的系統組成,其中微系統是個體在環境中直接體驗著的環境。教師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員,受到教育系統中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家長和社會大眾對教師職業的認同程度會直接影響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青海地區的大部分家長對教師職業持有以下觀點,“你知道學生的家長如何對自己的孩子怎么說教師這個職業嗎?他們往往說”你們再不好好學習,以后就只能當個老師!””言外之意是在家長的認知系統里,教師這個職業是所有職業中最差或者最不屑去從事的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對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存在偏見。教師的職業聲望在西部地區處于偏低水平,這與當地的風俗人情相關,教育自身不被重視,使得教師職業聲望較低。

三、促進小學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鑒于中西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全國統一的小學教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青海等西部地區的實際,不能滿足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

(一)營造良好人文環境

由于政策的適度傾斜,大部分學校的物質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基礎教學設施配備齊全,但在經費使用多是用于改善學校的建筑環境,相對忽略人文環境的建設。學校管理層對政府撥款的使用應具有謀劃性,在積極改善物質環境的同時,應加強精神環境的建設。教師的外出培訓經費、各年級部相關學習活動的經費應有所增加,減少形式化的經費投入。此外,為促進各民族學生和教師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建議學校多舉辦民族文化競賽,既能豐富課余生活,又能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維護民族統一。

(二)轉變教育觀念

轉變教育觀念的主體包括父母、教師以及社會人員。家長作為兒童的第一任教師,應承擔兒童教育的義務,重視教育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性。在兒童的教育過程中應注重教師的作用,主動與教師共同交流。由于西部地區多數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業,因此多是將孩子送往寄宿制小學,家長認為“既然孩子在學校學習,那么教師就要為孩子百分之百負責”,家長應意識到孩子的教育是多方合力的過程,絕非單靠教師個人能夠成功,因此家長應轉變“教師負責制”觀念;教師作為兒童學習生涯中的重要他人,應轉變“棍棒教育”觀念,樹立全納教育觀。棍棒教育是迫于無奈的辦法,但教師應相信每個兒童是善良純正的個體,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后進生和智力障礙的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多與學生交流,教學是教學相長的過程,而非此長彼消的過程;此外社會人員作為影響教育質量的間接因素,應樹立“人人參與教育”的觀念,而不只是以教育系統以外的旁觀者自居,肯定教育的價值,認同教師的作用,進而提高教師職業聲望,間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知識與技能、思想觀念等都會影響教育事業的前進與發展。

1.培養“留得住”的師范生

高等教育的師范生是提升西部教育質量的后備軍,改變西部教育滯后的現狀必須將發展師范生教育視為先導性工作。西部高校培養的師范生并不少,解決西部人才危機的關鍵在于如何留得住本地人才。師范生首先應掌握相關教育教學知識,以確保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其次,高等教育階段的教師應鼓勵師范生留在西部工作,盡管西部條件不如東部優越,但大學教師應注意搜集西部教育的現狀資料,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第三,鼓勵師范生深入西部貧困地區體驗教學,使師范生切身體會到西部師資力量的不足,了解西部教育的現狀。

2.改善教師生活待遇

政府部門和學校應注重改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保障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政府可以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如提高薪酬待遇、實行輪換制教學,延遲退休年限等,使教師能安心工作,維持師資隊伍的穩定性[4]。學校應大力支持與鼓勵教師培訓進修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通過外出學習提高在崗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學識能力,此外教育機構的相關領導應關注東部學校的相關信息,與東部小學教師和領導就學校建設和教育問題進行溝通交流,注重借鑒東部的優秀教學經驗,同時,應實時更新教學硬件,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物質性保障。

3.積極引進東部地區人才

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多方力量集中的結果,促進西部教育發展需要東西部的協同合作。西部高校在提高自身師范生教育水平的同時,應積極吸收東部地區人才。自然環境惡劣以及經濟條件的落后使得中東部教育人才望而卻步。積極引進外地人才,首先應促進西部的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環境,向西部較為發達地區和東部地區借鑒經驗;其次促進東西部文化交流,如江蘇省對口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研究生支教行動已取得較好效益,建議西部地區應當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從中東部選派優秀大學生或優秀骨干教師到西部貧困地區支教。

作者:包鈺 單位:南通大學

參考文獻:

[1]徐小洲.教育優質資源配置中外比較[J].人民論壇,2005(12):18.

[2]馮建軍.關于現階段我國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而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6(1):37.

[3]顧華詳.西部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4(4):34-35.

[4]劉巖紅,王晶.論西部教育現狀及其應對措施[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9(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