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材色彩教學連貫性分析
時間:2022-05-08 10:29:18
導語:小學美術教材色彩教學連貫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體制不斷改革,這對小學美術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講解基礎的美術理論知識,而且要強化學生對色彩的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美術色彩教學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且使各個目標之間具有較強連貫性,這樣能幫助學生對色彩形成系統化的記憶,激發學生對色彩的學習興趣,以此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應用能力。
色彩作為一種藝術語言,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美術教學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認知力和感受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色彩的美和藝術的美。但是,在現階段部分小學的美術教學中,色彩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合理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確保充分發揮色彩教學連貫性的優勢,以此有效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文章針對小學美術教材中色彩教學連貫性的實施提出一定設想和建議。
一、小學美術色彩教學內容連貫性的主要特征
1.科學性。色彩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色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對于色彩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應從生活出發,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相應的色彩教學內容,從而確保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2.自主性。色彩教學的連貫性要求教師將各個階段的知識有效地串聯起來,這樣就能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各個階段的色彩教學內容。此外,色彩教學內容的連貫性,還體現了對學生多元思維的尊重,讓學生的學習個性能夠得到有效滿足,確保其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3.綜合性。色彩教學的內容不僅包括色彩理論知識,而且包括色彩表現技巧以及色彩情感體驗。教師應通過色彩教學,讓學生不僅掌握扎實的色彩理論知識,而且掌握色彩搭配技能,提高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以此有效地提升藝術素養。
二、小學美術課程中色彩教學內容的連貫性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和水平不同,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小學美術課程色彩教學內容的設置,應滿足各個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遵循學生心理和智力的發育規律。第一階段(1至2年級),注重色彩啟蒙。1至2年級的學生往往年齡較小,還不具備較高的認知水平,對于色彩的學習主要以“玩”為途徑。因此,色彩教學內容的設定應更注重對學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養,不斷豐富學生的內心感受,確保學生感受到色彩的豐富和美。此外,該階段的學生對色彩往往還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色彩,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不同色彩的規律,確保實現對該階段學生的色彩啟蒙。如,在課堂上,教師可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學生感到親切,從而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如,教師通過展示紅彤彤的落日、綠油油的青菜、粉嘟嘟的臉龐等含有豐富色彩的事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展開聯想,認識到不同色彩的區別,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第二階段(3至4年級),應形成色彩概念。學生經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對于色彩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色彩感知能力。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會更加注重對色彩的使用,開始思考怎樣合理搭配不同的色彩。因此,在開展第二階段的色彩教學時,教師應注重講解原色、間色以及冷暖色等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完成對色彩的合理搭配,提高學生繪畫作品的和諧度,以此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第三階段(5至6年級),應側重于色彩搭配。該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心理發育方面還是在認知能力方面,相比前兩個階段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該階段的學生應可以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有效傳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因此,教師在該階段的色彩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著重講解各類繪畫方式中色彩質感的不同表現形式,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色彩表達不同的主題,不斷提高學生運用色彩的能力。
三、提高小學美術教材中色彩教學連貫性的建議
1.完善小學美術教材中的色彩內容,為連貫實施教學提供基礎。美術教材是小學美術教學開展的主要參考依據,更是開展色彩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要想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使其合理地運用色彩,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恰當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敏感程度,引導學生在色彩中充分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多向學生展示與生活有關的素材,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這樣學生才會對色彩形成新的認識。對于美術教材內容的選取,教師應選取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色彩教學的啟蒙作用。此外,較為有趣的教材內容和活躍的課堂氛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因此,教師應選取多樣化的教材內容,通過定期開展相關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色彩學習的快樂。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的開展,不應只注重理論知識的連貫性,還應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教師應教會他們使用不同的繪畫工具,引導他們將色彩合理運用到繪畫過程中,以此有效提高其對色彩的運用能力。此外,色彩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如何在藝術中找尋自我、探究自我。因此,小學美術教材與教學形式應更加具有多樣性,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繪畫的欲望。教師可找一些色彩對比較為強烈或者色彩搭配較為和諧的大師作品,并引導學生欣賞,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給予學生更多創作靈感。而對教材的選擇不應局限于一種,教師應參考更多類型的教學材料,通過刻制光盤等形式提高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有效激發學生對于色彩的學習欲望。2.學校需加強對美術色彩教學的重視。學校是美術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學校的藝術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對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意識到美術色彩教學的重要性,加大資金的投入,設置獨立的美術教室,為美術教學創設條件。教師可以在美術教室的墻壁上展示大量大師作品,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使學生能夠在不經意間獲得良好的色彩體驗。此外,美術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更加注重意境和學生的感受力。因此,教師只有不斷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美術作品,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藝術靈感,通過豐富學生的視覺體驗,更好地幫助學生領悟藝術作品的精髓。學校也應增加美術課程的課時,確保教師能高質量地開展美術教學,使色彩教學的連貫性得到有效保障。3.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教學方式的優化,是有效開展教學的關鍵。教師作為美術課堂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引導者,其專業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學生往往將教師作為模仿的對象,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將自身的藝術素養有效轉化為學生容易接受的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這樣就能實現對學生的高效培養。此外,教師還應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從而吸引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以往的美術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收理論知識。為了有效解決這一教學問題,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不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色彩教學活動的高效展開,確保有效提升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應用能力。
不斷提高小學美術教材中色彩教學的連貫性,對于有效提高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色彩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了解小學美術色彩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及其主要特征,進而完善小學美術教材中的色彩內容,為連貫實施教學打下基礎。學校需更加重視美術色彩教學,教師應提升自身素質、優化教學方式,這是有效實施小學美術教學的關鍵。這樣有助于充分發揮色彩教學連貫性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聶立波.注重色彩教學,培養小學生美術創造力.美術教育研究,2019(22).
[2]張任.小學美術教材中色彩教學連貫性的實施設想和建議.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11).
[3]丁潔.談如何讓小學生在美術教學中感受色彩.才智,2019(31).
[4]鐘希.提高小學美術色彩教學效率的分析.美術教育研究,2019(20).
[5]王珊珊.小學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9(17).
[6]王婧璟.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色彩教學策略.西部素質教育,2019(17).
[7]別力克•居馬別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2019年“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019.
[8]李曉霖.小學美術課“AD-BS”色彩情感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聊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作者:南統建 單位: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青海湖路小學
- 上一篇:水墨文化在鄉村小學美術課堂的運用
- 下一篇:小學美術中國畫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