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學科育人路徑與實踐
時間:2022-05-25 11:55:48
導語:小學美術學科育人路徑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堅持以美育人的美術學科育人主張和教育原則,建構美術校園文化課程、美術鄉土文化課程、美術川地文化課程、美術家國文化課程“四域”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設計、課程開發等美術學科育人路徑,建立美術學科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展開表現性、增值性、多元化評價。
關鍵詞:美術教學;學科育人;以美育人
一、強化“以美育人”的美術學科育人主張
(一)美育具有重大的育人價值
俄國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美能拯救世界”,其實美育的教育價值和生命意義離不開美之于生命發展的思想影響與行為牽引。學校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能豐富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近年來,國家將“以美育人”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導向。2020年教育部的《關于全面改進和加強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p>
(二)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一種重要的人類文化行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開篇中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闭f明美術在我國古代就發揮著重要的育人作用。2018年,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泵佬g教育是一種具有極強人文性、統整性的育人方式,可以使人在獲得審美體驗、精神滿足的同時,使機體更和諧,感知更敏銳,思維方式更多樣,情感更細膩,引起極為強烈的人格、心靈體驗,實現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
(三)從美術教學走向以美育人,是學校美育的必由之路
當下不少學校美術教學過重美術知識、技法和學科考試分數或等級,弱化美術育人,不能達成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美育價值。多年來,成都市成華小學堅持“美浸生活、美潤人生”的辦學理念,依托藝術學科教育,拓展、提質學校美育,找到了以美育人、優化師生生命成長的特色發展路徑。這里的“以美育人”,重在充分挖掘學科蘊含的文化育人價值,特別是學科中的美學因子及其美育價值,塑造學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靈魂,培育豐盈的學科文化素養,奠基生命全面而卓越的素質發展。
二、堅持以美育人的美術學科教育原則
美術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以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養為育人目標,主要通過由內而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在培養美術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促進學生運用知識技能展開美術實踐,形成豐厚的人文精神和審美素養。針對當下美術課程重知識輕文化育人、重技能輕審美育德、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必須建構培育美育核心素養的美術課程,才能達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術學科育人目標。實現美術學科育人目標,我們堅守三大基本原則。一是傳承育人。美術是藝術,也是血脈文化與哲學,更是借用物象剖析自然的科學,它是綿延五千年的鮮活生命體,承載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我校美術學科課程建設致力于發掘美術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價值,如三星堆泥塑課程,從川地文化源頭挖掘藝術接入點,發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地美術文化成果,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創美家鄉的生命情懷和審美創造力。二是統整育人。實現美術學科育人價值,必須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統整融合。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校充分挖掘運用各學科蘊含、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美育資源,并在資源統整融合中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如“走進大師”繪本課程,根據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及最近發展區,與語文、科學學科教學結合,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探索校園,在美術課堂上線描繪制繪本,講述自己的繪本故事,整個課程從“趣”出發,整合融通了多門學科課程,達成了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三是創新育人。我校美術學科課程建設突出“永不變”和“經常變”的課程思想?!坝啦蛔儭敝高_成美術學科培育人文精神和審美素養的本質不變,“經常變”指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學科評價方式不斷創新。如掐絲巖彩課程,通過統整美術學科知識與國家扶貧政策、到涼山調研視察時事熱點,形成新的課程內容,并采用體現情境體驗性的具身學習方式,形成從山地“采野”到石料研磨、從創意主題到畫面構圖、從線條繪制到精細上色的教學流程,體現基于情境和問題導學的躬身實踐、情感體悟、自主創生的創造性學習特點,將愛國之情融入點線面體,綜合達成美術學科育人價值。
三、建構美術學科育人“四域”課程體系
堅持以美育人價值取向,我們根據不同階段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指向和發展需求,結合美術課程標準和培養目標,立足本土統整美術學科資源,開發了美術校園文化、美術鄉土文化、美術川地文化、美術家國文化“四域”美術課程。校園文化課程采用烙鐵畫、繪本、紙藝等方式,呈現學生校園生活圖景,引導學生發現、熱愛身邊的美;鄉土文化課程采用線描、剪紙、水粉畫等形式,展現成都民俗風情,引導學生感受、擁抱家鄉生活、文化之美;川地文化課程采用版畫、麻線、泥塑等方式,表現四川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欣賞、崇尚巴蜀文化之美;家國文化課程采用巖彩、國畫、彩繪等形式,引導學生厚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之根,傳承、弘揚、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八挠颉泵佬g課程在不同年段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構成匍匐祖國大地、吸納生活源泉,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窄到寬、由低到高的課程內容與價值階梯。運行“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練習”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掌握美術學科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發展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弘揚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生命素質發展和個性釋放。
四、美術學科育人路徑
改善課程設置。在確保國家規定課時量不變或增加的基礎上,形成學校統一的美術學科課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創造設置班本化課程,并以美術學科拓展課程常態運行呼應,支持和鞏固美術學科課程校本化實施。優化教學設計。形成校本化美術學科備課標準,促進教師創造性備課: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發現、探討,形成問題解決方案;將備課延伸至教學過程,根據學生實時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備課方案,將評價結果向備課起點和全程反饋,形成再次教學的優化方案。引動全員課程開發。在學校有力支持下,老師們或統整或獨立開發課程,不斷創新課程形態,豐富層級化、多樣化的美術課程體系。課題研究引領育人。聚焦美術學科課程建構、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學生發展評價、環境優化、資源統整等關乎美術學科育人質量的問題,形成科研課題,展開團隊攻關。
五、探索學生美術學科素養校本評價
我們根據尚美育人的美術學科教育思想、育人目標和國家課程標準,結合學校實際,建立美術學科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注重基礎素質與個性特長,強調結果優化與過程并重,根據評價指標體系,采用表現性、增值性、多元化評價等方式,讓評價融入美術學科育人全程全域,提升美術學科育人價值。改變一張畫紙定乾坤的評價弊端,根據學生美術學習表現特別是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的發展,進行多元化評價,以開發學生美術潛能,發展美術個性和創造力。展示性評價注重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讓學生獲得發展的成功體驗。我們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學生作品展,在班級、校園、網絡等多種平臺展示,接受全校師生、家長及社會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就感。在這種常態化、可視化、生活化的評價氛圍里,學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探索的動力、發展的自信、成長的價值。
作者:宿強 羅錦霞 張怡
- 上一篇:共青團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角色定位
- 下一篇:高職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