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知行合一”養成教育研究
時間:2022-08-01 11:19:28
導語:青少年道德“知行合一”養成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對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幫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和堅定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過程,即建立“知”“情”“意”“信”“行”有機統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道德認知是道德教育的起點,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終點。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在正確道德觀的支配下自覺地做出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知行合一,是自古以來教育家追求的共同目標?!抖Y記•中庸》里有一句話:“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币馑际且獔猿种泻弦唬竦蓝胁荒馨胪径鴱U。明代著名教育家王陽明明確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論斷。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睂笫赖牡赖陆逃绊懞艽?。目前教育界普遍認為“道德知”和“道德行”之間是不證自明的因果邏輯關系,但現實情況是,道德生活領域里存在著大量“知行不一”的現象。青少年正處于身體和心理迅速發展變化的時期,隨著身心的急劇變化,其思想和道德素質也在發生著變化。對于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學得很快、記得很牢,但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卻是懶于或者不屑為之,常常出現知行矛盾沖突現象。因此,解決青少年德育中的知行分離問題就成了青少年德育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本課題在研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知、情、意、信的基礎上,把研究的視角轉向了如何實現青少年道德教育“知行統一”的問題上。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哲學應從天上回到人間,奉行實踐的哲學即道德,意思是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實踐,由知化行是德育的最終目標;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我國儒家的著名代表荀況也提出聞見知行的學習過程。這些都啟示我們: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或者青少年的腦袋里,而應落實到實踐當中。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側重于青少年的道德實踐,使青少年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即把德育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日常生活內容為德育內容,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使青少年的品德培養在生活中達到知行合一。
一、德育環境生活化
要創設生活化的德育環境,發揮德育環境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學校環境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德育環境對青少年的“知行統一”具有較好的引導作用。正如我國古代教育家荀況在《荀子•勸學》中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苯逃夷右运亟z和染絲為喻,來說明環境和教育對于人的作用:“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畢)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痹谀涌磥?,首先,人性生來如同待染的素絲,是純潔的、干凈的;其次,下什么顏色的染缸,就染成什么樣顏色的絲,也即有什么樣的環境與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樣的人。因此,必須謹慎對待所染、選擇所染。而青少年也如同待染的白絲一樣,我們的教育必須慎重,因此要創設生活化的德育環境,使青少年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通過感受、體驗及榜樣的力量使自己的道德行為符合德育培養目標。
1.行為規范生活化
德育環境的創設源于青少年的日常行為規范,使行為規范生活化。從早上到校一直到下午放學后,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要求。蘇格拉底指出:智慧即德行,美德即知識,德行是可教的。所以德育規范生活化,是德育的重要途徑。如:到校后值日生必須在晨讀前完成班級衛生掃除,為同學們創造干凈、整潔的學習環境,體現的是熱愛班集體、熱愛同學的精神和行為。晨讀目標明確,要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做到“四不”,不說閑話、不磨蹭、不發呆、不做閑事,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學習的能力和熱愛學習的精神。課前:鈴聲響、速回位、準備好、等上課、不遲到、不說話、不打鬧、持安靜。上課:居敬持志、虛心聽講、勤思考、踴發言、尊老師、嚴外出。跑操:集合快靜齊、精神抖擻、口號響亮、不曠操。自習課:零抬頭、不轉臉、不下位、不拿別人東西等。課間課外:不追逐打鬧、不大聲喧嘩、不亂竄亂溜、注意室內保持安靜以利于同學休息,不亂翻拿別人東西。放學后:注意關窗、關燈、鎖門,注意交通安全等。這些都是小事,但卻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做到知行統一。
2.心理環境生活化
德育的培養離不開心理環境,因而創設生活化的心理環境是必要的。德育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過程,良好的德育心理環境,能夠愉悅青少年的身心,有助于青少年化知為情、化情為意、化意為信,最終化信為行。信即道德信念,也就是道德觀,道德觀指導著道德行為,道德觀是道德行為的“定位器”,是道德行為的“指示儀”,它影響著人們對道德行為的選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生活化的德育心理環境對于培養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具有積極的影響。首先,要注意營造團結、和諧、平等、尊重、互幫互助的人際環境。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地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同學關系,提高自我認知能力,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既不自視過高而傲慢,也不自視過低而自卑,而是能夠自尊、自信、積極向上,關心集體、熱愛集體,具備仁愛的品質,在生活上相互關心,在學習上互幫互助,使學生獲得寬松的心理氛圍和廣闊的人際空間,提高道德行為能力。其次,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健康的輿論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有巨大影響,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集體輿論對學生會產生同化作用,使生活在這個集體環境中的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有些青少年認為抄作業沒什么大影響,有些甚至認為很正常。針對類似這樣的道德是非問題,我們在研究中通過角色扮演或者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在其中認識到問題的性質和危害,樹立抄作業可恥、獨立完成作業光榮的信念。事后調查發現,原來那部分同學的思想已發生了根本改變??梢?,利用集體輿論同化力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其做到知行合一。
3.物質環境生活化
生活化的物質環境對青少年的德育發揮著隱性課程的作用。當學生走進校門看到高大的樓房、明亮寬敞的教室、整齊的草坪,就會被優美的環境所吸引,如同走進了自己美麗舒適的家園,就會自然產生作為其中一分子的自豪感、責任感。學校高高懸掛的國旗時刻提醒著每個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教室兩側墻壁上的格言和警句等告訴每位同學注意學習與做人的基本準則,教室后張貼的各種獎狀告訴學生曾經輝煌的歷史,激勵他們展望未來。要精心地布置教室,使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滲透著生活德育的內容,把教室建成家園。如:國學文化教室、書香教室,有助于建設良好的學風、班風,有助于培養學品、人品、文品。讓長期處于其中的青少年學生的思想產生“和平演變”,接受由此帶來的隱性德育影響。因此,創設生活化的德育物質環境,充分發揮物質環境的陶冶作用,使青少年的道德知在生活化的環境中轉化為行,做到知行統一。
4.文化環境生活化
在文化環境方面,創造微笑賞識的情感文化、微笑文明的禮儀文化、自主自律的自動文化。“靈魂要靠靈魂塑造,人格要靠人格來影響?!苯處煹难孕信e止、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個人的言行舉止,以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嚴格要求自己,以達到“正人先正己”的效果。德育環境在德育工作中發揮著潛移默化、陶冶情操的作用,雖起不到暴風驟雨的轟動效應,但作用于無聲無息之間,使人的思想、心理、行為悄然發生變化,使知、情、意、信、行和諧統一。
二、德育內容生活化
德育以育人為本,重在青少年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良好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根本途徑是實踐,德育生活化是道德實踐的最好體現。青少年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德育內容要改變傳統的大道理、大故事、空內容的做法,從身邊的日常生活和切身事例著手,讓青少年學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培養道德行為。只有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我們首先要淡化德育內容層次過高的政治化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保證這些道德理論和規范來源于一定的社會生活,而不是空洞的遠離實際的空談。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堅強的道德意志,最終形成一定的道德行為。純粹的德育理論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能轉化為人的道德品質的。要選擇學生現實生活中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德育案例有機結合,開發生活中潛在的德育內容,淡化理論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界限,拉近德育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使德育內容聯系學生生活,易于學生接受。生活化的德育內容包括: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實、守信、勤儉節約、樸素大方、文明、寬容、博愛、自信、堅強、合作等優良品質,培養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愛國守法、明禮有信等優秀的品質,注重德育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實施途徑和方法生活化
1.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小成大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從班級的衛生、跑操、班級活動著手,樹立班級道德模范和榜樣。
2.布置德育作業
每日回家幫父母完成一件家務活或者幫父母捶背等,給予父母愛的回報:孝。古人云:百善孝為先,這是道德行為最基本的內容。德育作業還可以是記道德格言,寫道德日記,談道德體驗、反省自己的行為得失。正如孔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進行道德修養的良好方法。
3.從社會中取材
讓社會教材進校園,比如:使感人故事和感動中國人物進校園;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進校園;生活故事和社會風尚進校園;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警示啟發進校園。
4.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課堂
除了正規的德育課程之外,開設學生德育講堂,使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實例、親身的經歷自主設計、自主管理,喚起同輩群體的心理共鳴,進而移情于德育行為中;開展名家講堂,開設專題報告會,讓德育模范甚至是科學家、藝術家走進課堂;還可以開設家長德育講堂,利用家長的資源豐富青少年學生的德育見聞,拓寬學生的眼界;還可以開展名師講堂,也可以利用校外實踐課堂??傊?,多方面的課堂資源可以豐富學生的見聞,促使學生由知到行,知行統一。
5.細化德育行動
把理想信念教育、自信心教育、道德養成教育細化為具體的德育行動,如德育誓詞、經典美文閱讀、行為規范歌謠、道德故事會等,激發青少年學生的情感、鼓舞信心、陶冶性情,最終做到知行統一。
6.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讓青少年學生體驗道德情感、調整和塑造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方式。通過體驗,使學生明辨道德行為是非,提高自覺的道德行為執行能力。總之,德育生活化是實現青少年德育知行統一的重要途徑,在前期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研究中還將繼續深化。
作者:何芳 高建鳳 傅金蘭 單位:山東棗莊學院心理與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翟麗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途徑與方法[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2(2).
[3]高京平,粱永郭,李春鳴.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質重在實現知行合一[J].江西教育科研,2006(7).
[4]德育生活化,多彩大課堂[EB/OL].
[5]孫德貴.淺析中學生道德素質教育[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2).
- 上一篇: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討
- 下一篇:中職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