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品行養成教育研究
時間:2022-11-06 09:30:42
導語:學生品行養成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和相關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教育并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在目前教學中,評價單一,特別是品德學科的評價低效,甚至于無效,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健康發展。我們從多方面進行努力,通過實踐表明,有效性評價的實施能讓學生獲得鼓勵,體驗到成功,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品德教學;成效;評價;成長
教育評價能對學生的思想、品質、思維起到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看到成績,受到激勵和鼓舞,找到差距,及時改進和提高,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改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1]。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評價運用得當至關重要。
一、評價內容綜合化,實現知情意行的內在統一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就是“促進課程綜合化”,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評價內容的綜合化,實現知情意行的內在統一。(一)確定立體性的評價目標。為了整體實現課程目標,確保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要求,在評價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改進單一評價學習結果的現狀,拓寬評價的目標體系,使品德課程的目標成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三位一體的立體式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比如,在《品德與社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里》的教學過程中,圍繞“尋找家鄉、貼畫家鄉、述家鄉情”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活動:聽一聽、猜一猜;找一找、說一說、描一描、畫一畫。這樣設計的課堂就會豐滿起來,課堂的評價才會繪聲繪色,激情滿懷。(二)執行全面性的評價內容。既然評價的目標已形成一個立體的結構,那么評價的內容也應作相應的調整,充分考慮《品德與社會》課程本身的綜合性,從培養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將地理、歷史、社會常識和法律常識等知識融為一體。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體現評價角度的全面多樣
傳統的評價中,評價主體單一,即只有教師。教師是評價者,學生是評價的被動接受者。而發展性的課堂評價主體角色呈多元化,評價對象自身的復雜性使得形式單一的評價難以形成恰如其分的評價結論,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的過程中,要注重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過程。(一)學生自我評價。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促進學生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從而使學生不斷反思自我、調整自我、超越自我。比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尋寶摘星”活動:下面的哪些優點是你所具備的?請你仔細找一找,找到以后,你可以在后面的括號里畫上一顆五角星,表揚一下自己。(1)我見到長輩主動問好,孝敬父母。()(2)我犯了錯誤勇于承認,知錯就改。()(3)我心胸開闊,不為小事長時間生氣。()……這一游戲活動其實就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自我教育作用,積極培養自我評價能力,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評價習慣。(二)他人激勵評價。要恰當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還有必要注重評價過程的多主體參與協商,即包括教師、家長、同伴一起參與評價。1.教師全面評價教師要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評價學生,評價出個體差異,同時以積極鼓勵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有關自己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比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第二冊《我來當個小導游》時,鼓勵學困生交流他所知道的家鄉的風景名勝或旅游景點,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勵中等生具體描繪一下家鄉的某個景點,讓他加足馬力,向著更高的目標奮勇前進;要求優等生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自己家鄉的自然風光、旅游名勝,引導他積極創新,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2.同學互相評價同學之間朝夕相處,相互最為了解,通過互評,使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通過互動、討論、碰撞,形成對評價結果的共識,使被評價者高高興興地接受對方的建議,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比如,在教學《做學習的有心人》一課時,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安排了一個學生互評環節:班上有哪幾位同學的學習習慣好,讓我們仔細觀察,把他們的好習慣記錄下來。同學們通過回憶生活,感受體會,交流激勵,互相欣賞,互相學習,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感受快樂,享受學習、生活的美[3]。3.家長參與評價家長在學生的身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長對學生的看法和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家長的參與和對學生的積極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比如,每個學期末的評價工作,有了家長的參與,我們的評選活動就更全面了。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享受評價過程的點滴轉變
清代教育家顏昊先生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被ㄙM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苛求學生,不如用一點心去發現其優點,并以此激勵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滋味。在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通常是這樣操作的。(一)口頭評價。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不管學生是答對還是答錯,都要肯定其敢于發表自己不同意見的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1.肯定性評價?,F代評價理論指出: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提倡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因為,一句贊語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說教和任何暴風驟雨般的批評與責備都更有力量。2.否定性評價。成效性評價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時應講究語言藝術,更多地給予鼓勵,即寓貶于褒,創設一種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哪怕是指出學生的不足,也一定要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辭加以表達,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才能使教學評價的調控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二)體態激勵。在重視語言性評價的同時,更應該重視非語言式評價,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夸獎的手勢,一個肯定的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等,教師借助這一系列體態語言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無聲的評價,傳遞信息。例如,在碰到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時,如果點名批評容易打破和諧的氛圍,不妨走近那名學生,用眼神悄悄制止,鼓勵他做出教師期待中的反應。筆者帶現任班級已經四年,在四年的磨合中,孩子們已經完全懂得我的體態語言。有些孩子上課總是忍不住開小差,但是教師不需要用語言去提醒他們,只要看他們一眼,他們就懂得了教師眼神中的含義,然后馬上抬頭挺胸坐端正,這時候,教師也經常馬上跟上一個大拇指給予鼓勵。上次本班的潘同學因為生病好幾天沒來,病愈后參加測試的分數讓她情緒非常低落,教師及時地走上前去,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用手摸摸她的頭給她安慰。后來在《難忘的一件事》的作文中,孩子飽含深情地感謝我給予她的鼓勵,讓我覺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更讓我明白了這種無聲的愛的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倍行栽u價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樹立一個人的自尊,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讓我們心懷“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用我們的愛心進行評價,在評價中讓學生獲得鼓勵,在評價中讓學生體驗成功,在評價中讓學生明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湯蓓.以評價為突破口推動素質教育實施[J].基礎教育參考,2012,(22):76-78.
[2]董良芝.在品德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J].生活教育,2016,(09):106-107.
[3]嚴佩芳.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章濛 單位: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 上一篇: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養成教育研究
- 下一篇:探析水利工程中泵站施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