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信息素養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4:56:00
導語:作文信息素養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文一直是師生都不愿涉足的荒漠,要突破作文教學瓶頸,使之成為春意盎然的綠洲,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寫作技巧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學生閱讀生活的意識,指導學生閱讀生活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生活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擁有寫作的“源頭活水”,徹底走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寫作困境。
關鍵詞:作文教學閱讀生活信息素養
目下,學生的寫作現狀不盡如人意:用詞匱乏,結構單一,內容空洞,構思毫無創意等等。許多教師對此束手無策,只能望之興嘆。作文教學也成了教師不愿涉足的荒漠地帶;而作文呢,又何嘗不是學生心中永遠的痛?
在教師的作文授課安排中,我驚奇地發現,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堂堂作文課大多為作文點評課,有些是如何選材,多向思維巧立意之類寫作技巧指導課。細細深究學生寫作痼疾背后的深層原因,不難發現,學生缺乏的往往不是寫作技巧之類的知識,而是讓其左右逢源、文如泉涌的寫作素材!用大多數教師的話來說,是缺乏生活。有研究表明,那些作文寫得好的學生,并不是他們自身的直接生活與眾不同,而是他們的間接生活非常充實、豐富。他們往往讀得多,看得廣,問得深,悟得透,記得勤,并能把從各種渠道得來的東西巧妙地內化成了自己的東西。在“博觀約取”之后,自然能“厚積薄發”。古人早有“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的寫作心得。
明朝學者朱熹說得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何使學生擁有寫作的“源頭活水”呢?教師都認識到“要給學生一桶水,自己得有一井水”的道理,卻不知,在網絡信息時代,教師再如何博學,在網絡面前,也僅如螢火之光,遠遠比不上這瞬息萬變的信息更換速度。不過,我們雖無法送給學生全部的智慧,卻可以教會他們獲取智慧的方法,學會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所以,教會學生必要的寫作技巧固然重要,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使之擁有寫作的“源頭活水”更是不可忽視,否則,空有寫作技巧卻無寫作素材的學生只能是“難為無米之炊”的“巧婦”了。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是使學生了解信息文化,使學生具有高效地獲取信息,批判地評價信息和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怎樣在作文教學中,適時適當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增強閱讀生活的意識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實踐性很強的語文永遠與生活緊密相連。而學生常在語文與生活間畫上較明顯的界限。閱讀生活和在生活中獲得語文涵養、寫作素材的意識淡薄。作為老師,教學中應注意幫學生增強“在生活中關注語文,在語文中關注生活”的思想意識。比如,在寫作取材中,教師可以更多地傾向于社會熱點,當代文化需求的熱門話題及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等,使之將語言與生活緊密地關聯起來。我曾經設計了一堂題為《廣告中的語文世界》的寫作課。用出現在北宋末年的酒肆招牌“三碗不過崗”導出廣告話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經典廣告欣賞”讓學生對多而讓人生厭的廣告有新的認識,并得到寫作啟迪,嘗試著加入“廣告創意工作室”,為學校的一系列場所設計廣告詞;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廣告中的良莠不齊,具備一定的辨別、修正能力,在“整容廣告診所”這一環節中,又列舉了一組失敗廣告,讓學生在對比中明辨優劣,學會辯證地、批判地處理相關信息。通過這堂課,學生意識到處處留心皆學問,原來語文可以這樣學,從而初步形成了大語文觀念,增強了關注生活,閱讀生活的有意意識。
二、指導閱讀生活的方法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人們在生活中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也日益多樣,如各式報刊、電視、電腦、廣播等,在對生活的閱讀上,“親到長安有幾人?”學生大多是借助媒體這一重要的感知窗口,如閱讀雜志,看電視,上網等,這些媒介中,恰恰蘊藏著大量豐富的語文知識和寫作素材?!墩Z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闭Z文學習重在日常累積,寫作也只有在多積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筆如有神”。巧借媒體,正確憑借媒體,對學生的寫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師在指導學生巧借媒體,使之提高捕獲信息的實效性,整理信息的條理性,集成信息的靈活性,應用信息的創造性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因課制宜,明確捕獲信息的任務。
為了避免學生尋找信息的盲目性,防止學生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流中迷失了自己,提高學生捕獲信息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因課制宜,根據不同寫作課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確立捕獲信息的任務,讓學生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去捕獲相關信息。
批閱學生的作文,我們發現,對新事物充滿濃厚興趣的學生常常喜歡在文章中夾雜進一些時下流行的生活用語、網絡用語。如鞍山海城某私立中學一高二學生的作文中,就大量使用了上網聊天時的時髦語言,像“粉(很)好看的東東”、“偶(我)走了”、“真是7456(氣死我了)”……在我所教的初三學生中,一些喜歡趕潮流,追時尚的學生也喜歡為自己的文章點綴進類似的語言。針對這種濫用網絡語言的現象,若不加以正面引導,任其自由泛濫,很可能讓學生養成不規范的運用語言文字的不良習慣。
不過,國家語委專家指出,網絡語言在我國的語文生活中也是一種新事物,一個新鮮的現象,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這個網絡時代的反映,所以應當客觀地看待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影響,不能一棍子打死。對此,我開展了一次“取精華,棄糟粕”的新時代新詞匯的搜集活動,讓學生在課外,以小組的形式借助網絡、報紙等媒介去搜集新時代出現的新語詞。這次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在“取精華,棄糟粕”的課堂中,學生將自己的搜集成果傾囊而出,一位學生提供了《長春日報》的一則報道:一個11歲學生寫了一篇雜詠網絡語言的日記。日記的開頭是:“昨晚,我的GG帶著他的恐龍GF到我家來吃飯。在飯桌上,GG的GF一個勁兒地對我媽媽PMP……”在該同學的翻譯下,大家才弄清了句子的真正意思,原來是:“昨晚,我的哥哥帶著他的丑陋的女朋友到我家來吃飯。在飯桌上,哥哥的女朋友一個勁地對我媽媽拍馬屁。”經過是與非的激烈討論中,同學們認識到,大部分‘網語’是網民為提高輸入速度,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改造,對文字、圖片、符號等隨意鏈接和鑲嵌。從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來看,‘網語’中的漢字、數字、英文字母混雜在一起使用,會出現一些怪字、錯字、別字,完全是病句,用在文章中是很不恰當的。同時,學生們還搜集整理出不少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觀念的詞匯。如“入世”、“IC卡”、“生態”、“平臺”、“克隆”、“磁懸浮”、“復制”、“粘貼”等??梢哉f,這堂課既引導了學生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又鍛煉了他們的信息搜集、思辨能力,在交流中豐富了寫作詞匯寶庫。
(二)因需所取,指導信息的整理方法。
信息的整理指對信息的組織和處理學生在信息來源中,通過對閱讀、觀察、聆聽、觸摸等方式來感受信息,篩選出有關信息。中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細致地指導學生對信息資料的判斷能力和處理能力。讓他們區別出信息的優劣好壞,不被虛假、錯誤信息迷惑,因需所取,將認為有價值的資料分門別類地摘抄下來,形成自己的寫作信息倉庫。
(三)因人而異,鍛煉信息的集成能力。
信息集成是指把來自多種信息來源的信息組織好,并將之展示和表達出來,信息資源的利用是檢驗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最佳方法,也是寫作中的關鍵一環。這個環節難度性較大,教師應做到因人而異,根據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鍛煉學生的集成信息的能力,訓練他們將整理的信息內化成自己的寫作素材的靈活性。在一次又一次的鍛煉中,學生們自然會慢慢形成加工和應用信息資料的習慣,再也不會感到用詞匱乏,胸中無丘壑,寫出的文章干癟枯澀了。
(四)因勢利導,激發信息應用的創造精神。
時代呼喚創新人才?!洞缶V》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生能熟練地搜集、整理、集成信息之后,教師可因勢利導,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吸收外界信息為我所用的同時,更學會超越,探得獨特感知,向外界輸出有所創新的信息,做信息社會的主人。在我所教的班級中,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經常收看《面對面》、《焦點訪談》等電視節目,還訂閱了《剪報》、《中學生閱讀》等報刊,不時上網查找相關信息。在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后,同學們似乎對這篇文章意猶未竟。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由于知識積累,經驗歷練,邏輯思維能力也逐漸得以發展,其對事物表象的質疑、分析、比較,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利于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進一步延伸,為創造思維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才能更好地促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
我便借鑒《新課程研究》中馮大海老師的教學設計,因勢利導,設計了“點評經典,挑戰權威”的讀后感交流課。學生們因為有豐厚的知識累積,在探討中旁征博引,對孟子的結論作了充分的演繹。在思維火花的對撞中,不少學生不崇拜偶像,敢于向權威挑戰,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提出了新思想。如有學生認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有失偏頗,并舉出科索沃戰爭中,得道的南聯盟僅有幾國相助,失道的北約卻有十九國支持,最終北約占領了科索沃的實例。有的學生則對“天時地利人和”的觀點產生了質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固然重要,但取勝的關鍵還應有實力,比如2002年的世界杯外圍賽,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有四萬多球迷為之助威的中國球隊仍不抵勁敵伊朗慘敗出局。在這些同學的觀點中,有些雖不很全面、透徹,但他們已經具備了捕獲信息、整理信息,并創造性的為己所用的較高的信息素養,表現出大膽的懷疑勇氣和可貴的創新精神。相信,只要有教師正確的引導,擁有這種博覽生活又具質疑和創新精神的學生,一定會寫出別具一格的好文章。
三、培養閱讀生活的習慣
任何事物多有兩面性。多種媒體在為學生提供豐富、快捷資訊的同時,也會給學生帶來不少挑戰。
特別是中小學生自律能力不是很強,在接觸電視、網絡等媒體時,很容易“沉醉不知歸路”,患上“信息污染綜合癥”、“網絡成癮癥”,嚴重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培養學生閱讀生活的意識,指導閱讀生活的方法時,教師也應促成學生閱讀生活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他們受益一生。
若把以前教師的任務比城市“澆水”的話,現在,教師的任務則不僅要給學生澆灌適量、必要的基礎之水,更應積極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學生發現哪里有“水”,如何找“水”的引導者,組織者,欣賞者。惟其如此,我們的作文教學課堂才會從師生不愿涉足的荒漠,變成春意盎然,生機蓬勃的綠洲,盛開出更鮮艷、明媚的花來。
參考文獻:《》
《新課程研究》
《》
個人簡介
凌云,女,1979年五月生,萬年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擔任過兩屆初三畢業班的語文教學,教學成績優秀。從教以來,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不懈探索。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興趣,啟迪學生靈性,提高他們獲求信息的能力。她的作文課《反彈琵琶,標新立異》獲縣初中作文教學授課賽第一名,市初中語文作文優質課評比二等獎,其課件獲市初中語文教學課件設計一等獎;指導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溯源》在縣課題展示中獲一等獎,并被縣電臺采用,作為宣傳片播放,在市初中研究性課題展示中,又獲得一等獎,先后評為?!笆亚嗄杲處煛?、縣優秀教師。愛好文學的她在省、市、縣各類報刊發表文章十四篇。
教師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做一名執著的探奇人,當一個永遠的求新者是她不變的人生信條。
- 上一篇:稅務局宣傳農村稅收工作計劃
- 下一篇:黨工委作風建設現狀原因及對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