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育技術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20 06:36:00

導語:語文閱讀教育技術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教育技術教學論文

[內容摘要]現代教育技術以形、聲、光、色等表現形式刺激學生感官,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通過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難為易等多種表現手段和方法,令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有助于課堂教學。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運用以下幾種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一是專業性的語文教學課件,內容形式比較系統完備,對象性、針對性、實用性都很強,使用也非常方便;二是綜合的通用的音像資料以及照片、圖片等平面資料;三是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查尋資料,下載信息。以上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可感之物,誘發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拓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透徹地理解了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自主對話、創設情境、突破難點、拓展思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開展,增強了教學實際效果,而且也促進了教師教學思想意識的升華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從教學實踐來看,小學語文教學經常使用的媒體手段有以下幾種:一是專業性的語文教學課件,內容形式比較系統完備,對象性、針對性、實用性都很強,使用也非常方便;二是綜合的通用的音像資料以及照片、圖片等平面資料;三是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查尋資料,下載信息。筆者從自身從事的教學實踐出發,結合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理解,就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略談淺見。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自主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能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當學生和文本自主對話過程中產生疑難時,教師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自主性閱讀創造條件。

網絡學習具有學習資源豐富,交互性強,信息的組織超文本化和媒體化,信息傳遞及時性與信息資源開放性等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查尋資料,下載信息,要求資源共享。

在教學《頤和園》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頤和園有更多了解,預習時我要求學生上網查尋有關頤和園的資料。學生積極性非常高,上課時紛紛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一位學生收集了有關頤和園的歷史資料,了解了頤和園建成時間以及修建原因:原來是乾隆皇帝1750年為他的的母后祝壽把清漪園改建成了頤和園。另一位學生從網上查到許多書本上未列出來的景點,并下載了圖片資料以及頤和園具體的游覽路線:東宮門→仁壽殿→大戲樓→玉瀾堂→宜云館→樂壽堂→長廊→萬壽山→排云殿→佛香閣→寶云閣→石舫→南湖島(乘船)→十七孔橋→銅?!ッ骱鞯獭駧颉K州街→北宮門。這樣一交流,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又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兩小兒辨日》一課時,學生讀通古文之后,對文章中“孔子不能決也?!边@句話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學生看來,其實太陽什么時候離地球都是一樣的距離。這么簡單的問題,孔圣人為什么不能斷定呢?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明白那是兩千多年前,人類對自然的了解并不多,孔子自然也不明白,但他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边@種精神是十分可嘉的。之后,教師再把問題拋給學生:“假如你是孔子,怎么利用現代科學知識去說服那兩個小孩呢?請同學們課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弄清楚為什么早上的太陽看起會大些,而中午的太陽感覺會熱一些?”

學生們通過認真查尋,第二天都爭著匯報查找結果。他們認為早晨的太陽背景是天空的一角,中午的太陽背景是整個天空,背景不同,看上去大小就不一樣。再加上早晨空氣中布滿小水珠,這些小水珠起著放大鏡的作用,所以早晨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中午的太陽讓人感覺“如探湯”一方面是因為中午的太陽直射大地,另一方面是因為從早晨到中午這段時間太陽曬得地面氣溫升高所致。學生在查尋資料的實踐過程中,不但體會到成功的快樂,而且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贝_實如此,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時,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特別敏捷。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是一種好方法,它能引導學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1、以聲激其趣

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很快進入文中意境,我在上課伊始播放了一段優美的曲子。當學生興趣正濃時,我突然中斷音樂,然后問學生:“剛剛那段音樂美不美?想不想知道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曲名是什么?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然后把你的答案告訴老師?!睂W生帶著深厚的好奇心去讀課文,立刻明白剛剛聽的曲子是貝多芬創作的《月光曲》。這時,再啟發學生:讀完課文,你產生了什么疑問?學生立刻說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貝多芬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彈曲子?彈完一曲之后,為什么又創作了《月光曲》?《月光曲》為什么會使皮鞋匠產生那么多的聯想?正是興趣引出了學生的問題,教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2、以形創其境

為了讓學生準確地理解課文,了解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特定環境,教師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優勢,相機展示畫面,讓學生看到了“茅屋月光圖”。貧窮的茅屋,清幽的月光,一對熱愛音樂的窮兄妹倆,此情此景,激發了貝多芬創作的欲望。他要把人間最美的音樂像月光一樣無私地獻給這些貧窮而熱愛音樂的人們。幽靜、美麗的畫面配上了柔和的畫外音: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這幅定格的畫面,為學生創設出了當時的情境,從而明白了貝多芬是個同情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凡卡》是人教版第九冊中的一篇課文。由于文章的寫作年代與現代兒童相隔甚遠,學生往往不能進入文中角色,和文本產生不了共鳴。如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呢?筆者在聽到的一堂《凡卡》教學中,執教教師一開始就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有一個的童年。”學生興致盎然,有的說:“我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庇械恼f:“我有一個金色的童年?!边€有的說:“我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正當學生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的回憶中時,教師打出課件中的一個畫面:小凡卡坐在昏暗的燭光下,提著筆正在寫著什么,背景是一個大鞋柜,里面放著各種各樣的鞋……看完之后,教師問:“他是誰呢?在干什么呢?讓我們乘坐時空的列車,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俄國,去了解契訶夫筆下的這位小主人公吧!”初讀課文之后,教師適時出示了另外一個問題:“凡卡有一個的童年?!边@樣一對比,立刻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的興趣。他們按照老師的要求用各種方式認真讀課文,并用筆在書上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交流匯報時,有人認為凡卡有一個苦難的童年,有人認為凡卡有一個挨打忍饑受凍的童年,還有人認為凡卡有一個孤獨不幸的童年……。他們透過文章的字里行間,自讀自悟,一下子進入了文中角色,深刻領悟到凡卡不幸命運的根源。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難點

在教學中,由于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許多教學內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直接看到。因此造成了課文內容理解上的困難,成為教學的難點。如果通過電教媒體呈現這些事物和現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教學中的難點就會變得直觀、具體和簡單。

《月光曲》一文中的重、難點是理解《月光曲》表現的是怎樣的景象,并了解音樂在怎樣變化。學生不是音樂天才,從干枯的語言文字中難以想象音樂在怎樣變化。為此,教師適時播出《月光曲》一課的課件。隨著音樂的播出,大屏幕上出現了月光下的大海畫面。舒緩優美的旋律中,海面上升起一輪金黃的圓月;隨著音樂逐漸變得明快,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縷縷輕紗似的微云;最后,音樂越來越強,越來越急,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形象的畫面把抽象的音樂化成了具體,學生直觀地明白了樂曲所表現的意境,自然也明白了樂曲在怎樣變化。

接著,教師打出皮鞋匠聯想的文字,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用自己方式表現出《月光曲》的意境。由于剛才的鋪墊降低了難度,自然水到渠成。有的小組運用朗讀的方式,他們按音樂的變化把這段文字分成三小段配樂朗誦,語氣由輕到重,語調由低到高,語速由慢到快,那投入的朗讀聲再現了月光下大海的變化。有的小組發揮畫畫的優勢,用三幅畫來表現當時的意境。第一幅圖是月亮剛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大海波光粼粼,十分美麗,第二幅畫中月亮升上了半空,旁邊多了幾縷微云;第三幅圖中大海變得波浪濤天。三幅圖從視覺上再現了當時的意境。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展思維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想像能力和創造潛能。感知是認知的基礎,思維的過程就是對感知材料不斷加工的過程,為了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他們的想像力,豐富的感知十分重要。

《月光曲》一文中,我讓學生閉上眼睛,完整地聽一遍《月光曲》,并要談談自己聽了音樂的真實感受!在聽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搖頭晃腦,有的學生手舞手蹈,沉醉其中。一曲之后,同學們異常興奮,爭著把他們各自的想象說出來,一個同學說:“我仿佛在漆黑的夜里傾聽雨聲。一開始是沙沙的小雨,漸漸地,雨大了起來,可以聽見屋檐下雨水的滴嗒聲。后果,狂風大作,電閃雷鳴,變成了嘩嘩的流水聲。另一位同學說:“我仿佛看到了一望天際的草原,一開始非常寂靜,接著,我聽見了羊群、馬群沙沙的吃草聲。后來,天氣突變,只聽見無數的馬蹄聲……。”還有一位同學更有見的:“聽到柔和的旁樂,我仿佛看見貝多芬在寧靜的夜晚悠閑地散步,后來他聽到了窮兄妹倆的對話,內心起了波瀾,此時音樂有了波折,等他彈完一曲之后,盲姑娘的一番話讓他如遇知音,內心十分激動,音樂也變得高昂激越。我從音樂的變化體會到了貝多芬心情的變化。”正是那奇妙的音樂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創造力。

《小池塘》這篇課文描寫了一個清澈的小池塘,它也像一只美麗的大眼睛。課文中這樣寫道:“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鵝;太陽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個鮮紅的氣球;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條彎彎的小船……學完之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倒映在小池塘里就像。學生苦苦思索著,卻不知該說些什么,這時,教師打出課件中制作的一些景物來:一棵綠色的大樹,一條七色的彩虹……這些形象的畫面一下子開啟了孩子們想象的大門,拓展了他們的思維,有的說:“大樹倒映在小池塘里,就像一把大傘。”有的說:“彩虹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座七彩的橋?!边€有的學生更有創意,他說:“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群`白鵝,又像一團團棉花糖。”……

在《燕子》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燕子外形的句子:“一身烏黑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學生學完這一段之后,教師和學生一塊兒總結出描寫動物外形的方法是抓住特點來寫,之后,教師打出課件中的其它小動物,如:牛、羊、公雞、小白兔等。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兩種小動物,學著燕子的描寫方法說說其他動物外形。直觀的動物圖片給了學生寫作的欲望。幾分鐘后,學生開始展示成果。一位學生這樣寫小白兔:一身潔白無瑕的毛,兩只長長的耳朵,再加上一對紅寶石般的眼睛,便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另一位學生這樣寫公雞:一身五彩的花衣,一枚大紅的雞冠,再加上又長又亮的尾巴,湊成了一只惹人喜愛的公雞……,正是那形象的畫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從而能做到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的運用,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誘發了學生的興趣,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從而透徹的理解了文中的蘊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