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談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
時間:2022-07-03 08:55:00
導語:獨家原創:談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園是除了家庭之外的人生最初的教育場所,也是幫助兒童形成規則意識,初步建立內部控制的場所。然而,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由于是獨生寶寶,在生活上“獨來獨往”,在行為上“獨斷獨行”,對集體規則、行為規范等不安、壓抑的心理現象,產生哭鬧,甚至拒絕入園,沒有什么規則而言。這也可以說是幼兒開始接觸社會的第一站,必須注重培養規則意識。通過規則,要讓幼兒明白,不能想于什么就干什么。但是,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是非界限。
那么,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明確、統一、靈活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呢?
一、正確認識規則在社會中的意義
對于個人來說,意味著規則不再僅僅是一種外在強制。按孔子的話來說,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大家可能覺得這種要求太高,因為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是孔圣人。其實不然。在國外,幾乎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經講過這么一件事:“我有個中國同事在聯合國任職,他的孩子從小在瑞士長大。有一次大家在日內瓦湖上劃船,我們代表團有個成員喝完可樂以后,順手就把可樂瓶扔到湖里了,這在國內司空見慣??墒沁@個在瑞士長大的小孩當時臉色都白了,告訴了他的母親,好像扔可樂瓶的人犯了很大的罪惡似的。
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我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兒童從大班進入小學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客觀上這一時期存在著許多不適應。主要表現為學習性和社會性適應兩個方面。社會性適應對學習性適應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其中,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的能力是社會性適應的重要內容,它是兒童成長為社會人必將面臨的眾多規則適應中最初的適應,也是兒童從幼兒園的游戲中學習、生活中學習,轉變為小學的系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適應的問題之一。
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意識能力不僅影響幼小銜接的社會性,也將影響一個人終身適應社會的程度。所以規則意識及規則執行能力的培養是社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緩解幼小銜接的坡度,還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幼兒園班級生活中的規則,對于幼兒的適應性和發展而言,有三種情況,必須遵守的強制規則、可以選擇遵守的他律規則、自發活動中協商產生的活動規則。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并要求教師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見,規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對幼兒進行執行規則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注重幼兒規則培養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币巹t是人類社會性發展中一個重要內容。兒童社會化,是兒童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必須學會掌握和遵守一些社會規范,如:道德、習俗、紀律、法律等,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被社會所接納。較長時間以來,幼兒園較偏重對守規行為的培養,忽視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其實,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規則意識決定守規行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當幼兒規則意識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兒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發展了。
以前我們為了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常常以規則的利他性來裁判幼兒行為,而忽略了讓幼兒自己去體驗規則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兒以為規則總是利于別人的,于是他最終學會的總是用規則來要求別人,沒有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實際上,不從內在動機出發,不讓幼兒體驗到內在需要得到滿足的快樂,幼兒則會長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要激發幼兒內在動力,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自制力、專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必須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要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從孩子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幼兒才會逐步產生主體意識。一個獨立的人,意味著他有自信,從而擺脫依賴,得以自主,具有自制力的人,意味著他的行為是自覺而非被動的,是自律而非受他人控制的,因而他往往能為實現一個目標而自覺付出。
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已經開始已經有初步的辨別、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兒生活在班級的集體中,個人行為與集體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為了保證幼兒的生活、學習、游戲能有序、安全,使幼兒的互督、自律的守規行為有明顯的提高,因此在激發幼兒自主性學習的同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已十分有意義。
三、如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教育心理學家曾指出:紀律有兩個基本目標,除了“讓小家伙聽我的”以外,還有更高的目標,那就是培養孩子內部的自我控制,以取代由成人維護的外部控制。怎樣給孩子建立內部控制?怎樣教孩子不僅“知道”,而且去“做正確的事情”?這,對于兒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在游戲活動中滲透規則意識。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能給兒童帶來極大的快樂,吸引他們上幼兒園的直接動力就來自于幼兒園的各類游戲和玩具。無論是練習性游戲、象征性游戲還是構造性游戲,都有一定的規則要求,才能保證游戲的正常開展。
如果把規則予以游戲化,幼兒更容易接受。一次在寫數字的時候孩子們又出現不正確坐姿。我就拿起一張紙做的眼鏡架說:“近視眼又來找朋友了,看著它找誰呢?”幼兒一聽,馬上把腰板挺直,坐得很端正了。一些體育游戲、智力游戲都是培養遵守規則的良好的途徑,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去設計選擇,以達到不同的目的。三四歲的孩子往往會很起勁地跟著別人做什么,盡管有時他們并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例如,當他們看到別的孩子在收玩具,他們也會去收,而看到別的孩子在扔玩具,他也會很帶勁地去學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教師帶有激情的游戲口吻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有一定的效果。
(二)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在教學活動中常表現出好奇心強,注意力易分散、膽怯、不發言等現象,利用兒童的“泛靈心理",可使他們樂意接受成人的建議,逐步了解集體活動中的各種規則,從而學會遵守規則。
吹笛子對個別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要不斷地練習,要不停的記指法。個別孩子在大家吹笛子的時候總是以“吹響笛子為樂”,發出難聽的尖叫聲。有一次,我對他們說:笛子寶寶要請你幫它去鎖門,全部鎖上,因為大灰狼馬上要來了。這時,那幾個調皮而不肯吹笛子的孩子也起勁地一個個孔按住,然后姿勢正確,饒有架勢地吹起來。我又引導他們:我們先打開最下面一扇門瞧一瞧大灰狼還在不在。這樣就一扇扇地打開。有時還來一點變化,從而讓孩子門激動不已,比如打開后發現不對,馬上再關門。孩子就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笛子,學的又快有好。
從上面案例我們可以想到:游戲是兩三歲幼兒真正的工作,幼兒往往在重視以往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經驗,并在游戲的過程中得到自我滿足。讓孩子不再感到常規活動的枯燥乏味,就讓游戲滲透到常規活動中去吧!兩三歲的孩子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和表達自己的愿望。在游戲中得到自我價值的體現,無疑是有助于愉悅幼兒的情緒,讓其更樂于參與集體的活動,更樂于完成集體生活中所需求的一些規則。通過上面的例子,我更注意平時的教育方式方法,盡量多的將游戲帶到幼兒的生活中,不僅愉悅幼兒身心,而且幼兒樂于接受,能使日常管理更有效,更持久。
(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規則行為習慣的培養
由于幼兒年齡特點的局限,每天或多或少有幼兒出現不守規則的現象。這時教師應該對幼兒多一份寬容和接納,應該冷靜地從自己的教育行為和幼兒的年齡特征找原因,而不能急著批評幼兒。這樣才能避免傷著幼兒的自尊心。如果是由于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低才使幼兒產生不守規則的現象,可以適時運用一些不同的方法進行誘導。
比如有一次美術活動,不知是誰開始大聲地唱起來,引得班里孩子跟著大聲唱,不畫畫了,我靈機一動,高高舉起一幅已畫好的圖,“你們看,他畫了些什么?”,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這幅畫上,安靜了下來。
規則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教育中發現問題并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很重要。有一次,我們組織孩子們參觀,去之前,老師向大家提出了安全、個人文明行為等方面的規則,結果還是有小朋友沒有自覺遵守規則。在活動進行中,老師將大家的行為和吵嚷聲都記錄下來,回到幼兒園再講給大家聽,一開始小朋友覺得很有趣,過了一會兒,就有人說:“我看見鑫鑫參觀操場在搞破壞。”有人說:“聽課時,小朋友在說話?!庇谑蔷驼埓蠹艺務劯邢耄S多小朋友認為說話會影響哥哥姐姐上課的,而且會影響別的小朋友參觀,說話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鑫鑫小朋友聽了大家的討論,感到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在日常活動中隨時提醒幼兒遵守規則,如垃圾放在垃圾筒里,地上玩具揀起來等一些規則的制定,都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形成幼兒自我管理的能力。
“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充分說明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幼兒現有學習、生活得以有序開展的保證,更是將來成為社會人的必備基礎。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斷發展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會讓他們知道在今后該怎樣做,怎樣做才是有利于自己與他人,從而最快的適應新環境、新變化。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發展自我管理能力會讓孩子們終身受益。
- 上一篇:工業園區收費項目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區司法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