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幼兒混齡教育必要性

時間:2022-12-09 02:52:00

導語:小議幼兒混齡教育必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幼兒混齡教育必要性

隨著近年來學界對混齡教育探究的關注,我國開展混齡教育的幼兒園逐年增多。然而,人們并未充分意識到混齡教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通常只是將混齡教育看成是同齡教育的補充或點綴。本文嘗試從幾個角度闡釋混齡教育的重要意義,并結合教育實踐討論幼兒園開展混齡教育的必要性。

一、幼兒異齡交往的必要性

(一)動物學探究的啟示

動物學探究者認為,生物以群體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不同個體之間能夠相互交流信息,由此形成的聯系對于群體中的個體成長均有益處。在自然界中,沒有哪種生物是分年齡段獨自生存和發展的。在和不同年齡同類的交往和互動中,年長和年幼的個體都獲得了發展。從年幼個體的角度看,年長同類為它們的行動作出了榜樣,向它們展示了更高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年長同類是年幼個體成長的動力。

動物行為學家康諾認為,幼兒在其生物結構上或許有一種先決性的布置,必須借著和不同年齡同伴的互動,才能達成身心各層面的健全發展。美國動物學家、心理學家哈羅通過“恒河猴剝奪實驗”(H.F.Harlow,1958)證實了親子依戀關系和同伴關系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意義。哈羅發現,同伴關系對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輩之間的群體經驗對個體行為的正常發育有關鍵性功能,這種經驗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親子交往的缺失。反之,假如被剝奪了和同輩相互功能的機會,個體即使營養充足且親子交往良好,仍然會顯示出嚴重的病態行為。這些個體在成年后會表現出很多不成熟的行為,如過度的攻擊性和懼怕以及缺乏合作等;而雌性個體成為母親后也有異常的表現,她們不理睬、甚至攻擊自己的孩子。

康諾、哈羅等動物學家在動物身上所做的實驗和觀察對于我們理解人類的(包括幼兒的)行為有所啟發。好群是人的一種本能,幼兒作為人類的一分子,和其他動物種群一樣,其生長離不開整個種群環境。在心理上,幼兒需要成人或年長兒童協助他們進入社會,需要和有權威的人一起學習、成長。兒童生活的世界越寬廣,接觸到的異質物和刺激越多,他們獲得交流、學習的機會就越多,社會性得到發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將單齡幼兒群體和整個兒童群體割裂開,必將影響單齡群體的發展,進而影響整個兒童群體的發展。從尊重人類和兒童生物本性的角度講,“按年齡實行隔離是一個人能夠做的最慚愧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

(二)人類學探究的啟示

社會由不同年齡的人組成,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和他人進行著這樣那樣的交往。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人類歷史的必然伴侶,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觸的必然伴侶。從社會群體角度來看,人成長的自然生態就是“大小長幼”之間的交往。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只有在和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社會成員交往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自我和發展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和異齡同伴交往是個體發展乃至生存所必需的。

幼兒也是如此。交往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日常生活環境本身就具有混齡特征。在街頭巷尾,孩子們經常和至少相差1歲的同伴做游戲;在學校的操場上,混齡游戲也很常見。蒙臺梭利非常反對將兒童按年齡分組。她認為,社會生活的魅力在于一個人可以碰到不同類型的人,按年齡實行隔離是一種人為的隔離,它打破了社會的契約,剝奪了生活對兒童的滋養,會阻礙兒童社會意識的發展。

人類學家梅爾文·科恩特指出,幼兒天生有一種和非同齡人交往的傾向。這種先天傾向由于社會過分強調年齡差異而受到抑制。盡管這種區分年齡的做法在現代社會非常盛行,并且被看作是“自然”的,但在人類學家看來,對孩子們的人際交往作這樣的區分是不正常的。探究者在考察卡拉哈里沙漠昆山族的古老文明時發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混齡游戲非常普遍。人類學家還發現,在世界大多數文化里,孩子們通常都是在混齡群體中玩耍、交往的。例如,在非洲肯尼亞的尼桑古,孩子們的早期伙伴都是由兄弟姐妹以及鄰近不同年齡的孩子組成的;在坦桑尼亞的奧可望村莊,孩子們在幼兒園的伙伴是由剛斷奶直到6歲的兒童組成的。

二、幼兒異齡互動的益處

(一)對幼兒發展的益處

哈特普曾比較了學前兒童和同齡伙伴和異齡伙伴的社會交往(1977)。他的探究證實,在和異齡伙伴的交往中,年幼兒童和年長兒童都能在跨年齡情景中調整自我行為,兩者交往策略均和同齡伙伴交往情景不同。我國探究者認為,異齡同伴之間的交往是一種“非對稱相倚型”的關系。在這種交往中,年長兒童相對于年幼兒童有更大的權利和更高的社會地位,但這種非對稱型關系可使幼兒獲得更多的社會性能力。這一交往類型不僅在一般意義上對幼兒的社會認知、情感能力及親社會行為有發展性功能,而且還對交往不足或交往過度的幼兒有顯著的補償矯正功能。

1.對體能發展的益處

在一項對青少年(12~19歲)和年幼兒童(4~11歲)異齡互動的探究中,探究者記錄了196個自然狀態下發生的青少年—年幼兒童的互動事件。通過對事件的分析,探究者發現在兩者互動時,青少年會調整活動規則,使得這些活動可以挑戰每個年幼兒童的體能,不會太超出年幼兒童的能力。同時,青少年還能修正規則、調整目標,使得這些活動具有挑戰性,變得有意義。通過這樣的互動,青少年不僅增強了自己的體能,同時也增強了和他們一起活動的年幼兒童的體能。

盡管這項探究不完全針對異齡幼兒的互動,但探究結果仍給我們以啟示。我國的探究者也發現,在混齡幼兒的戶外運動中,模擬行為成為年幼者的主要行為,他們在模擬中挑戰自己的動作,挑戰自己的意志。所以,在戶外混齡運動中,我們看到年幼兒童的運動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華愛華,2005)。

2.對認知發展的益處

在接觸不同年齡、經驗、個性和發展水平的同伴時,幼兒會發生認知沖突。由于互動雙方年齡相差不大,認知沖突往往發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因此這種沖突促進了互動雙方認知的發展。

年長兒童作出的榜樣、展現出的更高的技能、教授的新游戲玩法、提供的解決新問題的線索或策略等,對年幼兒童的認知發展都具有促進功能。年長兒童在和年幼兒童互動的過程中,例如在提出建議、教授方法的同時,自然也鞏固了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使之更加明朗、清楚。此外,年幼兒童通過鼓勵年長兒童參和建構性和藝術性的活動(如玩積木或者畫蠟筆畫),以一種輕松的、相對無競爭的方式促進了年長兒童創新能力的發展。

3.對社會性發展的益處

兒童需要一個真實的社會情境,在這個情境中,他們可以學習如何成為社會的人?;忑g環境為年長兒童提供了一個幫助他人和包容低能力年幼同伴的機會。這給了他們一些成為養育者的早期經驗。

此外,年幼兒童還為性格孤僻、社會性不成熟的年長兒童提供發展社交技能的機會。也就是說,和異齡同伴的互動對康復、矯正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失常具有潛在功能。在和年幼兒童玩耍時,年長兒童還練習了微妙的管理藝術,并通過維護規則、維持秩序和保障平安等活動增強了團體責任感和自控能力。

年長兒童可幫助年幼兒童強化規則意識,為解決新問題和沖突提出建議,在年幼兒童的活動變得具有破壞性或發生危險時及時介入,為年幼兒童創造具有挑戰性的游戲……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年幼兒童社會性和道德的發展。在混齡群體中,年幼兒童的社會性參和程度提高了。和此同時,年長兒童還為年幼兒童作出了助人、寬容的榜樣。當那些得到鼓勵、安慰和教導的年幼兒童漸漸成長時,他們也能通過模擬最終產生這些親社會行為。

(二)對社會發展的益處

幼兒異齡互動對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蒙臺梭利充分肯定了兒童社會的價值。她認為兒童心中存在一種集體意識,即兒童的“社會內聚力”,這種內聚力是兒童社會的基礎。蒙臺梭利指出,兒童需要同伴間的友誼,否則他們會感到痛苦。不同年齡的兒童之間存在著一種自然的心理“滲透”,他們因各自不同的價值傾向而產生一種互補的情感,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對同伴產生同情心,并漸漸在同伴群體中形成互相保護和羨慕的氛圍,由摯愛凝聚成一個以高尚情感為基礎的整體。

人類學家阿特麗詩·懷特也指出了異齡友誼的益處。她認為,在那些異齡交往較為普遍的社會中,孩子對父母的依靠性和需求要少一些,個人主義和好勝傾向也相對少一些,而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卻多一些。她相信,異齡間的交往可以增強兒童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只要給予兒童機會,鼓勵他們跨越年齡的界限結交朋友,不但可以擴展兒童的社會生活世界,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三、彌補獨生子女成長中同伴群體缺失新問題

布朗芬布倫納(Urie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將影響個體發展的環境視為一個層層嵌套的層級化多元系統。這個呈柱狀同心結構的系統從里到外分別是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和宏觀系統。對于幼兒來說,環境的每一層次都對他們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同伴交往是幼兒社會性交往中重要的微觀系統,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同伴和同伴群體。

但是,幼兒同伴群體正面臨著缺失的危機。在我國,獨特的國情和生育政策帶來的同伴群體缺失新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獎勵只生一個孩子”。隨后,“獨生子女”作為一種基本國策在全國推廣。這標志著獨生子女這一非凡群體的誕生,隨之而來的獨生子女教育新問題也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新問題。馬卡連柯指出,“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而沒有相互體貼、照顧的經歷,沒有互愛互助、互相模擬、共同努力的經歷,這不利于培養兒童的集體意識,可能會導致兒童個人主義的蔓延。”相關探究也發現,由于多種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誤,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存在交往缺失,進而導致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異常,如任性、依靠性強、膽小、自私及孤僻等。世界上一些少子化國家(如日本、韓國)的家長普遍認為,其子女存在一些較嚴重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新問題。

我國幼兒園通常按年齡編班,這和我國長期以來大一統的學校教育體系是相一致的。盡管同齡班級中的幼兒也有交往和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幼兒和同伴交往的需要,發揮了同伴群體對幼兒發展的功能,但和自然同伴群體相比,同齡同伴群體的交往顯得過于單薄,同伴群體發揮的功能也很有限。因此,采取合適的辦法重建幼兒的自然同伴群體,利用幼兒園教育環境彌補獨生子女成長中的同伴缺失是當今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園可利用園內不同年齡幼兒共同生活這一特征和優勢編制混齡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混齡活動,為解決獨生子女同伴群體缺失新問題作出積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