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資源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01-13 08:58:55
導語:農村資源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利用鄉土資源和環境優勢,讓幼兒認識生態環境中的物質
大自然的草木蟲魚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農村隨處可見的觸手可及的水、石、沙、土這些無生命的物質同樣能給幼兒以驚喜,這些在成人世界里很平常的事物在幼兒的眼里,卻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自然的、幼兒身邊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在戶外活動時,幼兒會樂此不疲地把細沙捧在手里,瞪大眼睛看著細沙慢慢從小手掌的縫隙中漏出,驚奇和興奮會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漏沙速度,細細軟軟的東西、具有流動性,變化無常但又易于把握、能滿足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需要,也會給幼兒以巨大的空間感和流動感。因此,在農村幼兒園中教師可以抓住教育契機,如組織活動“好玩的沙子”,分采集細沙粗沙,玩沙,讓幼兒體會沙的流動性?!白鲋薪蹋鲋袑W,做中求進步”是陳鶴琴活教育的教學方法,陳鶴琴把學生獲得知識經驗的感性活動———“做”放在核心地位。在“做”中幼兒玩的天性得到釋放,幼兒與事物發生直接聯系,就獲得了直接經驗,也認識了事物的性質。
2利用大自然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同樣的大自然這個活教材是生態環境最直觀生動的教育課堂,幼兒通過與大自然相處,獲得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學會尊重和珍惜生命,認識到動物、植物和人之間是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生物和它所生存的環境之間也是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在幼兒園開辟“種植園地”和“飼養區”延伸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兒童從出生起就不斷與周圍環境接觸,但由于幼兒年齡小,認識能力的局限及生活經歷的短暫,他們對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幼兒園教室內創設一個自然教育的環境,不僅能加深幼兒對環境的了解,還能借此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在農村幼兒園內可以設置“種植園地”,種植當地的特色植物,讓幼兒親身體驗種植的樂趣。在種植活動中,幼兒與植物共同成長,懂得了生命和成長的意義;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幼兒可以獲得很多有關植物的知識經驗。同時在農村幼兒園內設置的“飼養區”里,老師和幼兒一起飼養“小兔子”“蠶”等動物,幼兒既學習了簡單的飼養技能,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還培養了愛護小動物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活動區是相互聯系的,幼兒發現了種植園地和飼養區的聯系,種植的青菜可以喂養小動物,小動物的糞便可以給青菜施肥,一條鮮明的“生物鏈”就建立起來了。這些知識來自于幼兒的直接經驗,他們對此深有體會,所以教師可借機延伸對幼兒生態知識的教育。
3轉變教師角色,做幼兒科學教育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
同時教師應以幼兒為主體,認真觀察每一個幼兒的探究活動,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鼓勵和支持每個幼兒動手操作,做幼兒科學教育的支持者。《指南》中提出了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發展的要求,“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教師應做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引導者,老師的適當引導使幼兒及時調整目標,從而進一步明確活動目標,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建構科學知識。教師應放下教師的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為幼兒創設一個民主自由的游戲氛圍,做他們游戲活動的伙伴。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和幼兒共同觀察發現,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共同實驗,查找資料,一起交流探究結果。這種合作式的交流可以幫助幼兒放下心理壓力,使得探究行為更加深入。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宗旨是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即科學精神、科學探究、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作為農村幼兒園,我們應該結合地域特點,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使之成為幼兒學科學的生動對象。作為幼兒工作者,我們要更新科學教育觀念,要有一顆熱愛幼兒熱愛農村的心,這樣才能培育出優秀的具有科學精神的幼兒。
作者:劉春花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總工會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要點
- 下一篇:總工會黨組相關工作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