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下幼兒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13 11:17:04

導語:信息技術下幼兒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下幼兒教育論文

一、運用信息技術,發展幼兒形象思維

在中班繪畫活動“蝸牛”中,蝸牛本是生活在草叢或樹葉上很不起眼的動物,幼兒平時很少去觀察或了解它。以前讓幼兒去畫,他們大多憑借成人給予的范例,于是畫面顯得呆板、千篇一律。這次我截取了《人與自然》中“蝸牛的生活”的片段,將一只只可愛的蝸牛呈現在幼兒眼前。幼兒一下被吸引住了,于是,我順勢引導幼兒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活動動態和生活環境,幼兒畫出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面:有的呈現出大蝸牛背小蝸牛的溫馨畫面;有的再現蝸牛捕食的畫面;還有的捕捉蝸牛相互纏繞的動態等等,在幼兒的筆下,蝸牛形象各異、動態各異,畫面背景飽滿豐富,充滿了童真童趣,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幼兒智力發育

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應著重培養幼兒學說普通話,豐富幼兒語言的詞匯,發展幼兒思維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進而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在幼兒看圖說話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聽說訓練,必須在幼兒的語言實踐中,把視、聽、說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系列,看清才能說清,會聽才能會說,會說才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因此,要抓住機遇,進行早期開發,充分開發幼兒口語發展的潛力,促進聽說與觀察、思維與其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為將來交際能力的提高及書面語言的發展打下基礎。如單調傳統的口頭、黑板教學,很難實現預期訓練目標,運用音響媒體,可加大以聲音為主體的課堂語言傳播的信息量。由于幼兒閱歷淺,知識面窄,認識能力差,還加之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聽不清或聽不懂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在聽覺訓練上,配以幻燈、投影等感性視覺效果,實現課堂語言教學手段的最佳組合,讓幼兒的聽覺和視覺等多種感官一起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他們在感知的基礎上,豐富他們的想象力,促進語言能力發展,達到使幼兒能將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甚而嗅到、觸到的事物,能用恰當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幼兒的智力開發落到實處,促進幼兒形象思維品質逐步向邏輯思維品質成功地過渡發展。

三、發揮信息技術優勢,開拓幼兒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與認識過程沒有直接相關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心理學上講,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發展,還可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貪圖安逸,勢必影響其智力的發展。在完成學業任務方面智力因素的培養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在促進學習、完成學習方面也一樣不容忽視,開拓非智力因素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可達成非智力因素的教學目標。教育觀、思想的樹立、意志的鍛煉,這對幼兒來說似乎是不可感知的抽象概念,但運用多媒體的電化教育,從感性上可以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和堅強意志。如我在故事課上,把平時結合古今中外的偉人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自制成系列的幻燈片放映,并不失時機地給他們講述這些故事主人公的遭遇,如何與命運抗爭,刻苦學習,努力拼搏為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在生動逼真的畫面和感人至深的人物人格魅力感染下,幼兒心靈完全被這真、善、美的合力震撼了,洶涌著一種說不出的激情,從而在他們幼小的心田里埋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四、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能把抽象的語言文字所描述的事物用形、聲、色結合的方法形象生動地描述出來,化抽象為具體,增強其直觀性、感染力,可有效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使幼兒在輕松愉快中接收知識的信息,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實踐證明,幼兒都喜歡看動畫片、看幻燈、聽錄音。我們只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課堂氣氛就自然會活躍起來。如果教師這時捉住了幼兒想看到本節課教師將給他們展示什么電教教材內容的迫切心情,及時巧用電教手段,將會獲得十分喜人的教學效果。

作者:張艷榮單位:甘肅省高臺縣駱駝城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