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幼兒教育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24 10:44:09
導語:農村地區幼兒教育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村地區幼教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農村幼教發展是基層教育發展的緊迫需要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正處于社會發展的“基層”,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對幼教的需求不斷增強。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收入的提高,中國人逐步增強了教育經費的儲備意識,對家庭兒童的疼愛往往使家長做出優先支出教育經費的選擇。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農村幼教的健康發展具有必然性。
(二)農村幼教發展是兒童健康發展的需要
一方面,兒童的發展和健康成長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方面,兒童的成長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農村幼教體系是兒童的小社會環境,與兒童的成長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家庭環境和鄰里、周圍地區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周邊環境和人員的言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農村幼教的發展是涵蓋幼教設施和周邊環境的廣義概念,而發展是這一概念的必然要求。
(三)農村幼教發展是整體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農村幼教事業是整體學前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可以實現教育與農村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增強幼兒教育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有益于社會環境的整體優化。幼教社會化已成為現階段幼教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農村地區幼教發展的現實瓶頸
(一)“硬”設施不健全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幼教事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是辦好幼教事業的首要條件。基礎教育設施不完善是制約村鎮地區幼教發展的主要瓶頸。
1.獨立設施不完善,教育設備不足。對于廣大村鎮地區而言,硬件設施薄弱是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許多幼兒園的硬件設施仍停留在“求有”的層面,遠遠不能滿足“求優”的時代要求。許多偏遠鄉鎮的幼教硬件設施多掛靠在小學,保教設施得不到及時更新,特別是玩具教具、大型戶外游戲器械及幼兒讀物均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幼教發展的需要。
2.土地保障不到位,園區布局不合理。目前,幼教建筑面積、戶外活動面積仍然匱乏,用地矛盾突出,從空間上制約了幼教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03]13號)中明確了對園區布局的發展要求,但目前村鎮地區的幼兒園辦學條件仍然簡陋,多數幼兒園未采用幼兒專用活動室建設標準,園區布局缺乏科學的規劃與標準。
(二)“軟”保障不充分
師資力量、校園文化等“軟”設施是幼教發展的軟保障。目前村鎮地區“軟”設施建設參差不齊,供需矛盾突出,主要體現在:
1.公辦教師與非公辦教師不匹配。公辦教師是幼教師資的主體,是“軟”設施建設的主要架構,非公辦教師是重要補充。兩者在工作性質方面無差異,但編制保障和工資待遇卻有較大差距,不符合“同工同酬”的規定要求。同時,非公辦教師對自身的發展十分擔憂,情緒上難免受影響,工作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挫傷。
2.師資水平與現有入學需求不匹配。非公辦教師雖然也經過嚴格的考核面試和后期培訓,但難以適應迅速增長的入學需求,邊學邊工作的時間較短。同時,非公辦教師的科研能力也難以適應時代需要,提升難度大,特別是在缺乏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的情況下,這種差距正逐步擴大。
3.教學思路與時代創新變化不匹配。不少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夠成熟和完善,研究意識不強,不能有效形成教學促教科研、教科研促教學的良性循環。由于經費緊張,近年來,鄉鎮幼兒教師的繼續教育也得不到保障。除了參加本市幼兒園提供的觀摩機會外,走出市外學習觀摩的機會很少。教師專業發展的緩慢也給幼兒園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三)“政”保障不到位
1.政策保障缺乏。政策保障是幼教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雖然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單位)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但缺乏實施細則,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實參差不齊。幼教事業發展長期未能納入干部考核的“時間序列表”,導致在幼教領域存在“官員不重視”“干部不辦事”的現象。
2.部門銜接有縫痕。教育部門的垂管資金不足,未能設立幼教專項資金,幼教的發展多掛靠小學教育,同時地方政府缺乏合法的渠道和突破口,讓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幼教領域。教育資金總量匱乏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最終原因。
三、突破農村幼教發展瓶頸的思路對策
針對以上農村幼教發展現狀和存在的瓶頸,要明確新時期加快農村幼教發展的主攻方向,提高幼教發展的整體水平和效益,引領幼教事業健康發展、跨越發展。
(一)加強宏觀指導,明確發展目標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幼兒園的合理分布是營造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態環境的前提。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遵循適應和平衡原則,合理規劃幼兒園的分布和數量,幼兒園分布規劃應與城市發展規劃、城區改造等結合起來,保證幼兒園整體布局的合理性。
2.明確定位,加大投入。政府應加快制訂《學前教育法》,明確學前教育的責任、管理體制、教師待遇等重要法律關系問題。政府要加強對幼教事業發展的引導,不斷加大對幼兒教育的投入,整合現有的幼教資源,重點扶持社區內教育質量好、管理嚴格的幼兒園,以帶動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3.加大宣傳,促進共享。通過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宣傳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提高全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認識,突出宣傳幼兒教育辦得好的地區,以點帶面,促進其他地區和單位幼教事業的發展。同時,大力宣傳優秀幼兒教師、幼教管理工作者的事跡,表彰他們所作出的貢獻,形成促進幼教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以師為師,以友為師”,提升師資水平
拓寬培訓渠道,提高幼教師資專業水平,特別是要加強對新入職教師和小學轉崗教師的培訓。
1.“拋磚引玉”,引入交流模式。教育部門定期派遣縣級骨干教師深入農村,送教上門,送課下鄉,通過教學旁聽、開展觀摩課、觀摩競賽等方式,讓教學“質量”下鄉,教學成果“上門”。通過給農村幼兒教師評課,有針對性地對農村教師幼教工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加以指導,促進教學互長,提高農村幼教水平。
2.“以師為師”,促進垂直流動。教育部門應把幼教師資的垂直交流作為一種常態化制度堅持下去??茖W劃定教學時間和交流細則,精心挑選支教教師(可從市縣相關幼教機構中選拔),在支教的過程中為農村幼兒園送去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支持農村幼教到市、縣幼兒園交流學習,不斷提升農村幼教師資水平。
3.“以友為師”,抱團提升水平。“從師”與“訪友”應當并重,應強調農村幼兒園教師間的內部交流與合作,改變教師之間“相互隔絕”“各自為政”的狀況。骨干教師應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做好牽頭工作,為同事提供指導和幫助。同一幼兒園的教師之間應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共同提高。
(三)“以責促改,以激促升”,完善幼教管理機制
1.完善機制,競爭上崗。探索和引進競爭上崗、擇優聘任的機制,打破學歷、職稱界限,以工作實績為主要依據,實行高職低聘或低職高聘,在用人上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通過簽訂聘用合同,確定園方與教師個人之間的關系,建立職務能上能下、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教師任用新機制。
2.明確職責,增強意識。通過制訂合理明確的崗位職責,增強教職工的崗位意識。崗位職責的制訂要具體且有針對性,明確園長、各部門負責人、教師、保育員、廚房、門衛的崗位職責,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教職工的績效考評要有具體合理的標準,以增強教職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
3.獎懲結合,科學考評。建立科學可行、量化細化的評價體系,通過專項與綜合考核,日常與學期、學年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衡量崗位責任人的履職服務能力??己艘獔猿止健⒐?、公開的原則,通過自評、互評、家長考評等方法,對教職工的德、勤、能、績進行綜合評價,考核結果要直接與工資待遇和獎懲掛鉤,以促進幼兒園各項工作目標的實現。
作者:宋姍鴻 單位:福建省屏南縣長橋鎮中心幼兒園
參考文獻:
閆江濤.論農村幼兒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3(1).
- 上一篇: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的作用
- 下一篇:幼兒教育中語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