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醫學和藝術教育與醫學生人文素質

時間:2022-02-16 09:32:00

導語:小議醫學和藝術教育與醫學生人文素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醫學和藝術教育與醫學生人文素質

在大學生中進行素質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專業知識全面和諧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開發與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進行藝術教育。對于醫學院校來說,藝術教育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開發與提升在整個高校素質教育體系中處于較為特殊的位置,表現出與專業藝術院校和綜合院校素質教育不同的特點,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醫學本質與現代醫學發展要求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構筑以人為本的理念

醫學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是為人的健康、為人的價值和意義而存在和發展的,其本質上就是人學。它與其他自然科學不同的重要一點就是它研究的對象是同時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人。

自然屬性是指在生物學層面上,人的肌體是由自然元素組成的生命體,屬于物質范疇。社會屬性是指在社會學層面上,人是社會群體中不可分割的一員,人的生存質量與社會有直接關系,屬于精神范疇。古代醫者對醫學的人文本質有著十分深刻的理解,我國古代醫家認為“醫乃仁術”,“夫醫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西方醫學之父希波拉克底在其著名的誓言中說“我志愿以純潔與神圣的精神終身行醫……為病人謀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闭J為醫者應該關注人的幸福,不能做有損病人的事情,可見他對醫學人文本質的深刻洞見。

然而,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建立,卻漸漸背離了醫學的本質,僅僅看到了人的自然屬性,認為醫學的對象是“病”而不是“人”。醫學被看作是純自然科學,導致在整個醫療事業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而且遇到了困擾醫學發展的倫理問題和難以解釋更為復雜的病癥。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與人的生理因素有關,也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僅僅從生物學角度認識和對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醫學模式的轉變,病人不再被單純看作是“生物人”,而是具有復雜系統的“社會人”,是由生物、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構成的完整的人。醫學是通過認識人類的生命活動規律來預防和治療疾病、保護人類身心健康的科學。在預防、診斷、治療、護理時必須把人的軀體、心理、行為、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作為一個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既重視人的生物與自然屬性,也要重視社會、心理因素方面對人的生命健康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因此,全面地理解人、尊重人和關愛人是醫學發展的根本要求。

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療衛生工作者,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才能順應醫學本質和現代醫學發展的要求。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院校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醫學院校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醫學專門知識、技能的傳授,還要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醫學教育只有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并接受其社會價值導向,才能培養醫學生關注現實、關愛生命、關懷平民的醫學人文態度,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然而,我國醫學生從高中階段就開始分在理科班主攻數理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環節相對薄弱,人文素質本來就有“先天不足”的弊端。另外,受當前我國社會普遍重視實用技術觀念的影響,醫學生往往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更看重醫學實用層面,而往往忽視醫學本質是人學的深層價值內涵,因此,人文科學對他們來說就顯得無足輕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醫學院校長期受傳統醫學觀念的影響,只將醫學看成是純粹的科學或技術,在教育中實行針對性極強的專業教育,學科建設單一,專業劃分過細,專業面狹窄,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比例明顯偏低。這就導致目前我國醫學生整體人文素質不高,表現為急功近利,缺乏倫理道德修養,人際交往能力差,缺少創造性思維,思想片面,精神空虛,更有甚者,人格錯位,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這些學生從學校出來,走上工作崗位后也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匠”,就如同工廠分工合作中的機械操作,對病患缺少人文關懷,醫德表現不佳,追求實惠,責任感缺乏。這大都與其在校學習時人文素質的培養缺失有關。對此,醫學院校應當進行認真反思,轉變過去單一的專業教育觀念,認清一般性的人文課程已遠遠不能體現醫學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要促進人文教育與醫學教育的融合和滲透,在教育中全面開發和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構筑以人為本的醫學理念。

二、藝術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全面開發和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藝術是審美的勞動,是人的精神的生活方式。

它通過生動、感性的形式表達了創作者的審美理性,體現人的靈性、尊嚴和品格,其終極意義是關注人的本質和價值。所以說,藝術最能夠理解人性,集中體現人文精神。因此,藝術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許多高校紛紛開展藝術教育,把它作為開發和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對于醫學院校來說,藝術教育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開發主要有三層:

第一層是對醫學生藝術技能的開發,是最表層,最具實用性的層面。古希臘時期,醫學被理解成是“tech”(技藝),是當作“art”(藝術)來看的。

西方醫學奠基者希波克拉底就說過“醫學是一門藝術”。打開藝術史,我們發現,技術與藝術往往是不可分的,我國古代青銅器、瓷器的制造就是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鑄造者是工匠也是藝術家。醫學也是如此。加拿大醫學教授1.R.McWhinney認為醫學作為藝術的關鍵在于理解疾病和理解病人。川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的發展,臨床技術、科學性與技藝、藝術性之間的平衡失調。有關人和疾病的生物科學是抽象的、非個性的一般的結論。醫學尤其是臨床醫學的藝術性逐漸喪失,并存在較為普遍的失人性化傾向。對此,現代醫學家們已經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越來越多的醫學工作者認識到,無論醫學如何科學化與技術化,醫學并不能改變其人文性與藝術性的特征。美容醫學中“技、藝、人”的結合對此作出了最好的診釋。正是醫學與藝術之間具有相互滲透、交叉綜合的特征,決定了醫學院校藝術教育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藝術教育可以培養醫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控制能力,身體各器官協調能力,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和專業技能,這是醫學技術藝術化的過程,使臨床治療手段、醫學插圖、醫學工程設計等方面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藝術教育能夠更新醫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藝術知識與經驗積累,掌握藝術診斷、藝術治療、藝術康復等技能,用以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心理與精神疾病。因此,藝術教育對醫學生藝術技能的開發,使其成為醫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技能。藝術技能把人看作是不同的個體,施以不同的技藝,是個性化的以人為本的技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最具實用性。

第二層對醫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使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從技術層面提升到認知層面。我們知道,人的思維分為邏輯思維(科學思維)和形象思維(藝術思維)兩大類,邏輯思維側重于左腦的活動,而形象思維側重于右腦的活動。兩者是不可分的,如果只重視其中一種,就是不健全的思維,制約了一個人的全面發展。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過:“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tZ〕因此,只有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高質量、高素質的創造性思維,激發人的創造力,使人的認知更加理性與自由,同時人也獲得全面發展,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長期以來,醫學院校在教育中常常偏重于科學思維,以至于醫學生容易形成習慣的定向思維,犯機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一定的創造性。因此,就需要加強藝術教育,開發醫學生的藝術思維,使之與科學思維相互滲透,達到和諧的共振,培養創造性思維。在藝術教育中,形象思維是一種發散性思維,借助于想象和聯想,用特殊、生動的個體中去表現一般、抽象的意蘊,它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一方面,形象思維“以大觀小”“以小見大”“總體把握”的認識規律加強了對整體與局部關系的深人了解,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藝術最忌雷同,最重創新,所以形象思維往往最富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形象思維為人們提供新思路,是創造力的源泉。當然,創造性思維不僅僅是單一的形象思維,而應是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協調統一。體現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創造力,就來源于創造性思維的啟迪與訓練。

第三層是對醫學生心靈世界的開發,使醫學生人文素質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層面。藝術是審美意識集中體現,是與人類情感息息相關的一種精神活動。它通過美的感召力,啟發了人的情感,并將之理性升華,以美啟真,以美導善,達到完善和諧的精神境界。當代美學家尤·鮑列夫指出:“藝術的影響可以觸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造成完整的個性”。〔’]因此,藝術教育有“浸潤心靈”、“美化心靈”的作用。通過對美的認識,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都得到升華,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這同樣也是醫學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當前,我國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無疑加速了社會的進步。然而,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就是人們追求功利,重物質、輕精神,重科技、輕人文。這就導致一些大眾文化充斥物欲,宣泄情感,消解人的自由意志,忽視人的情感的升華和心靈的凈化。當代醫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一些學生格調低下、粗俗,精神虛無,對充滿人文精神的藝術漠不關心,推崇瞬間的體驗取代精神的艱苦磨礪,忽視價值的超越性。因此,在藝術教育中對藝術本質的啟發,能一定程度消解這種負面影響,開發醫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其從審美對象中品味到它所包含的思想、理念,理解它所反映的人的本質、社會的本質,從而向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在更高精神層面上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藝術教育的這種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升華境界的作用,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它開掘出人性中的真誠、善良、美麗,將人的情感內化為醫學生精神品格,升華為崇高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樣在未來的醫療工作崗位上,又外化為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人,用美的思想境界、完善的人格去尊重人、關愛人,承當人類生命與健康的“守護神”。

藝術教育不同于純粹抽象的理論教育或法紀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它對醫學生從藝術技能的開發到創新思維的開發再到心靈世界的開發,層層深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終完成對靈魂的塑造與定位,醫學與人文得到完美的結合,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也隨之獲得全面的提升。藝術教育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開發,不僅體現了醫學生的特性,而且它對創新思維的開發、對心靈世界的開發則是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共同要求,因而醫學院校的藝術教育也從個性走向共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