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設計藝術教育研討

時間:2022-03-28 11:42:00

導語:高校的設計藝術教育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的設計藝術教育研討

1中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現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正在日益受到破壞和損害,有的已經瀕臨消亡,保護、搶救傳統藝術,加強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已迫在眉睫。但是,由于中國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藝術的教學及研究缺乏價值認知,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得太窄,內容上又過于強調對西方藝術理論和技法知識的學習,忽視多元文化的發展,造成目前許多高校的傳統藝術教學和研究處于空白狀況,藝術教育與傳統藝術的傳承與保護脫節。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藝術知識了解不多、認識不深,嚴重阻礙了高校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發展,這種現狀與中國作為文化遺產大國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設計藝術是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轉的傳承性。學生若要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傳統人文知識的熏陶是重要且必要的。知識經濟全球化的加快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設計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同時也對設計藝術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調查顯示歷代的設計師與藝術家樹立起的一座座里程碑中,文化涵養在其設計與藝術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對民族傳統藝術基本采取以下幾種態度:①漠視——認為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互不相似,干脆棄之不顧;②割裂——將中國傳統藝術凈化為符合西方藝術觀念的“傳統藝術”,只尋找與西方藝術相關的東西。③曲解——將傳統藝術觀念硬套進文人藝術或西方藝術中。結果是將傳統藝術的頭裝進預釘好的框子里,而這個框子又是借來的。[1]在教學中我經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在運用民族傳統元素進行設計時,能夠聯想到的只有書法、水墨圖案等目前市場上已經泛濫的元素。這個例子突顯了目前設計藝術教育中傳統藝術文化教育的缺失,學生對傳統民間藝術沒有深入研究。即使學生有意識地尋找一些傳統藝術圖案運用到設計中,也只有“形”。

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某設計學院組織漢語水平測試,內容簡單但結果意外,測試實際通過率僅為36%,不少學生在表達、書寫、文學藝術修養等方面都未達到大學生應有的水平。某設計課要求學生以中國傳統佳節為主題設計一廣告,文案需編撰古代文人詩詞貫穿其中以作為烘托,不少學生設計出色,但由于對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知之甚少,導致詩詞文不對題,錯字連篇。很多設計院校學生只顧埋頭專業學習,沉湎于計算機技術,對外界事物充耳不聞;另外電視、電影、網絡文化等快餐式的流行藝術來勢兇猛,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隨著當代經濟迅速發展,如何使從小深受快餐文化熏陶的孩子們欣賞和接受祖先們遺留下來的傳統藝術作品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流行藝術是當今媒體時代產生的特定文化,如片面否定流行藝術的價值,其實也就否定了當代文化特有的意義;反之,如果一味迎合當今流行藝術,也將會造成高雅藝術的缺位和傳統的喪失,同樣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負面效應。

2中華民族傳統藝術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

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是群體文化藝術,它融于衣食住行、人生禮儀、節日風俗和信仰禁忌等的社會生活中。它是原始社會到當今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形態中歷史最悠久、群眾性最廣泛的藝術形態。傳統藝術是指歷史沿襲下來的各類藝術思想與作品,它反映了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化、思想、道德、風俗以及行為方式等,并對現今社會發展起一定的影響與作用。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繼承、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人們也已經充分意識到構筑國家現代先進文化的奠基石就是傳統文化。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觀念形態的反映,中國傳統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曾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等的影響,并在互相吸收、融合中形成了特有的藝術,是世界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高校設計藝術教育中,強調對中華傳統民族藝術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本質上是民族主體意識對當今全球化進程的一種回應,但當代大學生的民族主體意識是缺乏的。有識之士指出,藝術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在于“使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和外國的藝術成果,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愛國精神;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并樹立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盵2]當下流行歌曲、街舞等以日常生活形式深入到大學生的靈魂深處,對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文化環境中的這些現象值得我們深省。同時,中華民族留下的數千年的文化遺產、精神財富的傳承正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危機。

因此,高校設計藝術教育課程對傳統民族藝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夠彌補大學生民族審美主體意識的“缺失”,還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人類感。設計藝術課程中的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在全國雖然已經鋪開,但還沒進入科學化、規范化,教學內容里有中國部分,但以漢族為主,其他部分則是發展較快的一些民族,而深入結合當地民族資源的個案仍然相當缺乏。我們應該通過設計藝術教育課程,使學生循序漸進認識自己民族的歷史變遷、文化積淀和藝術形式。從而認同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民族。

2.2可行性

就高校設計藝術教育課程本身而言,利用傳統民族藝術資源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把傳統藝術資源融入教材中,使教學內容得到更多的補充。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作為歷史、生態、自然、環境、社會等對傳統民族藝術的產生和形成的影響,以及本民族與他民族藝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以及產生此現象的原因。

2)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少數民族在藝術上有著自己的特色,學生在學習少數民族文化時,不僅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化,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將傳統民族藝術元素運用到設計中,使設計充滿文化內涵和民族底蘊。

3)保持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對于民族藝術保護的延續和傳承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通過教育使學生重視人文,把一種文明、一種文化、一種理念傳授下去。

3高校設計藝術教育中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一些思考

高校的重要職能是傳承民族文化、培養民族精神,設計藝術教育應當承擔這一歷史重任。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對人才需求的競爭是激烈的,這就給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使我們培養的人才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并關注教育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問題。學生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才能奠定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修養,使他們在民族情感上樹立起精神根基。高校設計藝術教育要從實際出發,依據教育對象來調整教學內容的比重,注重整體與局部、共性與個性的結合,充分培養學生對各民族藝術文化的興趣。通過藝術形式喚醒民族記憶、強化民族意識、確立民族認同、提升民族精神,這就是設計藝術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掘、利用傳統藝術資源,組織學生訪問民間藝人,搜集有關資料,并且可以學習制作民間藝術。使學生了解正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作品,構成了世界美術的多樣性。加深學生對多元文化的了解,開闊他們的視野。民族傳統藝術教育在塑造民族性格、提高民族素質和推動民族文化創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感染、滲透和影響廣泛存在,生生不息。傳承民族文化精髓,能提高設計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學生的思維具有豐富性和深刻性。設計意味著創造,因此設計藝術專業歷來被認為是培養創造力的學科之一。大批優秀設計師以其自身的實踐經歷告訴我們,要想設計出創造性成果,就必須扎根于豐厚的文化土壤中。在當前傳統文化遭輕視的現實條件下,我們應積極開展傳統文化藝術的普及教育,探索培養具有設計人文素養、藝術與技術并重、創新型應用的人才。

總之,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設計藝術教育時,既要關注現代藝術潮流,同時也要捍衛中國民族傳統藝術。傳統是往昔留下的寶貴財富,一個時代確鑿的觀念有時是下一時代的難題。當今世界,你可以逾越習俗的限制,但不能無視它們。設計藝術課程用豐富的內容、感人的形式和深刻的內涵,接近學生的生活、打動學生的心靈、表達學生的情感。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是民族的文化標識,是任何一個民族走向現代化過程不可或缺的依靠。我國的民族傳統藝術無限豐富,并且具有多重意義與價值,這些資源應當成為重要的教育資本。努力探索高校設計藝術教育課程的建設,堅定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態度和立場,堅持本我文化的語境和語義,是高校設計藝術教育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