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思考

時間:2022-08-14 09:08:23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思考

摘要:報告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新要求,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工作創新中領會精神實質,開展多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點明了高校專業教育的德育功能,提出要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同時提供了方法和原則,將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每一門課的教學之中。從困境反思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梳理融合理路,從教學原則、機制構建探索融合的教學策略。發揮藝術教育資源的德育作用,創新教學內容和實踐機制,激發提升學生審美和文化原創力,加強思政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教育;融合;機制

一、新形勢下高校開展教育實踐的新要求

黨的報告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同時,在報告中給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要求。這為高校的人才培養點明了目標,圍繞這個新要求開展教育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這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是一個內養的慢活,內隱于心,要從教育入手。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思想理論政治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要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每一門課的教學之中。”這一論述,明確每門課程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引導價值內化也是應有之意。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大學是政治教育關鍵期,而思政工作攸關方向。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新時代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藝術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抒寫,提出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要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首推文藝。高校的藝術教育同樣有著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子有“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言論。《樂記》所謂“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外在“禮”的規范下,內在“仁”的養成,通過“樂”導人心志,逐漸向理想完美的人格發展。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提出了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點,主體人格的發展,有清晰的道德導向和審美要求。藝術和人內心情感的連接是直接而又內斂的。每一藝術都有其社會基礎,都存在一種文化之中。把藝術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符合全國思政課上有關思政理論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要求。

二、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基于高校藝術教育困境的反思。報告指出文藝要給人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藝術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要強化教育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藝術和道德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精神本源,兩者的內在有著必然的同一性。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道德性與審美性關系到美和善的兩個方面的定義,它標明了生命美學的發展方向;從審美的角度來詮釋,把生命中善和美、自由和德性的特質提煉出來,讓審美的人充分享受生命的幸福和自由,同時充分拓展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歷史上曾有以斯溫伯恩、王爾德為主要代表的,宣揚藝術與道德無涉、“藝術至上”的唯美主義理論。雷默在國際音樂教育界有很重要的學術地位,他提出藝術追求審美價值,是自足的本體,不應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約束。其實,人不單單是生物層面的人,也是社會層面的人,與生活脫節的唯美作品無法滿足人們對于生活深層了解的渴求。人們的審美是建立在聯想、認知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之上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體驗,也牽涉到道德范疇。藝術活動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才能體現出生命的正確的價值理念。藝術教育的根本是正確審美。審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審美的目的,將道德與審美合二為一,這樣既未背離本質,又遵循了教育自身的規律。當前藝術教育實踐的技藝化與功利化傾向互相傾軋,導致藝術教育實踐與“美善相諧”教育理念有所背離。另外,受時下社會環境的娛樂化的傾向,也助長了這一現象的泛濫。極端功利化的行為,會使藝術全然失去了審美的功能,藝術教育就喪失了它的教育的特性,更難實現從藝術的滋養中得到人格層面、道德層面的升華。強調藝術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抒寫,提出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要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首推文藝。人類智慧最高形式的體現就是藝術創造,藝術教育的要實現真正的目要促使人們對知識技能進行轉化,轉化成促進個體成長的生存智慧和藝術能力。(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首先是社會困境。伴隨全球化而來的價值觀念多元所引發的社會性道德危機與個體信仰的失落極易使大學生生成“兩面人”。近代由于自我意識的逐漸回歸,受西方思潮影響,個人主義的膨脹使其社會根基弱化,走上了利已主義的道路。極端的利己主義是虛無、相對主義的基礎。否定倫理道德的觀念來自于社會與理性,使善惡美丑的標準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誤入了唯心主義的范疇,最終發展成為道德的相對主義或虛無主義。其次在社會轉型的時期,主流的價值體系與道德標準尚未鞏固,各種思想價值觀劇烈撞擊,金錢至上的原則成了部分人應對事物的價值標準,過度依賴和追求物質,空虛精神,信仰缺失。大學生主體審美人格的丟失,也是重要原因。教育內容沒有經過受教者審美性、藝術性的內心體驗、道德的感受以及心靈層面的洗禮,缺乏理想精神空,有回避崇高意志低沉等現象。(三)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相融合是擺脫教育困境、提升文化原創力的有效途徑。藝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的結合,有助于大學生發展出積極健康的人格,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達成審美與理念、道德性與目標性的統一。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吸引力與感染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抽象化的教育方式與內容,和藝術教育中形象的美感整合起來,讓枯燥、抽象的教育內容變得具體而形象,有利于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其次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切意遠、形真理蘊的審美特點,借著藝術的形象創造出美的蘊意,美的情感得到了抒發,擺脫了知性與功利主義的約束,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輕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達到藝術道德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化的目的。促使學生進一步形成美的追求和美的人格,構建人生之美。第三,將道德與審美的情感與認知結合在一起,切實發揮價值引領。知識導向需要價值的支撐。用思政理論的視角來闡釋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豐富內涵,在藝術創作、賞析中反思歷史和哲學理論,兩者之間互相促進、取長補短、互相交融,促使學生在情感的豐富方面、審美能力與創造力方面得到均衡與協調性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扎實的價值底色,真正培養出與時代的要求相適應的全方位發展的高端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理路梳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相互融合的理論基石。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馬克思曾經說過“人通過全面的方式存在,成為一名完整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質得到解釋,實現所有人和諧、完整、平等的發展[2]。他提出,人類發展依次為人的依賴階段、物的依賴階段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階段三個階段。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人類本質全部實現、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的、人的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依據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需要全面的教育,并與人的生產實踐相聯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實踐,就應該有什么樣的教育。這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工作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相互融合的實現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為載體的,將兩者融合于豐富的教學實踐中,使人類本質屬性得到更好地表達,為人類素質的全面提升創造更好的條件。2.思想政治教育美學觀。最早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美學展開研究的為北京師范大學的檀傳寶教授,這一思想對國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歷程具有突破性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美學觀是一種由思想政治教育與美學相互融合交叉后形成的理論產物。它為人類內在的審美需求得到充分地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融合與統一的達成提供了良方,為文化領域、教育哲學以及思想政治哲學的立場建立并規范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的提供了基本標準。思想政治教育美學觀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藝術教育兩者間的融合鋪墊了十分堅固的理論基地,它把審美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觀中的核心內容,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進行了進一步闡述。藝術教育是美育中的關鍵環節,通過對個各種審美活動的善性作用,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美學觀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兩者的融合融合創造了一種十分合理的闡述方式,同時也為其打下了堅固的理論基地。3.融合內化論。融合內化論起源于實教育心理學中的“無意識理論”以及“暗示理論”。融合是教育過程中常見的教育方式,不僅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載體的融合,同時也包括由載體中隱藏的教育內容向人的思想的融合。內化則是一種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特別是哲學理論本身具有極高的思辨性與抽象性。短時間內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2017年11月上海大學進行了一場“時代音畫”公開課。教師通過梳理近代以來九首國歌如何一路走來,讓學生感受中國近現代史上那段血與火的難忘歷史,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民族的命運,樹立信念。特色的思政課程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通過多元藝術手段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累積知識,內化價值,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創新的形式,賦予理論性較強的思政理論更鮮活的生命力。(二)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研究基礎檀傳寶教授以審美活動在道德方面起到的促進作用為出發點,將審美活動概括為儲善性、導善性和立善性”。“通過藝術手段的應用、日常德育活動開展和形式的創新、師生關系的審美化重構,引導人類朝著道德最高點發展?!盵3]楊波婷教師創建了在正確認知基礎上基于情感體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要重視教育精神,在思政教育方式、教育過程、生活情境涵蘊人類情感和美感,培養全面綜合型人才??紫婷鹘淌谔岢?,對于任何一所高校來說,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融合都是必然趨勢。將培養完善人格的人才作為教育立足點,創建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融合的模式。藝術無形地融入到教學資源、課程內容、授課過程、教學互動中,使大學生能夠更系統地總結出學科遵循的規律,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陳聯俊提出“在現代教育中,智育是指好奇心以及理想思考力的發展,而不是指純粹的知識被動接受;德育是指精神追求的發展,而并不是死板地灌輸道德規范;美育是指靈魂與生命力的灌溉,而不是指藝術技巧的灌輸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德智美,是一種綜合性較高的教育類型,而它最不平凡之處就在于突破了傳統教育中被動式灌輸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出新時代的優勢,使藝術專業學習與思政教育學習進行融合,從而構建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藝?!盵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是一項系統性非常強的工作,它同時關系到兩個不同領域的文化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充分發揮藝術這一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僅融合兩者的核心內容,而是通過藝術美、規則美建立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將藝術中的審美精神注入思政教育中,使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在目標、內容、手段等多方位融合。(三)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相互融合的實踐探索。1987年5月29日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中就明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業務教學工作結合起來?!痹谌珖咝K枷胝喂ぷ鲿h上提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近年上海市為了發揮思政課程和其他課程同向同行的作用,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罢n程思政”可以理解為一種整體性的課程觀和工作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專業教學和實踐活動中,在知識講授的同時要注重德性的內化,能力的提升。從這個角度,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實現在價值引領中凝聚知識,在知識傳播中引領價值內化。比如上海大學的近期開展的“國歌如何一路走來”“時代音畫”通識課,就是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用文藝作品來講述時代進程中的中國主題,將價值引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使思政課堂更具藝術性、人文性和思辨性。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藝術教育的融合,是打破了學科、課程之間的功能壁壘,通過創新的內容和、有效的平臺和機制的構建,加強育人合力,協同合作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相融合的教學策略思考

(一)教學原則。內容融合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是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創新形式,同時也是藝術教育創新后的產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十分復雜,其中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豐富,而藝術教育理論體系同樣也是一種系統的學科,內容可謂是浩瀚無邊,因此將兩者組合在一起能夠形成多種新形態,具有極大的創新空間。這需要思政教師和藝術教育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共同教研進行內容融合和課程設計,增加課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手段創新是基礎。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進行創新,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綜合新媒體、網絡平臺,將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受教育者面前。比如可以充分利用通識課程等公共課程機制的建設,與思政課形成互補。借助微網絡這一載體的優勢,精心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隱寓在這些微活動當中,促進微網絡載體與教學內容的相互整合。教師可以在課后通過QQ、微信等平臺為學生解答并指導,最后學生通過編輯微博日志、發朋友圈等方式來總結自己的活動感想,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實踐創新是關鍵。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通過創新的教學實踐,融合藝術資源于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文化等資源,彌合思政課濃厚的思想性、思辨性課程特點,增加課程人文性和趣味性。教師可以帶領大學生走出校園,在藝術博物館、革命根據地進行參觀考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進行教學實踐成果作品化。開通微博直播功能,借助微網絡平臺創新理論、正能量音頻視頻、美文美圖等動態信息,講課程內容和價值觀教育深入到學生生活之中。還可以組織藝術類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到山區支教,關心弱勢群體,豐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提升專業能力,提升青年大學是的社會責任感[5]。(二)機制構建。1.課程機制:加強公共藝術課程、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思政課形成教學互補在當前的高等教育系統當中,藝術教育具備獨一無二的教育特征和教育使命。藝術教育融合在高校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培養過程中,成為溝通、傳播、引領真、善、美的情感橋梁。西方國家大多數高校都非常關注公共藝術教育和通識課程。教育部辦公廳就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明確提出:“公共藝術課程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我國高校實現美育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高校開展藝術教育工作核心內容。”深挖教學價值,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將公共藝術課程升級改造成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德育課程之一,實現充分、有機的相互融合。2.融合機制:挖掘藝術資源的德育功能,進行多方面融合高校德育與藝術教育的相互融合不是短期工作,而需要通過長期的堅持和努力才可以實現,它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程,關系到德育與藝術教育兩塊截然不同教育領域的相互交融,它的融合對象不是單一化的,而應體現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等各個方面。藝術審美精神是德育的核心靈魂,通過藝術靈魂以及美感規律來建立個體德育體系的活動,“使德育實踐活動過程轉化成為一個追求美與創新的過程?!盵6]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通過創新的教學實踐,將藝術資源與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文化等資源相融合,彌合思政課濃厚的思想性、思辨性課程特點。3.實踐機制:開展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通過課內外文化實踐活動發揮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注意形式和思想的統一,在形式上的創新和主導思想的堅持之間尋找結合點,必須深入發掘活動素材的內涵,避免千人一面的活動。在具體形式上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對活動品質的重視度,完善活動的開展形式,形成經典文化活動品牌??裳堉膰鴥韧馕幕囆g領域的專家學者到校講學、邀請高水平的藝術團體到校演出,用藝術作品背景解析,優秀經典的高雅藝術形式,增長知識、增強認同、提高審美、陶冶情操。還可以利用好當地的文化藝術資源,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等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開展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7]。4.載體機制:建設美善和諧的德育環境校園文化是一種蘊含著豐厚內涵的隱性德育資源,校園公共藝術文化不僅是確保校園文化品位得到不斷提升的基本載體,同時也是高校實施德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前沿陣地。這里所說到的校園公共藝術指由人文、自然等靜態景觀以及師生在學校范圍內所構建的一系生活圖景。校園公共藝術中那些蘊含美感與創新的自然景觀以及精巧實用的建筑物、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都充分彰顯著每個高校不同的藝術文化,可以幫助學校師生更好地形成道德品質,使學生在無聲無息中受到藝術的啟發,靈魂得到凈化,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8]。5.保障機制:加強配套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團隊是支柱。必須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將校內教師資源的優勢以及特色充分展現并發揮出來,實現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與思政教師的合力育人模式,形成育人的集成以全方位構建一個結構科學、層次分明、分工合理的教學師資隊伍。6.評價機制:推進多元多層次評價指標一套科學的評價指標能夠有效判斷并推測載體、活動運行過程、要素配合、步驟關聯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現象,在此基礎上推動教育工作朝著更有效、更高的目標邁進。課程思政的建設評價指標應由目標轉化而來。就是否有利于受教者的專業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是否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否利于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是否堅定受教者的理想信念四個方面為梯級目標,并將各目標分解成為若干子目標,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指標。借助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關方法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具有價值的推斷和評價判斷[9]。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颯.論對大學生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4]陳聯俊.“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5]王棋.以活動為載體“活化”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13).

[6]趙赟.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研究[D].蘭州大學,2011.

[7]裴曉霞,張美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5,(4).

[8]張鵬.校園視覺文化中隱性價值的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9]白顯良,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鄭銘 單位:集美大學誠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