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思路探討

時間:2022-10-10 11:47:20

導語: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思路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思路探討

摘要:在文化強國的戰略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借此發展契機吸納更多優質資源,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而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大量具有創新、創意人才從事具有前景的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發展對藝術教育帶來更多拓展空間,并引導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為加強當前高校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適應性,本文主要分析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的制約瓶頸和面對的問題,藝術教育創新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作用,探討高校藝術教育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環境;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策略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批藝術創意人才的文化創造活動,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同時應該突出創意、創新人才的核心要素地位。高校藝術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提供文化創意智囊、構建創新團隊的陣地、搖籃,但一般高校乃至藝術院校的藝術創意創新人才培養陷入困境,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進而制約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藝術教育創新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作用

(一)藝術教育創新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學理支

撐和核心推動要素我們普遍接受并認可藝術教育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源頭和基礎,而文化創意產業是對知識經濟時代藝術教育的延伸和新發展。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環境下,高校的藝術教育發展在挖掘學生藝術潛力和創意的培養上具有獨特優勢,可以根據不同文化藝術產業的人才進行更高的要求。早在文化創意產業獲得發展之前,藝術教育就已經在創意、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做不斷地嘗試和突破。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豐富和發展了藝術教育的形式,并從專業建設方面促進藝術教育專業性得到豐富和延伸。從學理背景以及人才基礎層面而言,藝術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二者形成相互承接并促進對方發展的關系。

(二)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智

力支持和人才來源高校的人才培養陣地功能對于藝術教育的發展同樣起到重要作用,高校依然是創新型藝術人才的主陣地,發揮并承擔對創新思維藝術人才的培養是高校藝術教育的主要魅力。從藝術教育的發展來看,藝術設計上的創新突破若想取好的效果,應該具有突破常規,具有前瞻性的發展眼光,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的責任和方向也正基于此。藝術教育則是對感知能力提升的教育,將思維和實踐感知的聯系建立起來,藝術教育不僅能促進文化創意的形成,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和想象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促進思維能力在有意識的鍛煉下獲得提升。

二、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的制約瓶頸

(一)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偏失

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帶有的功利意識、效益意識以及商品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藝術教育的純粹性,導致藝術教育呈現市場化、商品化的趨勢,對藝術教育的內在價值形成沖擊和摧毀,并對創新、創意人才培養形成制約。多數綜合類大學以及藝術院校在人才培養路徑上遵從“實用主義”,藝術教育的實用性被強化、凸顯,在實踐中成為高校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得以發展的路徑依賴。在專業教育中遵從實用主義更多培養的是知識型和技能型人才,而非藝術家。在綜合教育中,學生只能獲得藝術知識和技巧,藝術鑒賞和審美情趣未有效提升,人才培養中“技術主義”傾向嚴重。在課程培養中忽視藝術史、藝術理論以及其他人文知識的學習,對情操的陶冶、思想境界的提升熏陶未足夠重視,該模式下培養的藝術學生會存在個人修養以及情緒控制等非智力因素的欠缺,因而藝術教育成為技術教育,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性、開拓性的藝術工作者。

(二)學校自身缺陷,不適應藝術教育發展規律

藝術教師未能適應藝術創意產業瞬息萬變的發展局面,更多技能型人才感到無所適從,藝術創意產業發展更多需要具有創意和創新的人才,教師創新觀念存在時滯,單純培養手工型人才的觀念應該轉變。且教師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意識、自主能力以及自主行為無法得到培養。此外,藝術院校或專業沒有建立起一套教學和科研結合的制度以及創新實踐機制。學校在推進科研創新、實踐創新中科研創新活動比例少于文體藝術活動,學生的學術研究、學術活動水平整體不高,氛圍不濃,且受到專業特色、學生專業素質等綜合因素的制約。學校對藝術專業學生的評價標準忽視創新精神、品質和成果轉化意識的傳遞,導致學生批判思維和能力等隱性素養未得到有效提升,反思現有評價政策,從評價思想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高校藝術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理清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摒棄創新藝術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的培養理念,將技術至上這一培養目標得以糾正。樹立“素質本位”的人才評價尺度,引導社會企業、家庭和學生以素質定位,改變人才評價標尺。文化企業應倡導技能與人文并進、技術和管理并重的用人觀念,促使學校從人才培養觀念創新進而貫徹到藝術教育創新。優化課程目標,藝術課程應該以專業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為基礎進行目標設計,保證課程目標的針對性。課程目標應具有差異性,根據學校辦學條件、專業設置、師資水平、生源素質以及課程層次制定差異化課程目標,揚長避短、有所側重,針對公共藝術課程和專業藝術課程設置不同目標,并融合不同的藝術門類,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完善學生人格,提升審美情趣發揮藝術教育的獨特價值。課程目標應該具有層次性,不同年級、不同方向的課程應該設置不同的開課程序和課程安排,設有知識、技能提升類課程,還需重視情感、能力類課程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作用。課程設置應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并保證課程的連貫性。

(二)完善藝術教育課程結構

構建從普及到深入,由理論到實踐、必修擴充到選修形成橫縱補充的藝術課程體系。首先,基礎理論課程注重對學生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和對藝術基本感知力的培養,不能在剛開始接觸藝術教育使就一味推崇技巧、技能學習,應發揮基礎理論課的面向全面、普及性、通識性特點,開始與藝術審美、文化相關的課程,藝術史類課程突出學生對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批判評價能力,為學生提供創造性體驗的機會。其次,藝術拓展課程是在理論基礎上進行專業提升,學習藝術技能激發創新性思維和藝術創造力以及藝術表現力。通過藝術鑒賞與設計史、傳統技藝等課程的學習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強調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加深學生對藝術理解和認識,并提升發現美、表現美、塑造美的能力。再者,補充具有地方特色藝術課程資源,學校藝術教育應緊密聯系地域特色資源優勢的發掘和運用,適應服務地區經濟的藝術教育創新需要,無縫對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劃。地方特色課程的開發應植根于當地文化資源,培養熟悉地域文化特色和區域市場并具有創新、創意的人才。最后,在藝術實踐課程構建過程中,尊重文化創意產業對藝術人才的需求趨向,將藝術實踐課程與實踐活動結合,以藝術特長生為點,藝術團隊為面,形成輻射全校的藝術教育格局。

(三)融合創新和人文教育,促進全面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強調理論性、技能性、實用性三者的和諧統一,決定了藝術教育應該致力于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將藝術創新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結合,是保證學生藝術才能、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結構平衡的重要路徑,培養適合產業發展的全面、協調人才。藝術教育應該不僅僅是技能教育,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過程中,藝術門類不斷細化,學科不斷交叉、融合,基于綜合化人才培養的同時,應該注重藝術教育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在藝術實踐中重視道德價值的滲透,弘揚藝術審美,凸顯藝術善意的訴求,提高藝術人才的藝術活動能力以及評價能力。在藝術活動中,通過仔細觀察和了解、理性分析社會市場需求,從設計、創作、演繹等角度創作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滿足、引導并創造藝術社會生活。社會效益是檢驗藝術教育的標尺,從技術和需求的角度考慮,敏銳并深刻的把握時代精神,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

四、結語

藝術創意產業以創意為產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產業,在人才培養要求上強調文化創新,對人才除了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外,更重視可持續性創新意識以及文化藝術素養的更新要求,應發揮高校藝術教育作為產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凸顯其重要性。

參考文獻:

[1]羅怡寧.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7年.

[2]于麗燕.推進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對策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7年.

[3]洪霞.文化創意產業環境下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思路的探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5,(06):150-152.

作者:務海濤 單位:開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