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教學藝術化分析
時間:2022-11-07 08:59:10
導語:中藥學教學藝術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藥學》教學中在新課導入、語言表達和課件設計上應凸顯藝術氣息,深入挖掘中藥蘊含的文化要素,并將其與藥性特點有機結合,以巧妙的題材吸引學生,以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以精美的設計打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師授課效果,提升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藥學》;藝術性;教學改革
《中藥學》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核心主干課程,因其知識結構復雜、修習藥物眾多、功用記背困難的特點,在教學中對師生的能力要求普遍較高。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針對《中藥學》偏向文科的課程特性,有意識地雕琢和加深新課導入、語言表達、課件制作上的藝術性,以巧妙的題材吸引學生,以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以精美的設計打動學生,著力創設具有“文藝范兒”的本草課堂,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收獲多方面的情感體驗與藝術享受。
1增強導入新課的藝術性
在《中藥學》之前,學生大多已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課程,具備了初步的辨證思維能力,對《中藥學》這門基礎與臨床相融的課程往往充滿“躍躍欲試”的激動心情,對教師具體藥物的教授亦充滿期待。因此,新課導入環節的成功與否、精彩與否,往往對學習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甚至某種程度上是決定性的意義。匠心獨運而又恰到好處的課堂導入會讓學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在短時間內迅速激發求知欲望,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進程,收到“驚喜連連”的課堂效果。常用的導入手法有詩詞、典故、名言、生活常識導入等。如在《中藥學》開篇第1課時,可即席吟誦或在黑板書寫這樣3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以此來激勵和鼓舞學生堅定信心、刻苦鉆研、勤于實踐。筆者多次將此法用于課堂實踐,每每收到溫馨、融洽的課堂效果,順利開啟一學期的教學內容。又如在講授補氣藥人參時,可先導入南宋詩人謝翱的著名詩句:“移參窗北地,經歲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陰氣。新而養陳根,乃復作藥餌。天涯藜藿心,憐爾獨種參”,此時停頓片刻,留出時間囑學生思考,而后通過對“窗北地”“足陰氣”“作藥餌”等詞句的講解,初步揭示人參的生長環境、栽培要點和功用特征[1],既能吸引注意,引發思考,又為后續藥性精髓的講解做好充分的鋪墊。在講授利水滲濕藥車前子時,可在呈現源植物及飲片圖片后,突然設問:“同學們可曾想到,眼前這一枚枚小小的車前子,竟然和歐陽修與霍去病這一文一武2位歷史名人扯上關系,這是為何呢?”此時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教師身上,而后便可通過車前子得名傳說與治愈歐陽修水瀉的典故[2]入手,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娓娓道來,使學生在“歷史時空的穿越中”輕而易舉又妙趣橫生地對藥物的功效有了逐漸清晰的認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補氣藥白術講解結束時,可引入古代藥學名著《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主治指掌》中對該藥的評價以復習前學,加深印象:“(白術)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濕之功;強脾胃,有進食之效;佐黃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實,有消痞之妙”。在講授消食藥山楂前,可這樣設問:“生活中我們在燉肉時,會有這樣一條小經驗,如果向鍋里放些山楂,肉會很快被煮熟,而且又香又嫩。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呢?”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為山楂“善消油膩肉食之積”性能特點的講解做好準備,而后可再加上一句:“小小的冰糖葫蘆,在中藥的陣營里絕對算是一員大將啦,還認為它本事不多嗎?你就OUT啦,它早已搖身一變,完成了從消食神品到婦科要藥的華麗轉身嘍!”此言一出,學生一般會投去驚喜和驚奇的目光,從而順利展開山楂活血通經等[3]功效的進一步闡述。
2提升語言表達的藝術性
受到授課時數偏長、編排體例固定、講解內容龐雜、藥物特點易混等因素的影響,《中藥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普遍讓學生感到些許枯燥乏味,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學期開始時的“初心”和熱情較難保持。此時,授課時語言藝術[4]的重要性就尤其凸顯出來,教師應努力用幽默、智慧、有感染力和啟發性的語言藝術將學習者的注意力牢牢地聚焦在講臺,用自己流利、純熟、專業又不失詼諧的語言魅力深深感染學生,使其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進入學習和聽課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收獲知識、引發思索,得到美的享受。如在講授“絲路中藥”專題時,可以在具體藥物講解結束后飽含深情地總結式結尾:絲路一開,仿佛打開了文明之窗,你來我往之間,新鮮的貨物琳瑯滿目,新鮮的思想碰撞激蕩,新鮮的文明交互融合,這是一條鋪設在歐亞大陸的“金鏈”,引領著那里的人們走向富裕,走向榮光。曾幾何時,當沉重的包裹被打開時,還有“胡藥”的馨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如果將絲綢之路比作人類文明的華彩樂章,也請不要忘記小小本草書寫的動人音符!此言一出,學生立刻流露出敬佩、滿足和驚喜的表情,紛紛表示在掌握藥物功用特征的同時,又深入了解了絲路中醫藥文化交流的盛況,并立志以絲路精神為指引,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積極投身中醫藥研究與傳承的偉大事業,思想上得到了升華。又如在講授理氣藥陳皮時,可以即席說道:放置時間較長的陳皮,儼然是一位經過歲月洗禮的老人,辛辣的猛勁一掃而光,變得文雅平和,溫爾不燥,猛而不烈,既可疏順氣機,又不損耗正氣,將身體的痰濕徐徐化開,是不可多得的佳品。提一個問題:其實橘子是“渾身是寶”的,你知道嗎?上述表述,將陳皮的性能特征擬人化,既親切自然,又令人印象深刻。為后續橘核、橘絡、化橘紅,甚至青皮的講解埋下了絕佳的伏筆。再如止血藥艾葉的主體部分(來源、藥性、功效、適應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講授結束后,可以下面的一段話作為復習式結尾,引起學生共鳴:艾在燃燒時,看不到火苗,惟有縷縷的清香隨著迷人的煙霧繞梁許久。艾葉體內渾然天成的純陽之氣,散發著綿綿不絕的“愛”,驅散著冷酷與陰霾———艾在屋里,“愛”在心中。運用諧音,將艾葉的重點內容巧妙地融入語言情境中,收到回味無窮的授課效果,深得學生好評與喜愛。此外,在授課中還可有針對性地為每味重點藥物設立“點睛詞”,即最能體現其藥性特征的描述性詞語,并不斷在課堂上表述和呈現,讓學生迅速抓住重點,易學易記,提高學習效率。如可以將解表藥桂枝的“點睛詞”定為“殺氣騰騰,又含情脈脈———張仲景的御用女主角兒”,運用時髦時尚的語句迅速勾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水到渠成地講解和拓展桂枝及桂枝湯類方在《傷寒論》外感表證中的應用及仲景臨床經驗,使人印象深刻;亦可以在講授平肝息風藥代赭石時,引導學生回憶清熱瀉火藥石膏、利尿通淋藥滑石、重鎮安神藥朱砂與磁石等,并將其統統歸納標記為“瘋狂的石頭”,既吸引眼球,又可以通過復習引導使學生辨析上述礦物藥的各自功用特征,深刻領會“瘋狂”背后的深意,取得寓莊于諧的佳效。流利、幽默、精湛、優美的授課語言會極大地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藥性的識記能力,促進師生的情感交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提高課件設計的藝術性
近年來,多媒體課件以圖文并茂、聲色俱佳、動靜結合的優勢和特點[5]已逐漸成為現代醫學教育的最常用手段。在當今的《中藥學》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內容仍以文字部分較多,且有些甚至是課本或教案的照搬,在授課中不易引起學生求知興趣,課堂氣氛亦難免枯燥乏味,喪失活力?!吨兴帉W》的課件設計不妨秉承“視覺風暴”的原則,即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在洞悉中藥藥性功用內涵的同時,收獲傳統文化、現代研究、繼承創新方面的知識渴求與情感培育,達到“寬口徑、廣視野、強能力”的授課目標。筆者在教授活血療傷藥馬錢子時,設計了“零文字PPT”,即課件中不出現或極少出現文字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和動畫設置,在歷史事件中融入中藥藥性特征,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授課效果。具體過程為:第1張課件呈現《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時了”的詩句和背景動畫,給學生以清新的感官刺激,而后提問學生出自何人之手,此時有學生回答:“是李煜?!痹俪尸F第2張課件:李煜、趙匡胤的畫像及五代十國(或北宋初期)的形勢圖,帶領學生回顧李煜早年的人生經歷及歷史事實。第3張課件呈現李煜和小周后的畫像,并講解李煜在北宋都城為囚的悲慘境遇,在講解時可聽到臺下學生的唏噓之聲。第4張課件呈現趙光義的畫像及其語句:“爾(李煜)國破家亡,甚為體懷……今賜醇香美酒,爾可開懷暢飲之”,同時講述李煜被毒害致死[6]一事。第5張課件呈現馬錢子的源植物及飲片圖,并深入講解其品種、功效,尤其突出對其毒性的講授。第6張課件呈現一張重癥肌無力[7]患者的圖片,并囑學生逆向思維,引導其領會馬錢子治療該病的功效實質。如此講解,既加深了學生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又使其對馬錢子的功用特點及現代研究爛熟于心,已經成為較為成熟和成功的課堂設計。
總之,在《中藥學》的課堂實踐中,授課教師應以藝術化的課程謀劃、語言表達和課件設計為永恒的目標和追求,深入挖掘每味中藥蘊含和彰顯的藝術語言、藝術形象和藝術意蘊,并將其巧妙地與藥物的功效特點相結合,使學生在歷史長河的演進中,在文化藝術的熏陶中,在醫藥文明的頓悟中盡得滋養,獲益終生。
參考文獻
[1]王利群.中國人參栽培史考[J].人參研究,2001,13(4):46-47.
[2]曾培杰,陳創濤.小郎中學醫記4:爺孫倆的中醫故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45-47.
[3]劉鯤,劉娜,張玉珂.山楂免疫和保健作用研究[J].光明中醫,2017,32(18):2727-2729.
[4]王海波,高鵬,秦向陽,等.提高課堂授課能力的方法與途徑[J].中醫基礎醫學教育,2014,16(11):929-930.
[5]石君杰,徐發瑩.多媒體課件與傳統授課方式有機結合,優化中醫學教學[J].光明中醫,2010,25(1):144-145.
[6]王煥華.中藥趣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62-63.
[7]江花,潘洪.王明杰治療重癥肌無力經驗[J].中醫雜志,2014,55(6):464-465.
作者:劉宇 張一昕 單位:河北中醫學院
- 上一篇:以電子設計大賽為導向單片機課程改革
- 下一篇:醫療電子器械設計中人機工程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