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下文化藝術教育變化與應對策略

時間:2022-06-12 04:53:13

導語:大數據下文化藝術教育變化與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數據下文化藝術教育變化與應對策略

[摘要]大數據時代,文化藝術教育領域發生了眾多的變化?!坝布狈矫嬷饕w現在認知、場所、方式上,“軟件”方面主要體現教育內容、傳播媒介和傳播平臺上。面對這種變化,須堅持“以人為核心”的理念,著力打造“集成式”文化教育團隊,精心錘煉優質的文化藝術教育項目,使文化藝術教育與大數據時代相融共生。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文化藝術教育;傳播媒介;傳播平臺

現今社會,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彰顯它的優勢,它占領的領域也越來越大。不僅有我們常接觸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還有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涉及的司法領域的“互聯網法院”,或是在養老體系中試行的“X區網格中心”,也有在公安系統中廣泛應用的“生物識別技術”……人類采集、存儲和處理數據能力的大幅提升,使數據的應用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2014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北京舉行的大數據產業推介會上說道:“人類正從IT(InformationTechnology)時代走向DT(DataTechnology)時代?!倍裉霥T時代已然到來。

一、大數據時代的主要特性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Schwab)曾言:“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又一個的機遇和挑戰,從人工智能到生物技術、尖端材料、量子計算機,即我們所擁有的強大而先進的技術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盵1]大數據時代的特性可以概括為四個英文字母V,即更大的容量(Volume)、更高的多樣性(Variety)、更快的生成速度(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個“V”的組合推動的第四個因素價值(Value)[2]。我們簡單地用P、E、Z(大數據計量單位)來衡量大數據時代數據的龐大,還不足以說明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特征。究其本質,大數據之所以可以“精準”地應用到各行各業,量大還只是其一,更加顯著的特征是這些龐大的數據并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也就是“人為全體數據”。同樣,大數據時代所擁有的巨大數據量也體現在文化藝術教育的方方面面。正因為這些數據不是隨機的,是可以“類化”的,因此顯得價值更高。大到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各類藝術行業白皮書對行業整體運營所起到的前瞻性指導意見,小到通過大數據提供的“經驗值”來獲取一門成功的線上課程的規劃等,龐大且具有客觀性的數據量都為其提供了可信的依據。區別于傳統數據的距離感,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是一些我們日??梢浴敖佑|”到的有溫度的數據,它可以是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PPT、地理位置信息等。在百度上搜索“中國傳統藝術”,我們可以找到近90,900,000個相關數據。它涵蓋了網頁、視頻、圖片、文庫、地圖等各類形式,可以全方位地讓你了解中國傳統藝術。搜索“體態律動”,可以找到近892,000個相關數據。無論作為學習者還是傳授者,都可以從這里獲得海量的國內外信息。反向思考,這些數據也是大數據平臺的獲取物。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沒有一個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你“利用”著大數據,大數據同樣在“采集”著你。大數據時代的高效性與價值的低密度性是并存的一對特性。正因它的快速處理和收容能力可以讓信息在瞬間形成,因此在未來“大數據智能化”勢在必行。在文化藝術教育領域對大數據的“精選”“提純”,除滿足個體發展需求外,還能為文化藝術教育宏觀導向提供更加有效的數據,這是文化藝術教育在大數據時代亟須解決的難題。處理時效性高是大數據區分于傳統數據最顯著的特征。以在超星學習通平臺為例,一名教授大學公共課“音樂基礎”的教師如果想迅速了解理科類學生與文科類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感興趣程度如何?完成率如何?學習過程成效以及學習“耐受點”如何?只需通過數據的快速處理便可以知道。教師不僅可以獲取單屆學生的“縱、橫”信息,即學生的個人信息、班級信息以及對比班級信息,還可以通過若干屆學生的信息量匯總,實現網狀立體的信息儲備。通過這種數據的有效累積,教師將擁有一手資料,而這一切又源于自我累積的基礎。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至少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的??梢哉f,大數據時代對人類的數據駕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人們擁有更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與潛力。

二、大數據驅動文化藝術教育領域的改變

(一)“硬件”的改變。1.教育場所的改變。之前的教育場所,主要是學校教室、運動場、圖書館等。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獲取的模式和教育的模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比起坐在教室里或在計算機前學習,利用移動設備等科技手段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習的方式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和運用。這種方式在成年人或是職場人員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強大的移動科學技術使人們學習的場所由原來的單一模式發展成多元模式。咖啡廳、餐廳、上班路上、旅游觀光地等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場所。2.教學方式的改變。隨著網絡數據的擴大化、普及化,在線教育、數字化教育快速發展。這不僅改變了教育場所,更改變了教學方式。一方面,在認識層面上,一些固有思想下的教育方式被打破。例如,逐漸升溫的器樂陪練教學平臺。在人們固有的思想里,器樂或是美術這類藝術教育強調的是“口傳心授”,但是在強大的科技面前,人們在驚嘆的同時又不得不折服。另一方面,在實質層面,原來課堂教育“一對眾人”“一對多人”的方式被“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打破,原來課堂內容重難點消化的時間被無限地延長。一遍、兩遍、十遍……依據自己的理解程度通過數字化教育反復對知識點進行學習,這種情況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二)“軟件”的改變。1.多元化的教育內容。教育內容的多元化其實也是教育對象多元化的產物??茖W技術支持的平臺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模式。由于人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需求不可能用統一的標準來測定。而正因為有差異的區別,才有了需求的區別,所以教育內容的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也就不難理解了。教育內容多元化的改變不僅是單方面地由于教育對象的多元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當下知識的有效期限越來越短,觀點的多樣性受到尊重,絕對真理被時代不斷地打破,正確答案可能不再是唯一,而是多種答案的并存。此外,隨著計算機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日益發達,知識的生產者、傳達者、消費者的界限變得模糊,無論是誰都可以生產并傳遞知識,這一事實也直接導致了教育內容的多樣化、多元化。2.文化藝術及教育傳播媒介的改變。傳播媒介本身作為一種媒介生產力的表征,在歷史上是不斷進步、發展的,隨著每一次重大技術創新,媒介傳播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跳躍式發展[3]。關于媒介,加拿大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個觀點:“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使得文化藝術及文化藝術教育與人之間產生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在文化藝術教育項目推廣的過程中,教育對象最大化是項目推廣的關鍵?,F在除了學校,文化藝術教育項目實施的主力軍還有劇場、圖書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起到的往往是風向標的作用,而劇場、圖書館往往又是學校校外的有效補充。這種延伸會帶來怎樣的效應呢?(1)以劇場為主體收音機、電子廣告牌、電視等電子媒介至今都還是企業、政府宣傳的重要手段,但是鮮有教育或是教育項目的推廣采用這些方式。傳統的教育宣傳方式主要體現在以紙質宣傳品為媒介,如海報、宣傳單、手冊等。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教育項目各個環節的開展都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即SNS平臺)推進,特別是在宣傳和評價這兩方面依托科技的作用更顯突出。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向大眾推廣各類文化藝術教育項目已是各大劇院對外宣傳的首選。天津大劇院官方微博至2020年2月關注人數為12,650人[4],這些人大部分是天津大劇院的鐵桿粉絲,又稱“原始會員”,而通過這些原始會員傳播的信息量卻可以是驚人的。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9年6月的報告,中國目前擁有8.54億互聯網用戶。依據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顯示,2018年中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37億人。因此,天津大劇院的粉絲群體在微博平臺上能引發的蝴蝶效應可想而知。天津大劇院2018年上半年通過社交網絡平臺的文化藝術教育項目共13個。這13個藝術教育項目都可以讓用戶通過官方微博與微信申請免費參與的名額。每一個項目參加人數限定為100人,13個項目就能產生1300名參與者。而這些參與者在社交網絡平臺擴散出的“扇形效應”不可預估的。從圖1可以看出,區別于傳統的宣傳手段,利用SNS平臺可以使“宣傳”面呈扇形發展,并且提升文化藝術教育項目的認知度,發揮多效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項目的宣傳手段主要是利用了信息化3.0時代的科學技術,但是項目的開展都是“實體式”的運作模式。劇場本身承擔了項目實施的載體,科技手段起到的是“媒介”的作用,這正是基于藝術教育與科技發展的融合。(2)以政府機關為主體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5.09億人。以往提及政府機關相關信息,我們所能想到的是各類通知、報告、規劃、總結等紙質文件,而這些是普通百姓很難接觸到或了解到的內容。但是今天構建的以科學技術為媒介的政府信息公開,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通過網絡信息平臺,便捷地接觸到國家及時的各項文化藝術、文化藝術教育政策動向及政策方針。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官方網站為例,在頁面上同時附有教育部新聞辦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客戶端的二維碼。最權威的文化藝術類教育咨詢都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平臺獲取。教育部官方微博主頁上顯示關注人數為7,422,757人[5]。教育部可以通過官方微博傳播各類文化藝術教育相關信息,包括國家對文化藝術,文化藝術教育總的方針、政策以及規劃方案等,還包括最新的文化藝術及文化藝術教育的動態、實施情況等。這樣可以使關注人群及時、便捷地獲得一手相關資料。以科學技術為“媒介”,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便捷性、準確性大大提高。同時,在有效的管理和監控的前提下,有關文化藝術和文化藝術教育的各類咨詢、最新動態、實施項目等信息可以最迅速、最廣范圍地傳播開來。3.文化藝術教育傳播平臺的改變在DT時代,平臺的意義被無限放大。作為世界頂級博客作者之一,自媒體營銷教父邁克爾•哈耶特在《平臺:自媒體時代用影響力贏取驚人財富》一書中反復強調了各類人群、企業等是如何通過一個優質平臺構建雙贏局面的。他在書中提及的“在當今市場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擁有兩個戰略資產:讓人欲罷不能的產品和有效平臺”這句話,在文化藝術教育平臺的構建中也很受用。用良好的“文化藝術教育產品”結合優質有效的平臺,形成的雙贏效果可以預見。(1)以MOOC為主體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簡稱MOOC。美國《紐約時報》把2012年稱為MOOC元年。因為世界三大MOOC平臺(Coursera、edX和Udacity)有兩個都是在2012年建立的。世界三大MOOC平臺在世界上擁有廣大的受眾群體,其以強大的互聯網為“平臺”,“產品”則是匯集的全世界優秀學校得優秀課程資源。例如,MOOC平臺Coursera的合作學校除了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外,還匯集了中國的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全球性合作院校。至2016年年底,這三大MOOC平臺用戶總數已經達到了3700萬,超過中國這一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的在校大學生數量。這個變化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除了國際上的三大MOOC平臺,在中國也已有了像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智慧樹、超星爾雅等比較成熟的MOOC平臺。其中又以中國大學MOOC平臺內容涉及最廣泛、服務對象最多。中國大學MOOC是教育部、財政部“十二五”期間啟動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支持建設的一個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2018年2月至8月,該平臺開設了1250門課程,為7,702,751人次提供了服務。而到2019年,這一組數據上升到了5419門課程,共為35,159,319人次提供了優質的線上課程。在該平臺中,藝術類課程共計303門,在開設的12個門類中數量位居第7位,在此期間共為1,732,461人次服務。良好的“產品”和優質高效的“平臺”有機結合,可以發揮更高的效率。在數字化發展的今天,人與人之間在受教育程度或是學識之間的差異受“硬件”或“軟件”的約束將越來越小,并且這一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個人對于學習的熱情或是說學習熱情的持久性和耐受性。學習者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需要通過4~16周的課程學習才能參與考試或是認證。也就是說,學習者登錄后的每一次操作都會被記錄,并且成為學習者個人的學習記錄。(2)以on-line直播為主體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7.59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3391萬,占網民整體的88.8%。強大的科技實力與龐大的用戶量為on-line直播提供了絕佳的載體。在線音樂會以互聯網為主要宣傳平臺,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的推送,網頁廣告,論壇熱帖,多屏聯動等多種宣傳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覆蓋率,達到宣傳效果。隨著科技的發展及網絡用戶人數的急劇提升,在線音樂會的內容也逐漸地由流行音樂擴展到古典音樂領域。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早在2011年就正式上線了,并于2014年4月6日同步直播了在瑞士舉行的節日樂團音樂會。據國家大劇院影視節目制作部視頻技術組組長孫洋介紹:“所有的音樂會全程采用了H.264直播編碼技術和HEAAC音頻技術,為用戶提供了16∶9的‘寬畫幅’視覺體驗,而高質量的‘立體聲’音頻編碼技術為網絡觀眾們呈現了最清晰、最動聽的音樂會臨場效果?!盵6]無獨有偶,樂視音樂在2015年第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對6場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會進行直播,成為國內首個對古典音樂會進行現場直播的視頻平臺。樂視音樂在此次直播中采用了PHONE、Pad、TV、PC、影院、戶外大屏這六種屏幕之間的聯動,更大范圍地傳播了古典音樂。數據顯示,在第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通過樂視音樂觀看的累計人數超過100萬,遠超線下演奏會本來的觀眾輻射范圍[7]。

三、大數據時代下文化藝術教育的應對

(一)堅持“以人為核心”的理念。技術最終是為人類服務并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而我們所需要的技術一定是“以人為核心”的。這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在文化藝術教育領域顯得尤為重要。大數據打破地區、語言之間的隔閡,構建了一個共享、共有的文化藝術教育平臺,為更多的弱勢地區、弱勢群體享受教育平等提供了可能性。今天,“數字鴻溝”已被打破,未來最大的鴻溝是以人的個性化發展為主體的“積極性鴻溝”,也就是人主動學習熱情的差距。大數據技術與文化藝術教育之間的聯手,最重要的功能不應只是改善人的技能、拓寬人的眼界,關鍵是讓人具有更強的自我識別能力,具備自我分析學習效能的能力,從而讓人更全面地發展。這才應是大數據時代文化藝術教育發展的目標。以“人為核心”的理念還將在大數據的驅動下體現為更加有針對性的“定制化”。國際個性化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PersonalizationEducationAssociation,簡稱IPEA)將個性化教育定義為:“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培訓方法、輔導方案并加以執行,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為受教育者提供學習管理策略和知識管理技術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資源,幫助受教育者突破生存限制,實現自我成長、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盵8]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盵9]在DT時代,每一次學習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體現在課程選擇、在線學習時間的連續性、作業反饋、討論群發言等方面。通過分析、匯總這些痕跡后,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模式也就一目了然了。(二)著力打造“集成式”文化藝術教育團隊。一方面是專業技術團隊與專業教育師資的結合。人們大多對科學技術在文化藝術教育上的應用持懷疑態度,而專業技術團隊與專業教育師資團隊的結合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對熟悉的或是有好感的學校、團體、教師等的文化藝術教育更加容易接受。而專業、優質教師側重的是教,也就是“軟件”的構成,但是在多項科學技術面前,還需要大量專業的技術團隊提供“硬件”支持。因此,組建科學技術背景下衍生的文化藝術及文化藝術教育“名師、名家”和強大成熟的科技團隊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是專業推廣團隊與專業教師團隊的結合。人們對科技背景下文化藝術或是文化藝術教育所能帶來的成效也存在質疑。這與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有關,也與人們的認知程度有關。在這樣的前提下,除了要有成熟的科學技術平臺、優質的教師團隊,還需要一支專業的推廣團隊,或是一個專業推廣團隊打造的平臺。其實,推廣團隊的職責就是對“累積成效”進行推廣,個體的成效性很弱,但是“集中性”“階段性”的成效很強。利用“集成式”成效推廣消除人們對藝術教育成效的不確定性的顧慮。(三)精心錘煉“優質實體”的文化藝術教育項目。一是以科學技術為推廣手段,打造優質實體項目??茖W技術是“實體”藝術教育項目的重要推手,利用科學技術“虛擬”媒介手段可以對實體項目進行有效的推廣和宣傳。但打造優質的“實體”項目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因為從長效來看,吸引人的永遠是本質,包裝只能吸引一時不可能吸引一世。脫下科學技術包裝下的“實體”才是文化藝術及文化藝術教育項目的本質。二是以科學技術為平臺,打造優質虛擬項目??茖W技術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海量的信息?!斑x擇綜合征”不僅僅出現在購買方面,也體現在各類文化藝術、文化藝術教育項目的選擇中。因為教師、教室的局限被打破,用多如牛毛來形容現下文化藝術及文化藝術教育項目的信息一點也不為過。構建積極、合理的“導向性”文化藝術教育項目是科學技術角色擔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茖W技術既是海量信息的提供者和媒介,也應是大數據下的分析者和整合者,更應是優化者。大數據時代最可貴的是人的創造力,而文化藝術教育對人類創造力的激發和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充分發揮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各類科學技術產物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教育中的優勢,弱化、消除其劣勢,可以讓大數據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更好地為人類“獲取”文化藝術、文化藝術教育服務。大數據為我們提供的不是一種工具,也不是最終答案,而是融入我們生活中的點滴,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好的遇見還會在不久的未來。

作者:郭鑫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