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音樂教育中的用途研討

時間:2022-02-14 06:03:00

導語:德育在音樂教育中的用途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在音樂教育中的用途研討

一、音樂中蘊涵的德育價值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音樂看作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教育手段,列為四教之一“文教”的一個重要項目。他認為“樂”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又是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一個人最終只有經過“樂”的教育,才能達到人格完成的境界,因而他在《論語·泰伯第八》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見解和主張,他把“樂”看作是興邦治國的重要措施。荀子在《王制篇第九》中也談到音樂具有“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作用。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柏拉圖非常重視研究音樂教育和人道德發展的關系。基于這種認識,在他的教育實踐中,始終遵循教育的內在規律,堅持采用科學的、藝術的方法去打開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的心靈向“善”、向理性轉化。在教育過程中,他對音樂教育的選擇是十分慎重的,他認為,人們如受到合適的音樂教育,就可以使心靈受到陶冶,性情得到調和。旋律和曲調的協和、莊嚴和優美,能使人的精神和諧,舉止有節,儀態優美。反之,如果音樂教育不合適,則會使人性情暴燥,惡劣的習慣就會侵潤人的品質和行為,影響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甚至擾亂法律,直到顛覆公共生活的全部機構。因此,在柏拉圖的阿卡德米學園里,既能聽到優美的音樂之聲,更不乏觸及心靈的道德與哲學的爭論。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有句名言:“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蔽覈魳芳屹R綠汀認為:“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從眾多名人對音樂精辟入理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音樂中蘊涵著很高的德育價值。

(一)音樂作品極強的時代性,決定了音樂所具有的德育使命

人在一定時期的社會中生活,因此,他們的思想、情感都體現著所在時期社會的政治傾向和道德觀念。對于音樂家來說也一樣,他(她)的音樂作品是根據自己對所在時期社會的現實生活和客觀事物的認識與體驗,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進行藝術概括和加工,然后通過音響運動形式表達出來。而欣賞者則在優美的音樂所創造的音樂形象里,通過聯想和創造性的想像,一方面接觸到音樂家美麗的心靈、深刻的思想,感受到他所傾吐的某一時代的一切;另一方面從具體的音樂語言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里受到感染,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鑄造美好的心靈和思想。

如人們在欣賞貝多芬的音樂時,必然會被他在音樂中所表達出來的英雄主義、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藐視一切權貴的大無畏的氣概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所感動。有人曾說,貝多芬的音樂是人們人生、思想的理想教材。而在傾聽他的《命運交響曲》時,耳邊仿佛響起貝多芬的聲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仿佛在傾聽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也仿佛看到一場命運的大決戰,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在這里,貝多芬一生與命運搏擊的思想和曲中所表達的內容結合得如此和諧、融洽,使欣賞者得到啟迪,受到教育。

好的音樂能潛移默化地陶冶人、教育人。相反,低俗的音樂能使人沉溺于感官刺激、追求享樂、滿足于庸俗的情趣,甚至能污染人的思想,瓦解人的意志。20世紀30年代,正當我國人民努力尋求救國救民之路時,《桃花江》、《毛毛雨》的出現,使大革命失敗后的小市民沉醉在打情罵俏的桃色世界中,《何日君再來》一類靡靡之音又曾使不少人在抗日戰爭中醉生夢死。這也是音樂作品所表達的道德觀念及所起的作用,只不過是極壞的、反面的作用。

(二)音樂的強大感染力,決定了音樂對德育有著明顯的作用

音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我國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指出:“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滯于音節也?!边@種感受在欣賞音樂時尤為明顯。由于樂曲旋律、節奏、強度、音色等變化或不同,人們在欣賞音樂時,通過音樂形象,產生豐富的想像,體驗到音樂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獲得美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人的思想和感情受到陶冶和凈化,進而使沖動的人平和,消沉的人振奮,喜悅的心情得到抒發,傷感的情緒得到撫慰,從而避免心理失調的惡性發展,并漸漸恢復身心的諧調。音樂教育正是通過激起人們的感情而起作用的。

舒曼把李斯特的鋼琴音樂曾比喻為具有“魔力”般的魅力,他說:“音樂會上迎著我們沖來的是音響和感覺的洪流”,“能使聽眾服從他(指李斯特)的意志,使他們的情緒高漲或低落”,而在那情緒的變化里,受到某種啟示或教育。這便是在思想上引起的聯想和共鳴,也就是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在革命歷史上,《畢業歌》、《抗敵歌》、《旗正飄飄》等一系列充分表現中華民族的雄偉氣概和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歌曲,鼓舞了一代青年為真理而戰斗,在現實生活中《烏蘇里船歌》、《我為祖國獻石油》等歌曲也感染著人們,向往美好生活,滿懷激情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音樂的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就是通過音樂本身的這些特點來體現,進而達到教育人的目的。

二、音樂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音樂是一門感情的藝術,它能夠深刻地作用于人的意識,音樂教育這一獨特的德育功能,是其他教育方式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具體地說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合奏與合唱是富有個性(而)且又需要充分合作的音樂藝術形式,例如民樂、管樂、電聲樂等合奏以及小組唱、合唱等,音樂教育中通過合奏合唱的學習活動,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混聲合唱《回聲》是一首演唱技巧難度較大的歌曲,它的音樂結構層次,決定了參加者的不同任務,要求在同一個藝術目標下,人人各守其位,各司其職,齊心合力,兢兢業業,不得有任何差錯。根據這一功能特點,教育者在進行音樂教學的同時,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有益的群體音樂活動,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友愛、嚴格遵守紀律、聽從指揮、統一步調、積極向上的集體主義精神。

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音樂作為美的象征,其底蘊正在于愛。它以各種充滿愛的題材為主題,采用崇高凈美的音樂語言、和諧的音調、優美的旋律、多變的節奏和不同的體裁,喚起人們的愛心。一首真摯而深情的頌歌——《這就是我的祖國》、《祖國,慈祥的母親》能喚起中華兒女對祖國熾熱情感和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情;《媽媽教我一支歌》、《黨啊,親愛的媽媽》通過兒女對母親的傾訴喚起人們對祖國和大好河山的熱愛;一首《血染的風采》、《為了誰》、《說句心理話》能喚起人們對軍人的敬佩和愛戴;一首《愛我中華》能喚起各民族人民團結一心,振興中華音樂以各種不同的題材喚起人們愛己,愛人,愛自然,愛故鄉,愛祖國,正是這種愛成為推動人們從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活動的內在動力之一,成為培養當代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

3.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誠待人是高尚道德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世間的真、善、美的統一。音樂能教人真誠,使人高尚。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對情感的依賴關系,她可以引導欣賞者超越直接的功利觀點而全身心地沉浸到規定情景的情感交流,情緒體驗中,受到春風化雨般的感染和陶冶。如近年來被人們廣為流傳的《愛的奉獻》、《?;丶铱纯础?、《感恩的心》等優秀音樂作品,就是以其樸實、真誠、感人的語言和曲調,喚起人們的愛心,產生了扣人心扉的效果,贏得了大眾的心。所以,施教者通過對學生進行美的音樂教育,使之在優秀音樂作品的長期熏陶下,通過形象感知而達到理性覺悟,凈化人的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和人本身的認識程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革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讓他們有一顆誠實而真摯的心靈,誠懇待人,友好相處,帶動社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做到興趣、教育、知識、陶冶四結合

由于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能動創造,其中必然浸透著藝術家的社會理想、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

因此,人們在欣賞藝術和美的時候,必然會受到藝術家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等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國家篇》中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的最深處,使它因此而美化?!蔽覈且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要使學生了解與熱愛我國民族藝術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首先,在音樂教學中,教育者們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側重對學者進行祖國優秀民族文化藝術的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注意對學生進行我國古今優秀作品的分析欣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例如,在介紹《黃河大合唱》這部大型聲樂作品時應著重介紹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介紹他奮發苦學的精神和愛國的熱情,使學生們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此外,還應欣賞中國歌唱家演唱的名曲,介紹近幾年來我國歌唱家在國際重大比賽中獲得大獎;在跨越大洋世界級的音樂殿堂里舉辦音樂會,搭建東西方音樂交流的橋梁為祖國爭光的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光榮感。

其次,可適當介紹一些世界名曲。介紹外國音樂寶庫中各個時期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家及其作品,尤其要注重介紹其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和民族性,介紹作曲家在極其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仍以堅強的毅力,不屈不撓的精神,創作出聞名于世界的音樂作品,從而啟發人們要學會樂觀地對待人生,堅定面對困難,對未來充滿信心,激發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珍惜今天所擁有的一切。

最后,進行輕音樂和流行音樂的介紹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健康的輕音樂與流行音樂大多曲調自然,語言樸實,內容誠懇,通俗易懂,具有輕松活潑的表現形式,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喜愛。近幾年我國的流行音樂熱說明它已成為一種潮流出現在青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但流行音樂只是音樂世界的一種時尚和表現形式,教育者應注意引導、幫助辨別良莠、提高音樂的鑒賞能力。學生們欣賞了健康、純樸、優美、明朗的輕音樂與流行音樂等作品,既開拓了眼界,又了解了在輕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領域里原來還有那么多優美高尚的作品,開始能自覺地摒棄那些格調低下、淺顯的東西,有效地發揮音樂陶冶情操的作用。

另外,在音樂教育中,還要“寓教于樂,寓教于理”。一般說,音樂欣賞有感官欣賞和理智欣賞二個階段,感官欣賞主要滿足于悅耳,比較膚淺,要對作品進行準確而全面的領悟,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還必須進入理智欣賞階段,教育者要把握這一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掌握欣賞的技巧。在此基礎上,還要特別注意將藝術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想因素,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欣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時,要著重介紹它是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影響中產生的,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反抗專制暴政的斗爭;在介紹柴可夫斯墓的作品《如歌的行板》時,可將作品反映的內涵與作者所處時代,廣大俄國知識分子在沙皇鐵蹄下那種壓抑、苦悶、彷徨的心態有機結合起來講授,使學生在欣賞作品時,能深刻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

實踐證明,音樂教育不僅能促進智力開發,提高形象思維能力,而且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良好手段。通過音樂教育,使人能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在美的藝術教育中潛移默化,提高精神境界,塑造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尊嚴,進而對社會改革、社會進步發揮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