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探析

時間:2022-03-03 11:16:51

導語:兒童心理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心理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探析

摘要:小學音樂教育必須要與兒童心理相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本文在對兒童心理特征作出分析和論述的基礎上,就基于兒童心理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進行了探究,以期提高小學音樂教育的實效,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兒童心理;教育策略

音樂是一門表演性藝術,它能給人們帶來聽覺的盛宴,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和心靈,讓人們在體驗美感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和意義。但是音樂教育又不可盲目而為,它應該是一個系統化開展的過程,需要與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緊密相連,繼而采取與之相符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因此,作者重點就基于兒童心理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進行了研究,以為小學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和指導。

一、兒童心理的特征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心理也會發生一定變化,這是人的成長使然。作者根據對各年齡階段兒童的觀察和分析,總結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的特征及其變化,具體可歸述為以下幾點:

(一)思維特征

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期,其對事物的認知還不夠成熟,他們的思維方式逐漸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是很多時候他們的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又與感性經驗相聯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具體形象性。一般情況下,年紀較小的學生還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還存于直觀、外部特征感知層面上,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詞匯,并能通過一定數量關系的詞句表達出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對概念的掌握也會有所深化。除此之外,大多數兒童的思維活性非常強,他們往往不能將注意力穩定、持久地集中在某項事物上。對某種新鮮、生動、具體的事物,小學生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能關注它的靜態發展和動態發展。而對于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小學生則不會感興趣,此時他們的注意力相對比較分散,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易長時間地定格在理論教學上。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注意范圍有限,所以不宜設置過高的教學要求和過重的教學任務,要注意音樂教育與小學生思維特征的融合。

(二)情感特征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感知能力都有所增強,他們的情感日漸變得豐富、深刻、穩定。大多數低年級的學生已能初步掌控自己一部分的情感,但是情感波動時有出現。例如,小學生在受到老師或同學的贊揚時,常常會進入一種亢奮的狀態,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也會隨之增高,而當他們受到批評時則會表現出低落的情緒。此時小學生在經歷了愛憎分明的情感體驗之后,他們在面對具體事物或人物會流露出相應的愛憎情感,比如對父母、親人的愛等等。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閱歷的豐富,小學生的情感日漸趨于穩定,自我意識和道德情感逐漸養成,他們渴望獲得父母、老師以及同學的尊重和認可。直至此時,小學生的好惡不僅僅只停留在口頭或面部表情上,更多地付諸于行動當中。譬如,他們對英雄人物的熱愛不再單純地存貯于心里,他們可以將這種精神意志融入到實際行動之中,通過這些先進人物或事例來激勵自己努力學習、幫助他人,此時他們的愛已可延展到教師、同學乃至祖國、人民身上。

(三)性格特征

小學生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發育得都很快,他們擁有旺盛的精力、活潑的性格,但是同時由于他們的性格不成熟、自制能力差,所以遇到與自己意愿相違背的事件時容易產生沖動甚至過激行為。另外,他們在進行某項活動時,自身的自控性以及持久性較差,基本都是在外界壓力的催動下才行動。這在教育中的體現就是,小學生的初始學習勁頭很足,但卻常?;㈩^蛇尾,不能持久地將這種勁頭保持下去。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會漸漸增強,他們能夠依靠自己完成教師預留的學習任務,即使遇到某些課業難題時,他們有時也能調控好自己的情緒,鼓勵自己不放棄、不分心,直至問題解決為止。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性格的養成不僅受自身因素的影響,還與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有著莫大的關聯,因此,三者要加強彼此間的溝通協作,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功能,以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二、基于兒童心理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

作者結合上文對兒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總結,從小學音樂教育的合唱教育、器樂教育以及實踐教育三個方面就基于兒童心理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一)合唱教學中加強對小學生創造性心理的培養

任何一種形式的表演藝術,都會經歷創作以及二次創作,只有這樣,藝術才能長存于世并流傳下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音樂教育就是一個音樂再創造的過程。音樂曲譜寄托了作曲家的思想情懷、精神意志,是作曲家通過自己的主觀思維創造出來的,我們要想將其化為一種流動的情感藝術并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必須要依靠演繹者再度創造才能實現。正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述說的那樣,音樂不在譜上,而在譜子之外。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時,應結合本階段小學生的心理,善于因勢利導,通過有效的方式將受教學生引入到音樂藝術再創作的情境當中,深度挖掘音樂詞曲中所潛藏的臺詞并加以應用,以此來激發學生利用不同的情感、情緒進行合唱演繹。在此之前,音樂教師要全面分析教學歌曲旋律的高音、節奏、速度、力度、和聲、曲譜風格等要素,掌握作曲家的創造背景、環境和立意,深刻理解該詞曲所蘊含的思想和內涵,以此為基礎,音樂教師借助生動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他們領會這些內容,繼此之后,音樂教師做出一些演唱藝術上的處理,例如音色、音調、談吐氣息、咬文嚼字甚至演出服飾等,讓學生的創造心理在核查那個教學中得到培養和發揮,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器樂練習中加強對小學生堅毅、協作等精神品格的培養

器樂練習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基礎和必備環節,其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器樂知識和器樂應用能力,還應教會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讓他們明白人與人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和方式,這也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這一小學音樂教育目標的完成,需要音樂教師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教學情境,借助一些載體,開展一些活動,從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中形成小學生堅毅、協作等優異的精神品格,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為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器樂這一教學載體,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器樂演奏練習,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協作,培育他們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塑造他們高質的精神品格。具體而言,小學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開展多種多樣的器樂比賽或訓練活動,對學生進行多聲部、多器樂的演奏教學、指導,從而形成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例如,器樂訓練中在學生之間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感悟個人演奏和合作演奏兩種不同狀態下器樂美感傳達的差異,使學生意識到只有合作演繹出的旋律才是最美妙的,只有凝聚了眾人之力的演奏才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從而刺激他們自覺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與此同時,小學音樂教師還應時常為學生設一些教學情景,譬如,組織學生欣賞名人名家的演出影像,向學生傳播他們的成長經歷,告知學生每一位成功演唱家背后付出的艱辛,讓學生們懂得只有刻苦訓練、百折不撓地付出,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演奏出優美的樂章。反之,假如只依靠自己與生俱來的才華,而不愿付出,害怕成功歷程中的艱辛,缺乏堅毅的精神思想,那么自己與成功也會越行越遠。

(三)音樂實踐中加強對小學生個性的培養

正是因為人類個性差異的存在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因而,小學音樂實踐教育中加強對小學生個性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與能力直接關聯在一起,最終影響了活動的效率和成果。根據上文對兒童心理特征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小學生非常樂意參加趣味性強、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在爭取名譽面前,他們大多都具有極強的好勝心,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個性心理,時常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例如音樂歌唱比賽、音樂文藝演出等,調動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他們的教育參與意識,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在此過程中,音樂教師要注重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功能,引入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刺激小學生的有效行為。例如,學校可開展音樂藝術節活動,組織小學生進行各類技藝能力比賽,相關教師鼓勵并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愛好擇取相應的競賽項目,聯合學生共同對表演者進行評獎,給予獲獎學生物質或精神方面的獎勵,在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才華、個性平臺的同時滿足學生對榮譽感的渴求,并以此來激勵其他同學的行為。通過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怯場等不良心理狀態,活躍學生學習氛圍的同時樹立學生的自我欣賞、品評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育并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

總之,小學音樂教育必須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由于作者的個人能力有限,有關兒童心理以及小學音樂教育方面的研究還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注重加強對兒童心理以及音樂教育方面的研究,結合當前階段自身音樂教育的實際,善于發現其中的問題并予以解決,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并以此為基礎積極探索、創新更多的音樂教育策略,盡可能地將學生的目光吸引到音樂教育上來,從而讓學生在增長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培養自身良好心理素質和道德素養。

作者:胡靜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濱江分校

參考文獻:

[1]鄭育.論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審美實踐途徑[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2).

[2]郭寧.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做到以人為本[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