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材批評語言學研究

時間:2022-12-09 10:13:32

導語:英語教材批評語言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材批評語言學研究

摘要:教材絕不是中立、客觀的教學材料,而是政治、經濟、文化等關系的負載體。在批評語言學的基礎上,發現民族高校英語教材呈現出一定的文化霸權、偏見、性別歧視、無民族特色等特征。樹立科學正確的教材觀,培養師生批判思維能力,繼承我國優良文化傳統,才能更好地適應全球化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英語教材;批評語言學;權利;文化霸權;文化自信

高校英語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是完成課堂教學和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在結構主義語言學、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影響下,高校英語教材經歷了多次編寫,從注重傳統教學模式到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教材分工越來越細,教材研究也在不斷更新。然而,國內外語界對大學英語教材研究總體偏少,2000年后才略有增加,教材評價研究不夠客觀,外部評價過少。以往教材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心理學、工藝學層面上,社會學分析不多見,課程與意識形態研究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研究更是少見?!冬F代大學英語》(第二版)1-4冊,吸納了國外語言材料,體裁和題材豐富,內容新穎,涉及面廣,體現了英語專業教材的特色,是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基礎英語課程教材,也是民族高校英語專業基礎英語的主要教學材料。本文以該教材為例,在批評語言學的理論基礎上,探討民族高校英語教材絕不是中立、客觀的教學材料,而是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權力等關系的負載體。

一、批評語言學

批評語言學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2000年后以批評話語分析為主,主要在英國和荷蘭為首的歐洲國家。Fowler首次提出批評語言學,揭示那些隱含的語言、權利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1]而批評話語分析由Fairclough首次提出,側重分析語篇中的語言形式,揭示語篇如何源于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又如何為之服務。[2]Blommaert總結的CDA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政治話語、經濟話語、廣告話語與推銷研究、媒介語言、機構話語、社會工作話語、教育話語。[3]一直以來,新聞話語和政治話語備受關注,目前性別話語、手機短信、文學作品、經濟法律話語等邊緣話語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初,陳中竺在國內首次介紹了批評語言學,辛斌發表了《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批評語言學》一文,之后批評語言學及批評話語分析研究也陸續出現?;谡{查發現,90年代批評語言學發展迅速,2000年以后,批評話語分析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辛斌、田海龍、戴煒華和丁建新影響頗大。[4]批評話語分析方法研究也很多,如民族志相結合方法、定位于質的研究方法等。辛斌指出批評語言學歷史不過二十幾年,雖然沒有完整的方法論,但是只要分析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的關系并且言之有理,都是可取的。[5]可見,“批評”旨在揭示語言如何實施社會控制,以及如何保持和構建社會的不平等。

二、批評語言學與英語教材語篇研究

20世紀90年代,當批評語言學研究逐步深入時,英語教學的意識形態本質特性也引起了學者的注意,主要以Penneycook、Phillipson為代表。Penneycook借鑒后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權主義、批評話語分析等理論知識發展批評應用語言學,認為英語教學與社會、權利、文化、經濟和政治利益相聯系,教學和學生所使用的材料都有著豐富的政治文化內涵。[6]Phillipson的“語言帝國主義”批評了英語過渡普及的趨勢,認為英語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活動,還蘊含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目的。[7]美國和英國在全球化的英語教學中,傳播了一定的意識形態和權利關系。英語教材,作為教育話語的重要部分,也不再認為是中立的教輔材料,而是滲透了主流國家如美、英等國家意識形態的權利工具。國內一些學者揭示了英語教材中美國文化霸權現象,并認為這一現象加強了英美國家的權利關系。章紹泉以四套不同時期英語教材為樣本,分析了近二十年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英語教材內容的增加、刪除、更改等現象,指出英語教材在加強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功能。[8]在批評性語篇分析框架下,王穎和王文琴通過分類系統、情態系統、轉換系統等中的方式對英語教材進行分析,揭示了教材的非中立特征以及意義建構功能。[9]英語教材隱含了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大半文章的主題直接與英美主流社會尤其是美國相關,而非西方的觀念與思想則被邊緣化。英語教材不僅僅包含了語言文化信息,而且構建了教育部門的教育職業語類。[10]

三、民族高校英語教材語篇批評性分析

(一)文化霸權。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英語教材的文化定位應當遵循《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隸屬國際目的語文化教材的范疇。但是研究發現,民族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教材呈現明顯的西方主流國家文化霸權現象。通過收集《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二版)主題可以發現,明確單元標題與美國有關的單元有,Obama'svictoryspeech,Mandela'sgarden,AlettertoAmericanJews(andotherfriendsofIsrael)。剩余的單元中,主題直接與美國相關的有,如涉及英雄人物的Themaninthewater,著名景點的Lions,tigersandbears,文學作品的Aftertwentyyears,司法制度的Twelveangrymen,種族問題的Adrinkinthepassage,大半文章的主題直接與英美主流社會尤其是美國相關,其他國家涉及很少。當前大學英語教材中主要強調英美文化,本族文化和非英語國家文化普遍邊緣化,比較文化缺失等問題。[11]20世紀末以來,受全球化進程的作用和影響,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持續快速增長,英語教學飛快發展,但本土文化和價值觀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西方思想和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英語學習者,如圣誕節和情人節比春節和七夕更受青睞,肯德基、麥當勞倍受歡迎,染發、卷發成為流行時尚,大量英語詞匯頻現日常交流,英語考試成風等等。(二)偏見。隨著新教育社會學的出現,知識與權力才聯系起來,教科書也不再認為是絕對客觀、中立、毫無價值負載的教學材料,而是反映社會權力關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偏見性。在《現代大學英語2》(第二版)Unit11button,but-ton中有這么一個對話:“Ifit'ssomeoldChinesepeasanttenthousandmilesaway?SomediseasednativeintheCongo?”“HowaboutsomebabyboyinPennsylvania?”Arthurcountered.“Thepointis,Norma”hecontinued,“thatwhoyoukillmakesnodifference.It'sstillmurder.”這篇文章談論的是一個道德問題,如果按下一個鍵,一個不相關的人就會死去,但你會獲得五萬美元。主人公是一對夫婦,妻子Norma認為那些從沒有見過的人,比如說,遙遠的中國農民或是非洲生病的人,死了沒關系,可以按鍵。丈夫Arthur提到Pennsylvania來反駁妻子觀點。不同人物的對比,暗示中國及非洲是落后的,貧窮和疾病,間接表明了對發展中國家落后的偏見。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很多例子表明對不同國家的不同態度。在科技發展方面,Thetelephone展現了電話對黎巴嫩小村莊的變化,Theboyandthebankofficer敘述了銀行保護人們的利益,兩篇文章間接表明了當地科技的落后。同樣,針對土地這一話題,Messageoftheland和Springsowing展現的是貧困地區農民的勤勞,而Mandela'sgarden則展現的是美國領導人的堅強。同一話題,不同地區,不同人物,有了不同的中心思想。教科書并不是絕對客觀、中立、毫無價值負載的材料,而是具有偏見的知識體系。(三)性別歧視。教材里的性別信息是一種重要的隱形課程資源,編者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的選編中,難免會無意識的帶有“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賢妻良母”的一些傳統偏見,固化性別刻板印象以及使用性別歧視語言的問題,這些蘊含的性別歧視信息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教材存在一定的性別歧視問題。首先,教材中出現的人物在數量上男性大大多于女性。1-4冊其中人物單元共有23篇,17篇主人公為男性;5篇主人公為男女性;1篇主人公為女性。23篇中主人公為小孩的有3篇,均為小男孩,沒有小女孩??梢?,男性在數量上占著很大的比例,關注度極高。其次,女性在民族高校英語教材中出現的比例極低,且大多數局限于情感主題的語篇,與男主人公一起作為夫妻或愛人的形象出現的。其中5篇主人公為男女時,其中4篇主人公為夫妻關系,1篇為愛人關系;1篇主人公為女性,以母親形象出現,即Inmyday單元。相反,在教材中出現的男主人公善良、勇敢、智慧,如,Wisdomofbearwood,Mahegunmybrother單元中的小男孩;其他男主人公大都是事業型、知識型、管理型的革命家、科學家、英雄等,如Obama,Mandela;或是有主見、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主體,如Christmasdayinthemorning單元表達的是主人公父親對兒子的愛。再次,教材中出現的母親或妻子形象往往具有更多的負面性。如Button,button單元中,女性貪慕虛榮、拜金主義、物質化。在Adillpickle這一單元中,女主人經濟貧乏,雖然沒有被物質條件所吸引,但對感情、旅游的渴望也是尤為明顯,而男主人公雖然自我,事業卻有成??梢姡⒄Z教材構建了社會中的男女形象,傳遞了女性附屬于男性的價值觀,鞏固了男權和父權制思想。(四)無民族特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英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關于印發《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通知”中指出:各個學校應當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確定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設計自己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目前,各出版社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開發和建設大學英語教材,但是對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似乎不夠重視。民族院校的綜合英語教材基本類似,沒有明顯的區別,也沒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通過統計發現,《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教材里沒有一個單元涉及中國文化,更不用說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因此,全面貫徹“教學要求”的基本精神的重點就在于進一步建設校本課程,傳播本土文化,弘揚民族特色,形成一整套自成系統的、特色鮮明的教材,一步一步走向完善的民族高校英語教材。

四、結束語

可見,教材絕不是中立、客觀、純技術的教學材料,而是社會權利關系的載體,構建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現實;學校如何選擇、組織各種文化和符號資源與意識形態具有辯證的關系。民族高校英語教材,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而外語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主要精力放在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英語教材的社會性。因此,必須樹立科學正確的教材觀,提高師生對英語教材的文化意識,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發揚我國優良文化傳統,才能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學實踐活動,適應全球化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許虹 單位:湖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