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08:30:00
導語: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滄州職院產學研管理機制——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科研生產“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職業技能鑒定、技能培訓和雙證書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作用,指明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產學研;職業教育;技能;校企合作
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批具備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技能,面向基層、服務于生產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1]。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3]。明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4],如何走產學研結合道路,培養“理論知識夠用、動手能力強、就業面廣”的高職教育人才,是高職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幾年來,滄州職業技術學院立足于完成這一培養目標,堅持走基地建設、實踐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辦學路子,通過實施技能培訓、技能鑒定和雙證書教育,將育人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探索出了一條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成功之路。
一、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原則
1.互利性原則。在產學研結合中,堅持互利、雙贏的原則非常重要,僅僅對一方有利的合作難以長久。因此,在合作中,不能只考慮自身的利益,而要相互關心對方利益,盡量使對方利益最大化,使對方困難或損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5~6]。學校為企業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按崗位群分類,確定專業能力結構和非專業能力素質的群體要求,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進行人才培養;企業為學校專業建設與發展提供生產實踐基地,并由技師、高級技師擔任實踐指導教師。
2.協調性原則。在合作過程中,要共同找到最佳的結合點。這就是目標統一、內容明確、責權分明,各方受益。如果確屬不能同等受益,一方應主動對另一方提供適當的補償。例如企業根據自己的發展主動向學校投資,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共同體,真正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三位一體。學校根據企業的發展設定科研攻關項目和經濟研究方向,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工藝技術[7~8]。學校以技術革新、開發新產品為突破口,協助企業解決生產上的難題,以補償產業部門在學生實訓期間所受的損失。學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各種技術支持同時,在管理過程中可以獲得相關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和需求的第一手資料,為課堂教學提供案例,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3.教育性原則。學校專業的設置方向按企業所需確定,適宜企業的生產環境是專業發展、培育人才的強有力支撐。目前,我們聘請行業專家、高級技師等為指導委員會委員,先后有13個專業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并與企業簽訂專業實習協議,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逐步形成產學合作共同體,為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為企業服務發揮著巨大作用。不論采取何種方式,在校外或校內實訓基地參加生產實踐,都要堅持既能通過生產實踐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會生產知識、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特別是職業道德。在實訓基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選擇實訓基地時,除了看其硬件條件是否先進之外,更要考慮它的環境、氛圍、企業文化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這一原則雖然是從學校培養人才的角度提出的,但歸根結底,有利于企業的生產與科研。
二、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實現途徑
1.建立計電中心。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投資建立了具有現代化水平的產學研一體化的計電中心。其主要的設備水平達到行業的現代化程度,并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輔助創造(CAM)等先進手段。計電中心既可以進行技能訓練,又可開展課題研究;既可進行實驗,又可進行崗位實踐;既能承擔工程項目和生產任務,又可模擬仿真生產過程;既可為學生按行業要求設計實訓項目,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深入了解現代化的工藝流程、生產環節、工程項目組織、實施和管理的全過程,又可為社會各界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職業培訓、推廣新技術創造更好的條件。
2.開展科學研究。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堅持開展應用性技術研究,2005年在各級科研管理部門立項15項。2006年立項達20項,經費達50余萬元。其中“高職院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研究”在市科技局立項。教師通過承擔科研課題,進行科學研究,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豐富充實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科技開發,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培養創新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學院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引導企業為了更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對學校的依賴性更加增強,為在互惠互利原則下建立校外合作辦學體系創造了條件。多年來滄州職業技術學院一直鼓勵教師和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出臺了教師承擔科研項目給予一定的工作量、職稱評聘優先考慮等優惠政策。通過科研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推動了產學研結合,也轉變了部分教師認為只有本科院校才進行科學研究的認識。
3.建立校外合作教育體系。2005年我們選擇了一批設備工藝先進,管理水平高,適合學生動手操作,有利于發揮學生創造力的骨干企業作為實踐教學基地。2005年以來共建校外教學基地25個,如畜牧獸醫系2005年在滄州市運河區小王莊鎮西花園村、河間中亞種豬場、泊頭市昌達獸藥種禽有限公司、東光寶豐養豬場、河北鯤鵬飼料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轉貼于中國論文聯盟
校外基地的建立,使學校依靠技術力量和科研實力與企業保持密切聯系,通過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教育委員會,定期商討有關問題,協調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學校聘請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現場兼職教師,企業為學生提供部分工作崗位,使學生在校期間有機會進入生產領域,獲得真正的職業訓練和工作體驗,并在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生產任務,獲得一定的報酬。
4.定單培養,互惠互贏。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化工系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連續幾年與企業合作,實行“2+1”教育模式,先后與“唐山三友集團”、“天成藥業”、“寶利藥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學生頂崗實習合作關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化工系積極運作,與河北華晨藥業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實行訂單式培養,正式組建“華晨班”,于2008年1月16日正式簽約。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建立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3],是實現校企雙贏、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
5.全面實施“雙證書”教育。幾年來學院一直堅持“雙證書”制度,規定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基本技能等級證考試,取得相關等級證書,同時須參加專業相關的技能訓練和職業資格考試,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才能畢業。這一措施的推行,使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訓練條件盡量與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考評內容對接。截至2007年11月,學院有27個專業建立了職業技能(工種)鑒定點32個,95%以上的學生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為就業奠定了基礎。2006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85%,畜牧獸醫等專業出現了幾個用人單位爭一個學生的局面。通過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能培訓,推行“雙證書”教育,搭建起了校企聯姻橋梁,鋪平了就業的道路。
實行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加強了我院與企業的聯系,提高了為本地區經濟服務的水平和能力,也為我們提供了技術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的成功經驗,保證了滄州職業技術學院辦學事業健康持續的發展,它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文件.
[2]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Z].[2000]2號.
[3]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4]1號.
[4]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05]35號.
[5]劉曉明.楊如順.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及模式選擇[EB/OL].高職高專教育網.
[6]顏紹梅.談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6,(14):110.
[7]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J].遼寧高職學報,2004,(2).
[8]張澤.高職院校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的“喜”與“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7).
- 上一篇: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中職業教育作用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