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教育改革

時間:2022-03-25 05:20:00

導語:會計教育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教育改革

一、社會對會計教育的需求

1.社會對會計教育的需求是培養高質量的會計人才

社會對會計教育的需求是培養高質量的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社會對會計教育的需求同時直接影響會計教育的改革實踐與會計教育的發展。廣義的會計人才包括會計、理財、審計相關的專業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會計人才質量的需求不斷提高,我國會計教育如何借鑒國際會計教育經驗,如何把人才培養目標與經濟發展的需要相結合,提升中國的會計教育水平,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學過程來一番徹底的改造,真正做到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過程的融合是推進會計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會計教育滿足社會需求的關鍵。

2.社會對會計教育的需求促使會計教育教學的改革

在我國,盡管會計的教學改革已進行了多年,但從總體上看,目前大學的會計教學過程并沒有真正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傳授必要的知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很強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面向人才市場,從素質教育入手,以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為導向的綜合性教學改革和實踐必將強有力地推動會計,理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滿足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

二、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單一,培養模式和方法落后

我國大學本科會計專業究竟應培養什么樣的會計人才?關于這個問題,目前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定位方法:一種提法是,培養會計高級專門人才另。一種提法是,培養中級財務會計專門人才。這兩種提法盡管存在著“高級”和“中級”的分歧,但都強調“專門人才”。簡而言之,就是立足于培養“社會精英”。不可否認,這種人才培養目標模式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為社會提供了許多合格的“會計主管”、“財務總監”、“國家干部”“高校教師”等高級人才。然而時至今日,“精英教育”的培養目標已經不再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缺乏可操作性,不應成為單一的、主要的培養目標。

2.專業設置過細,學科口徑過窄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在會計專業的設置上,仍保留著很濃厚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專業設置不規范,專業界限劃分過細,培養出的人才知識結構比較單一,與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要求不符。同時受部門分割辦學思想的影響,我國高校中除設有會計學、審計學、理財學三個專業以外,還按部門、按行業分設各種會計專業如:國際會計、涉外會計、會計電算化、交通會計、金融會計、鐵道會計、旅游會計等,這種所謂的實用性和相關性實際上是以犧牲通才教育和智力開發為代價的。這是一種缺乏遠見、與今后發展要求相脫節的短期行為。

3.課程結構老化,教學內容滯后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會計改革,高等會計教育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但這次改革僅僅解決了會計專業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慣例初步相適應的問題。尚未著眼于21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據初步調查,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一般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國家教委指定的課程;二是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三是各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及師資特點增設的課程。這樣的課程體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基礎理論課程過于單簿,進行綜合素質教育及創造能力培養方面的通識課程嚴重不足。

4.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在我國大多數高校,會計教學多是“填鴨式”課堂講授教學,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上課時以講授代替了問題討論,在考試時以一些機械記憶性的問題和選擇題代替了分析性的問題。如果翻開會計教材,就會發現,每一個問題和每一道作業題都有一個無需證明的正確答案;教學內容與現實經濟生活嚴重脫節,文理知識互不兼容;導致學生誤認為:“會計是同數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個問題都有唯一正確答案”。而實際上會計處理的是復雜的人際關系,會計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這種誤導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三、對會計教育改革的建議

1.重塑教育目標

要從“賬房先生”型的傳統會計轉變為“創業型”的現代會計。會計是一門技能,有獨特的運作程序和規則,這些規則具有一定的“剛性”,必須嚴格遵守,基本訓練是基礎,勇于創新是發展?;居柧氹m然是基礎,但只有基本訓練充其量是個“賬房先生”,遠遠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素質的要求。在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上,企業管理是以財務管理為中心,會計的功能不僅僅是反映經營成果,更多的是參與企業管理。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資本運作對企業越來越重要,更多企業領導人將出身子會計。而領導人最重要的培養是創業素質的培養,因此創業應該成為學生教育的目標。

2.改革教育手段

要從“填鴨式”的傳授轉變為案例講解和會計方法的傳授。在強調會計理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會計實踐環節?,F有本科生“理論呱呱叫,會說不會干”。這也是用人單位反映突出的問題,關鍵在于如何培養操作能力。特別是中國正在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但會計的基本操作和會計學習方法不會變。因此教師應該更多地傳授會計的基本操作和學習方法,幫助學生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會計實習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目前學生實習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企業單位不愿意接收。二是勉強接收了也不愿讓學生動手干,干也不放心。三是學生在企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常常是效果不佳。因此,要改進學生實習的方法,前六個學期進行基礎理論學習,同時在第六學期拿出兩周以上時間在學校的會計模擬實驗室中,先進行全環節的模擬實習。實習過程要完整,從憑證的填制,審核,匯總,裝訂,登賬到填制報表,依次完成整個會計核算程序。通過這種實習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在最后學期可以采取自己聯系的辦法到企業,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正式實習。這樣做的好處是,自己聯系實習單位,一般責任心更強,更具有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有利于將來就業時供需直接見面。解決學校實習經費不足,聯系實習單位困難的問題。

3.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

會計教育創新的基礎是教師素質的提高。師資水平的高低,不僅反映了一所院校的總體教學質量,而且也會影響我們實現預期目標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教育的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師資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十分欠缺。提高教師的素質必須同時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習,更新現代教育觀念;(2)加強業務知識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3)加強職業經驗訓練,實行“雙技術職稱”即會計專業課教師,既要有教師系列的職稱,又要有會計專業技術職稱;(4)加強教學規范管理,加強集體備課,統一編寫教案;(5)加強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教師的考核評價,職稱晉升掛鉤。

4.完善評價體系

要從學校主導轉變為根據市場需求,以學生自我操辦為主的新評價體系。會計專業的大學生是高等學校加工的特殊產品,猶如工廠生產的商品,最終要“銷售”給用人單位,學生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向用人單位提供一個信號,這個學生具備什么樣的潛力或擁有什么樣的能力,便于單位選擇。因此學生評價應該以用人單位為導向。目前的評價方式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過分強調全面發展,結果導致某方面特別突出,但另一方面又被低估。二是評價目標與用人單位目標不關聯,學校一般從德育,學習成績和體育三方面著手,德育和體育流于形式,成績的考察又只限于必修的分數。然而,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才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因此,需要改變學生評價方法,讓學生本人和其他學生成為評價主體,學校充當幕后“支配者”,當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對其評價出現矛盾時出面調解,對于學生評價不合理現象進行糾錯,使其對每個學生的評價都是公正,合理,客觀的。

參考文獻:

[1]許萍,翹首新突破——“第四屆會計與財務問題國際研討會——會計教育改革與發展”觀點綜述.財務與會計,2004年第12期.

[2]孫芳城,會計教育改革思索──重慶市會計學會會計教育討論會綜述.四川會計,1996年第02期.

[3]陳瑋、劉峰,改革課程體系開展通才教育——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改革組第三次研討會綜述.會計研究,199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