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職校生軟能力的培養
時間:2022-09-05 11:39:00
導語:剖析職校生軟能力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軟能力”作為體現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學生的學習和以后人生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文章結合有關“軟能力”研究的現狀,對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理論內涵進行界定,對如何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軟能力”提出了相關建議和對策,認為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實現和養成的。
一、職業院校學生“硬能力”與“軟能力”
明確“軟能力”的基本內涵,必須明確能力這個概念。能力是一個涉及范圍非常廣泛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領域,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與定位,心理學認為能力是人們在完成某種活動中所展現出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影響活動的結果與質量,因此能力是人們綜合素質的一種根本體現,能力也是人滿足自我需求、實現自我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方式。管理學認為能力是能夠影響個人或組織實現特定活動與目標展現出個性和心理特征。由此可見,能力可以是一個個體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群體的概念。本文對能力的界定,是從個體出發的。
通過對能力的界定,不難發現,能力包括了軟硬兩種能力。所謂“硬能力“(具體到個體可以稱為硬素質)是先天具備的外在條件或者可以進行具體量化的一些指標,比如就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硬能力”(或硬素質)就表現為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天賦、通過學習和考試獲得的資格證書、學歷證書等,乃至他們的身高和長相都可以成為學生“硬能力”的代表。由此不難發現,“硬能力”通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有顯性化、程序化與量化等特點。當然這不意味著“硬能力”可以隨便獲得和擁有,它也需要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和支持。那么什么是“軟能力”呢?“軟能力”與“硬能力”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它們是能力的兩個方面,“軟能力”大都是人后天形成的能力,它具有內隱性、不易量化和程序化的特點,“軟能力”與人的性格特征與心理調試能力具有密切的關系。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軟能力”也可以通過人的天賦來進行展現,比如一個人天生就具有非常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等。
通過我們對“軟能力”與“硬能力”的分析,不難發現其實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區別是“軟能力”與“硬能力”分別是從個體的不同角度來劃分的,聯系是兩者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同時兩者是互相促進和辨證統一的?!败浤芰Α迸c“硬能力”可以實現協調發展,共同構成個體能力的兩個方面,推動個體的進步。
二、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包含的基本內容
職業院校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具有人的特征和學生的特征。本文認為職業院校學生通過在校學習和培養,具有了一定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其中“軟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職業院校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和技能,必須具備一定的就業能力與職業能力,從而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和服務社會。因此“軟能力”的討論,離不開學生個體學習的環境,也離不開職業院校培養學生這個大背景。結合以上分析,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斷學習與良好的心理調試能力
職業院校學生應該具有終身學習、全過程學習、團隊學習和E化學習(即電子化學習)的能力,不斷學習是提升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關鍵,也是學生自身“軟能力”的一種表現。因為學習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活動,更是學生進行自我修煉、自我反思、自我展示的一個內化過程。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學生可以具有更多的“軟能力”,而需要指出的是,能夠持續不斷地學習,自主管理式地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軟能力”。心理調試能力也是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重要內容,心理調試能力具體表現是受挫性承受力、化解內心矛盾與沖突的能力、進行內心不斷調整和優化的能力。
(二)就業的“軟能力”
當前就業是職業院校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實現就業是學生成就人生夢想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就業“軟能力”。具體來說就業“軟能力”就是一種配置能力,配置能力是一種“軟能力”的具體體現。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配置能力是在非均衡狀態下的一種能力,在經濟社會當中人們遵循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進行生產的安排,從而使社會處于一種穩定的發展狀態。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配置能力就是學生在這個千變萬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社會里,其本身必須具備的足夠的彈性、應變能力和具有自身進行資源整合的能力,從而找到實現自身均衡的最佳狀態,獲得回報和補償。按照經濟學與教育理論的觀點,學生的配置能力比學生的技能與知識更早發揮作用,舉個例子來說,學生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把自身的能力和才華得以施展,才能獲得最大的發展機會。學生作為一種具有一定生產力的勞動力資源,既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只有正確科學的“使用自己”,才能在就業中獲得和自己匹配的價值回報,才能讓這個匹配的過程充滿快樂與激勵。
(三)職業“軟能力”
職業“軟能力”是指職業的選擇與職業目標實現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能力。具體來說職業“軟能力”包括: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可以在團隊學習與合作中實現自身的職業目標。并具有團隊精神;良好的人際溝通與社交能力,職業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努力地工作,完成組織分配的任務和指標,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社交能力。因為這些能力對實現職業目標,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自主管理和激勵的能力,職業目標的實現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學生必須自主管理和激勵,必須能夠通過不斷的工作和學習,來發現自己在職業目標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不斷激勵自我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知識、工作的創新和促進職業目標的實現:接受管理與管理別人的能力,職業的選擇或者職業目標的實現,將是每一個學生大都要經歷的過程,一般來說初入職場,學生都是被管理的角色,這時候如何與上司進行充分良好的交流與溝通,當好被管理者這個角色十分重要,而到了職場中期和后期,學生可能成為管理者,此時如何管理好別人又將是需要思考的課題。
(四)社會適應的“軟能力”
職業院校學生在職業規劃選擇與目標的實現過程中,需要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具體來說社會適應的“軟能力”主要包括獲取信息能力、認知記憶能力、適應變化能力。職業院校學生必須學會獨立自主學習的基本方法、必要技能和良好習慣,養成理智地懷疑一切的精神觀念與思維習慣,養成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技能,以便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有效地改造自己面對的客觀世界,職業院校學生還應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創新能力。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對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包含的內容可以做個總結,即持續不斷的學習能力、正確“使用自己”的就業配置能力、完成職業選擇和職業目標的能力、比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樹立“軟能力”培養觀念
“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職業院校領導的重視,沒有“軟能力”培養的觀念,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培養,就將成為空談。目前很多職業院校的領導,對何為“軟能力”認識不夠清楚,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軟能力”更是不了解。甚至有些職業院校的教師由于上課工作比較忙,理論學習不夠,對“軟能力”這個概念在認識上也有所欠缺。例如很多職業院校長期以來一直以為學生只要掌握了技能,有了一技之長就可以了,從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還有的職業院校干脆就把技能培養當作“軟能力”的培養,可見對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培養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觀念問題、思想問題。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把學生“軟能力”的培養問題分割開來看待和處理,比如很多職業院校把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當做“軟能力”的培養,誠然,就業能力是職業院校“軟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我們必須樹立整體培養的觀念。即我們必須從系統的角度來來處理和看待學生“軟能力”培養的問題,把對學生“軟能力”的培養看作一個系統工程,制定科學的培養計劃。在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貫穿這些內容,并對“軟能力”培養的效果進行評價和監督。
(二)完善職業教育教學,加強學生“軟能力”培養
“軟能力”培養離不開職業教育內容的開展,因此我們必須從專業設置、內容安排以及教學方法進行一些科學的安排和制度設計,從而為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結合職業教育規律與特點,本文認為應該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設置職業院校的各專業。市場導向是職業教育教學必須堅持一個原則,準確把握社會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通過科學設置專業,就可以增強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培養的針對性與發展性。在專業的設置上應該具有市場意識,職業院校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市場,不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職業院校就失去了發展的空間,也失去了發展動力。因此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情況做出調查和預測以及分析,并對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學的定位,通過這些來開展對學生“軟能力”的培育。其次專業的設置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開設專業應該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要利用科學發展觀,掌握未來職業的變化和趨勢,進行學生“軟能力”的培養。學生“軟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來進行專業設置,才能達到學生“軟能力”的培育的目的。再次可以采用加強學校社團交流,來培養學生的“軟能力”,學校有學生會及各種各樣的社團,可以不定期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鍛煉的機會,雖然職業院校由于學生在校時間短,一些團體發展不像大學那樣紅紅火火,但實際上職業院校的學生團體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通過社團活動可以實現多元價值觀的整合,另外通過社團活動可以實現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后是通過社團活動可以實現其成員之間的相互提高,尤其校際之間社團合作交流可以有效擴充職業院校學生活動范圍,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傊?,職業院校應該通過目的性的安排,來提升學生的“軟能力”。
(三)增加人文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人文素質的培養,將是提升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關鍵。人文素質包括人的知識構成、觀念、以及情感多種因素。人文素質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人格品質和氣質,它是一個人外化和內化的統一,也是現代人接受文明程度的具體體現。人文素質與“軟能力”直接相關,因為人文素質所包含的觀念與情感,品質與氣質與“軟能力”所具有的內隱性緊密相關。同時人文素質的培養,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軟能力”不可或缺的。
課堂人文教學是提升學生“軟能力”的重要途徑,在一個充滿人文情懷的課堂上,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職業院校應該充分重視職業教育內容的人文意義,要把學生的人文教育與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結合起來,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F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將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和諧功能和人的精神培育,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一種技能,更是要加強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從而實現“軟能力”與“硬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
(四)加強學生正確價值觀與心理調試的培養
當今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隨著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使許多職業院校學生出現思想困惑或混亂,在就業中產生許多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因此,在推進就業制度改革的同時,職業院校要繼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職業院校要通過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幫助職業院校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要讓職業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合理的價值取向,把個人愿望、國家需要與就業現實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職業院校學生應正確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定位,不自卑也不自負,面對客觀現實,加強自身的學習和磨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養自身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敢于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時,吸取教訓,及時調整心態,積極樂觀,拼搏向上。
總之,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軟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職業院校對學生“軟能力”培養不但是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和實現人生發展目標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強職業院校學生“軟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
- 上一篇:校圖書館網站之議
- 下一篇:2011體育老師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