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前教育質量管控體驗

時間:2022-05-21 10:53:00

導語:高職學前教育質量管控體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前教育質量管控體驗

全面質量管理的觀念和思路完全符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管理要求。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同產品質量、服務質量一樣,也有一個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設計與教學計劃的執行、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的實施以及考核、檢查等教學情況反饋,最后到用人單位對人才質量的綜合反饋,所有環節構成了一個系統,專業人才就是通過這個系統培養的。[1]

一、確定質量方針與目標

質量方針表明了人才培養部門對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承諾,[2]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注重以就業為導向,以學前教育崗位和崗位群需求為依據,持續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確立了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與培養目標:通過“院園合作、學‘教’結合、頂崗支教、置換培訓”培養出“綜合發展、特長明顯、技能過硬”的高素質技能型學前教育人才,力爭三年內把本專業打造成為省級特色專業,使學院成為本地區幼兒教師的培養培訓基地。

二、制定質量保障措施

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要想保證人才培養的實際過程不偏離目標,必須針對關鍵問題制定質量保障措施。為了實現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過程、全方位監控,從根源上避免出現問題,制定了以下措施保障質量。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搭建優質成才平臺人才培養方案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編制的基本依據,為確保高職學前教育人才能夠更好為用人單位服務,必須從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合理做起。我們通過走訪用人單位,聽取學前教育專家意見,召開在校學生座談會,畢業生反饋回訪等各種形式的實地調研,引入學前教育工作一線的優秀教師與園長共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力求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行業)崗位技能要求的對接。

(二)積極開展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傳統的學科型學前教育課程結構培養出的人才,走到工作崗位往往會感到學的內容和實踐工作場景有較大差異,需要較長時間適應。為確保學生上崗就能用,上崗就好用,專業與各實訓單位合作開展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在專業教師和業界專家共同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專業工作崗位,選取任務內容,創設學習單元,再由課程專家和教學督導小組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指導和綜合,突出崗位核心能力的培養,確保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夠通過教學活動實踐得到保障。

(三)建設高技能、高素養的專業師資團隊師資隊伍的專業素質、技能修養、創新實踐能力強不強直接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能否得到保障。首先,通過引進具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學歷、高技能人才,打造學前教育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使其在專業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其次,選拔培養專業骨干教師,通過掛職鍛煉、出外進修、國內外專業考察調研等活動提高其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使其在專業和課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教學、教研、培訓工作中帶好頭;最后,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進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院園合作”新機制;加強對兼職教師的選拔、培養、提高工作。

(四)遵循PDCA循環程序,逐步建立專業自我評估機制遵循PDCA循環程序,建立專業自我評估機制:P是編訂專業建設的周年計劃(設計軟硬件建設指標及項目責任人);D是實施專業建設計劃,檢查進度并克服建設困難;C是擬定評估計劃及自評指標、程序和工具,就各項目重要環節進行評估檢視;A是明確專業建設成效和需要改善之處,為制定下一周年的專業建設計劃奠定基礎。四個階段進行循環轉動,每轉動一次,質量就提高一步。

三、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管理質量

全面質量管理的主導思想就是“顧客的滿意和認同是長期贏得市場,創造價值的關鍵”。為此,必須把以顧客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到工作業務流程中,即在各個環節都應該牢固樹立“顧客第一”的思想,堅持不斷地改進質量,進一步拓展用人市場。

(一)凝練專業特色,打造專業品牌特色專業建設是提升專業品質的重要促進手段,通過特色專業建設工作的開展,可以提升專業教師執教能力;促進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建設及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從而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增強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擴大專業的社會影響力與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

(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貫通人才培養通道以學前教育專業“3+2”人才培養方案為載體,注重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內涵、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延續與銜接。通過系統設計、統籌規劃課程開發和教學資源建設,明確各自教學重點。通過調整課程結構與內容,完善教學管理,改革招生考試制度與評價辦法,探索中高職銜接、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增強專業辦學活力。

(三)強化院園合作、開放育人逐步與各實習基地幼兒園結成網絡聯盟,引入行業新技術、新理念,院園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建設學前教育專業的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積極試行多學期、分段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幼兒園的工作過程緊密結合,通過專兼職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行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持續滿足專業市場對人才素質要求。

四、實施風險管理,構建第三方評價機制

產品質量好不好,不能光聽生產廠家自己說,應該由顧客來評價。學校作為一個服務性的機構,學生、用人單位、社會就相當于顧客。與專業自我組織評價和校內專家督導、行政檢查評價相比,第三方評價由于評價組織實施者獨立于被評價的部門,評價過程更加公開、透明;評價所依托的專業部門和用人單位具有專業性基礎和人才優勢,在制定評價指標、判斷評價結果等方面更能夠提高評價的科學化水平。通過建立學前教育專業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生(畢業生)及家長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用人單位滿意度、專業核心課程滿足度(即課程對畢業生入職后崗位要求的滿足程度)等作為衡量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4]第三方評價體制的建立能夠調動所有與專業人才培養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對專業建設的保障監管作用,有效地避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市場用人需求相脫節的風險,是對學前教育專業建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