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協發展下的高職專業建設

時間:2022-10-17 03:34:41

導語:區域經濟協發展下的高職專業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協發展下的高職專業建設

一、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措施與方法

1.掌握產業發展需要,明確學院專業定位

職業教育的經濟屬性和培養目標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在服務經濟中發展自我[5]。2012年,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了能夠在目前生源減少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認真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找準企業的崗位特點,從宏觀層面測算出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趨勢,其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深入細致的分析結果重新確定專業群或專業定位,并及時調整老專業、設置新專業,使高職院校把人才培養納入到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中,實現專業結構與區域的產業結構相對接[6]。

2.重新解讀職業標準,使標準與課程深度融合

國家職業標準是根據具體的職業活動內容對從事該工作的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水平所做的規范性要求,對其知識、技能、態度的要求是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開發的主要參照標準,它具有影響和規范職業教育的作用[7]。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開展全面素質教育過程中,重新解讀專業所要求的職業標準,進一步明確了職業崗位與職業標準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改革和優化。如數控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制定過程中詳細解讀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鉗工、銑工、車工、磨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數控機床維修工等工種的初級、中級、高級的職業標準,并將具體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形成特色鮮明的教學文件。

3.理清學生學習現狀,開展理實一體教學改革

目前高職招生的學苗質量相對早些年呈現下降趨勢,部分省市的高職院校為了保證生源,分數線一降再降。這樣所招收的學生基本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且學習目標不明確,有不少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以及克服困難的毅力,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興趣不高,敏感、沖動、思維活躍,控制能力不強。從人才培養的角度,高職教育首先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目標,明確學習目的,引導學生正確應對外來的誘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應科學合理地規劃教學各個環節,教會學生一技之長,進而實現素質的全面提高。理實一體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它強調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通過設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讓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全程構建素質和技能培養框架,豐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這既強化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使學生的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得以提高,是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8-9]。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開展全面素質教育過程中,每年撥款100萬元立項建設50門理實一體化課程,現已立項100門課程。理實一體化改革課程在建設期內達到規定效果并通過驗收,任課教師可連續三年享受課程改革獎勵學時,同時,優先推選省精品課評選。

二、“三對接”綜合改革效果

1.招生與就業局面的改善

通過全面的素質教育,使各專業的學生都有了一技之長,增強了就業競爭力。以化工機械系為例,2015屆將畢業的學生在入學的第4學期就有82.3%的學生被一汽解放、一汽大眾、一汽豐越、東安動力和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預定了。隨著“出口”的暢通,雖然高考學生數在逐年減少,但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數和報到率卻屢創新高,如圖1所示。

2.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

高職院校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而高職教育的教育屬性要求其辦學目標和辦學方向以及其自身需具有職業性、實用性和技能性的特征,勢必要求高職院校擁有相當數量的“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10]。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全面素質教育過程中實施了“三對接”改革,利用學生的頂崗實習機會,深入開展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聯合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與研究等活動,使教師對地區的行業發展情況和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標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已有65%的教師通過學習獲得了技師資格,縮小了與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實際要求的差距。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協同發展的問題是一個龐大的課題,它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11]。然而不同的時期,各地的產業結構總會有所調整和變化,勢必導致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

作者:于海俠單位: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