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歷史教育實效性研究
時間:2022-06-09 03:31:33
導語:高職歷史教育實效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史觀
高職學生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而“概論”課是實現對高職學生唯物史觀培養的合適載體。在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深刻把握近代以來中國的國情;引導學生關注歷史事件與相關理論之間的因果關系、繼承與發展關系;理解歷史的前身或者前因,懂得我們的現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變化或結果。例如,在講述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時,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我黨軍史上的3次革命起義以奪取大城市為目標、最終都失敗進行類比,引導學生理解中國革命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現實依據。其實當時紅軍內部也有一部分人不理解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做法。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寫道:“個人主義見于享樂方面的,在紅軍中也有不少的人。他們總希望隊伍開到大城市去。他們要到大城市不是為了去工作,而是為了去享樂。”將名篇中的這一段節選出來讓學生體味一下,學生方能明白正確的革命道路是來之不易的,才會真正聯系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有了歷史的觀點,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學生才會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全面客觀、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規律、更加聰明智慧。
(二)有利于提升“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各種歷史音像資料對高職“概論”課進行歷史解讀,可提升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多媒體圖文與聲像并茂的特點,能大大增強視聽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其次,經典著作的閱讀,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收集、甄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網絡學習及資源共享,實現師生間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最后,大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解讀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能培養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概論”課中進行歷史教育的實現途徑
(一)充分利用歷史音像資料
歷史音像資料包括圖片、照片、錄音、錄像和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等??茖W運用這些資料,能增強大學生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自稱的歷史影視劇都可以引入歷史課堂教學。有些以“戲說歷史”為特色的歷史影視劇,必須引導學生進行鑒別、賞析,不可當正史對待。因此,引入課堂教學的影視資料最好是政論片、文獻紀錄片、科教片以及歷史題材的故事片,例如《1949》、《外國人眼中的紅色中國》、《長征》、《復興之路》、《輝煌六十年》等。教師可科學選取一些片斷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穿插,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二)科學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英國作家培根認為:“讀史使人明智?!毖凶x歷史不僅能使我們清楚過去,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還能把握歷史發展方向,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從而更好地走現在和將來的路?!案耪摗闭n教學中科學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著作的首要前提,是教師熟讀并深刻領會原著。其次,教師要做好示范引領,導讀原著并進行講解。例如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時,鏈接到教師“世界大學城空間”一起閱讀《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名篇,讓學生真切了解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環境,調動學生學習原著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第三步,將閱讀經典名篇以課后作業形式布置給學生。針對教學內容,教師指定一些相關的經典書籍讓他們登陸到教師的“世界大學城空間”進行閱讀。同時設計一些主題,規定學生寫成小論文、讀后感,或者在課前進行主題演講,并以此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重要指標。還可以在課堂上圍繞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或國內國際的焦點問題,讓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進行辯論或討論。教師不僅要談自己的觀點,還要引導學生在暢所欲言的同時反觀別人的觀點,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通過教學互動,實現不同思想在課堂上碰撞、交鋒,從而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三)實施課外實踐教學
“概論”課要求將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因此,以歷史教育促進“概論”課教學,可在實踐教學環節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通過參觀紅色旅游景點、博物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增強學生的歷史感悟。也可以布置一些體驗型參與型活動讓學生課后參與完成,如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或深入附近工廠、社區、街道、農村等地進行相應的參觀、公益活動、調查活動,增進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受,撰寫心得體會或調查報告,深化理論滲透的效果。[2]通過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參與度加強,教學實效性也得以增強。
三、“概論”課中進行歷史教育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學中要樹立“問題”意識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要盡量淡化說教,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有效地引發其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睂W生能否接受教育影響,取決于他們的態度和情感。面對歷史,教師要懂得創設情境,讓學生貼近歷史,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樹立“問題”意識?!案耪摗闭n要“入腦”、“入心”,必須以重大現實問題為切入點,以科學的態度去引導和探討,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激發和培養高職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時,還需要對社會熱點和理論熱點進行梳理,提出問題,激發思考,產生追問,以喚起學生的理論需求。有了“問題”意識,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來。
(二)“概論”課中的歷史教育應以提升高職
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與能力為目標一般而言,“概論”課在“基礎”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動態化的理論講授,帶領學生感受歷史事件原貌,領會歷史所蘊含的情感和價值,使學生以科學的、全面的、發展的、人性化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和思考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致力于幫助大學生清醒認識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把握我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為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問題和解答困惑提供理論支持,使之能更好地融入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去。而實踐教學環節的開展,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才能進一步修正并提高理論本身,使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學以致用,并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要把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與大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培育學生的機遇意識、危機意識和大局意識,注重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參與公共政治生活領域的興趣,不斷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把理論知識變為學生的智慧,不斷增強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
(三)應協調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歷史教育之間的主次關系
“概論”課以講理論的發展為主,主要講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探索史,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以講歷史為主,那就有變為歷史課的“嫌疑”。當然,講理論也要講歷史背景,講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所以,作為背景介紹,“概論”課的史實應是概括性的、抽象的。其實,“概論”課除了政治性、歷史性之外,它還具有現實性。教師要聯系當代社會熱點、媒體輿論焦點和大學生身邊重大事件和問題,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來進行分析、解答,總結歷史經驗,提高學生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想理論素養。
作者:黃國慶 單位: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中師德建設論文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下師德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