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專業產教融合探索
時間:2022-04-14 09:31:02
導語:高職專業產教融合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對現代高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要求的匹配度進行深度分析,研究和提出現代職業化理念下高職專業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基本思路,以汽服專業為例,研討高職教學改革與創新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關鍵詞:現代職業化高職教育改革創新
一、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要求的匹配度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的基本功能重在為社會培養具有實際應用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當今社會經濟與科技日益發展,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要與行業、企業的發展同步。重新審視高職教育,正確認識目前高職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措施,在教學中付諸嘗試和實踐,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途徑,也是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適應生產經營與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所以,我們認為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包含以下幾個主要特征:一是職業領域的基層性;二是專業知識的實用性;三是職業能力的通用性;四是綜合素質的全面性;五是個體發展的獨特性。從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要求來看,他們希望高職學生能實現學院培養與用工需要的無縫對接。他們主要從學生的知識結構、適應程度、專業能力水平和關鍵素質四個方面對高職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從而擇優錄取。由此,可以發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規格是符合并超越企業要求的,但用人單位對實習期或應屆高職學生用工情況普遍反饋為:(1)學生技術實踐和操作能力較弱;(2)交叉性專業知識的靈活應用性不佳;(3)獨立再學習能力不強;(4)團隊協作、抗壓能力、應急處理能力低下;(5)吃苦耐勞精神和誠信素質不夠。面對學院培養與企業需要之間的“不完全”匹配,我們不得不思考,這種不匹配背后的原因和當前培養方向的短板。經過長期教學實踐和研究,未來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規格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1)專業知識的復合交叉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決策、認知、溝通、抗壓、應變、協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3)人格素質的培養。只有這樣,高職學生的培養才能更好地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的培養理念。
二、高職生源和學情分析
目前,高職的生源比較分散,基本呈現為普高、預科生和中職學生相結合的結構,這就使我們要針對不同生源采用既統一又分層的教學模式。1.預科、普高生的培養。這些學生較其他學生來講,自身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素質較高,所以理論教學對他們來講難度不大,綜合素質培養相對容易些,而他們的動手能力、實踐和操作能力往往眼高手低,因此,學徒制的引入,訂單班的培養,崗位技能證書考核是培養重點。2.中職生的培養。目前,這類學生是新加入高職學院的血液,他們中的多數在中職階段已經學會部分職業實操技能,因此,首先對他們所學技能的規范和強化是第一步。其次,專業理論知識的教授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教學重點。面對不同教學對象,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分層教學,改變考核方式,制訂相應的分層次考核標準,以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要求。
三、現代職業化理念下高職專業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基本思路
1.專業理論知識的復合交叉運用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思路。(1)工具性知識的普及化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主要指適應職業崗位必需的前提性知識,包括高等職業教育的通識類基礎性知識,如數學、語文、外語、計算機等。工具性知識既是求職謀生的文化基礎,又是終身學習、轉職轉崗、創業立業的前提條件。(2)專業性理論知識的達標性學習。專業性理論知識在高職教育的長期實踐中得出的結論是: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理論知識做到少而精,嚴格按照職業崗位工作的需要精選適合的教學內容。改變以往高職教育在理論教學上存在的“理論脫離實踐”、“理論課比例大于實踐課比例”和“公共基礎課比例高于專業課比例”等配比不合理模式。通過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基礎技能和職業崗位技能三個模塊進行培養,重新規劃各課程比例,分層次實施各層次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職業實踐能力。(3)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化培養。高職教育的職業崗位技能培養應邀請用人單位共同參與,充分根據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設計各崗位實踐操作技能訓練,聘請企業雙師型導師與專任骨干教師一起編制實操指導書和考核標準,并同步推行職業資格考證,切實提高學生的崗位勝任力。(4)關聯性專業交叉知識的系統學習。高職學院在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是有前導課程和后續課程之分的,每門課程之間都存在一定的交叉知識和關聯知識。對于這些交叉知識點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專業課程間的聯系,使他們的學習變得更為系統和有效,同時又是實踐教學優化整合的切入點。2.綜合能力培養的基本思路。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可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又具備各自的培養重心,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分階段培養。(1)核心能力(第一層次)的打造。核心能力包括接受新技術的能力、管理與決策的能力、認知和溝通方面的能力等。這些核心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具有競爭價值。(2)相關能力(第二層次)的培養。如信息處理與加工能力、合作能力、敬業能力等,這些能力是鞏固和強化核心能力,加強核心能力同外圍能力聯系的基礎。(3)外圍能力(第三層次)的建立。主要包括自學能力、發展能力等,這些能力是打造高技能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基礎。3.人格素質培養的基本思路。(1)基本素質的培養。獨立、敬業、誠實等精神是一個人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創業立業、待人處世的基本素質,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中,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體現。(2)個體素質的提升。個體素質是一種隱性素質,它是人對事物、行動的選擇和執行的原動力,影響個體發展和未來職業規劃路徑的選擇。(3)核心素質的形成。核心素質的內涵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和學會協作,核心素質是未來職業人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
四、教學改新與創新的具體實施———以汽服專業為例
1.汽服專業教育教學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擬定。以汽服專業為例,先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根據每個學期能力培養重點分模塊進行規劃,即第1學期:職業通用能力的培養模塊;第2至4學期:職業基礎技能培養模塊第5至6學期:職業崗位技能培養模塊,見表1。職業通用能力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計算機應用能力、英語應用能力和對汽車的基本認知等。通過到校外實訓基地的參觀,4S店的實地走訪,企業大講堂等一系列實踐性活動,學生從不同側面了解汽車行業,并形成對汽服專業對應職業的初步認識。職業基礎技能與職業崗位技能培養模塊中,我們根據就業崗位,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崗位技能和對應模塊課程設置進行研究和分解,形成表2,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崗位與課堂、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的三項融合。2.決策、認知、溝通、抗壓、應變、協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1)核心能力(第一層次)的打造。對于核心能力的打造,我們除了通過如:職業商務禮儀、務溝通和談判、客戶關系管理、營銷策劃、紅酒品鑒、茶道、團隊戶外拓展等課程的設置培養學生認知、溝通、管理、決策等方面的能力,還通過工學交替、訂單班、企業導師制等方式,讓學生能在一開始就以職業人的身份參與課程學習,并利用企業內訓的標準、模式及考核形式全面培養學生的應變力和抗壓力等綜合素質。(2)相關能力(第二層次)的培養。我們通過案例教學、角色扮演、企業標準化流程演練等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信息處理與加工能力、合作能力等,更通過積極參與省市級或行職委舉辦的各級各類競賽對學生進行重要職業能力的集訓,從而更好地鞏固和強化他們的核心能力。(3)外圍能力(第三層次)的建立。自學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培養,汽服專業主要通過專接本和職業資格考證的方式培養。我們與南京林業大學、南京職業資格認證等培訓全面打造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3.人格素質的培養。高職人才培養既是職業人的培養,又是素質人的培養。獨立、敬業、誠實等精神是一種隱性素質,對于這些素養的培養,汽服專業有專門的素質教育模塊,教育內涵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和學會協作。汽服專業搭建了汽服精英聯盟,這個聯盟是由汽服專業畢業3年—6年的,目前還服務于汽車行業的,年薪超過10萬的優秀畢業生組成的,他們既為在校學弟學妹們樹立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成功典范,又把優秀職業人養成的經驗加以分享,更為他們提供了實習、就業的機會和資源。另外我們還通過職業大講堂的定期活動強化學生人格素養的培養。
五、新形勢下對高職專業教學改革和創新研究發展的建議
1.建立“產學對接式”師資培養與提升機制。高職專業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師資的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爱a學對接式”師資培養與提升機制的建立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依托4S店品牌訂單班的定期的師資培訓,建立轉訓機制;以合作院?;蚱叫性盒=涣鳛檠a充,建立教科研互通和合作機制;以校外實習合作企業為資源,建立技術支持和培訓平臺。只有不斷加強高校師資的課程開發能力、教科研能力及服務社會的能力,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進而全面提升學院的教學內涵和社會影響力。2.充分利用公共實訓基地資源,構建“政校企”合力共建新模式。利用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實訓基地搭建的職業院校公共實訓平臺,既解決了各職業院校重復建設實訓室的弊端,同時又為企業和各職業院校提供了一個新型的、規范的、綜合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工崗前培訓的共享平臺。在此平臺上,企業與時俱進地部分添置所需的實訓設備,并深度參與高職實踐教學方面的研討,將企業的職業化考核標準和用人需求融入教學培養計劃中,從而更為務實和有效地為企業量身打造所需人力資源;行業專家、企業有經驗的師傅和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可以通過這個公共平臺進行充分交流,形成立體式優秀教學團隊,為職業院校向企業輸送高質量的高職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可以看到當政府資源、企業資源和學院資源相互協調、相互支持,凝聚成一股力量,成功一體化運作,高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栗茂騰,付春華,李為,等.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強化研究型教學、培養實學創新型人才[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4):13,16.
[2]伍建橋.高職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8):91-92.
[3]馬海國,馬文倩.傳統教學模式分析及改革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6):129-130.
[4]張象成,王紅彬.高等職業院校內涵建設與核心競爭力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5(2):35-37.
[5]延隆.校企合作對高職院系內涵建設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6):24-27.
[6]盧俊松.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路徑探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10):138-140.
[7]王沖,劉錦翠.內涵建設背景下高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研究[J].職教通訊,2014(32):42-45.
[8]尹曦,楊放敏.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9):15-16.
[9]王勇.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1):45-47.
[10]郭俊朝,陳晗.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演進與重構[J].職教通訊,2014(7):1-2.
作者:戴華 單位: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汽車營銷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
- 下一篇:酒店體驗營銷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