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職業教育辦學研究

時間:2022-04-16 10:26:35

導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職業教育辦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職業教育辦學研究

[摘要]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民族地區急需大批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工作者應客觀分析當前民族地區技術人才的社會需求,深刻反思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科學定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大力促進職業教育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支持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關鍵詞]民族地區;經濟;職業教育;研究

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

職業教育與經濟的發展關系最為緊密、最為直接,理清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包括民族特點與區域特點,有利于科學定位如何發展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民族地區的經濟具有民族性。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是各民族地區經濟的最顯著標志,反映了民族經濟的本質。從經濟特點來看,回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不但受本民族的歷史傳統和經濟消費需求的影響,而且向外延伸?;刈迦嗣駨氖碌纳藤Q經濟以茶葉、香料、珠寶、古玩以及皮毛等居多。在回族地區經濟中,清真行業已從最初回族人民自身的消費逐漸演變為回族人民的特色產業,并且逐漸走向規?;?、品牌化,成為回族地區占主導地位的行業。臨夏州的清真食品已不僅僅是當地回族群眾的傳統飲食,東鄉手抓羊肉、甜醅子、馓子、臨夏釀皮子等民族風味食品生產規模逐漸擴大,開始走向更大的市場。河州牡丹磚雕、手工地毯、皮革加工等民族手工業正在轉化為潛力無限的特色產業[1]。民族地區的經濟具有地方性。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各民族相互交錯居住,每個民族的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臨夏州毗鄰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藏區,是連接內地與藏區的重要經濟通道,與藏區開展貿易是臨夏經貿活動的一大優勢,這由臨夏所處的地域形成,反映了臨夏經濟鮮明的地域特色[2],此種情況從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目前,大約有30多萬臨夏人在藏區從事各類經濟活動,這種行為不僅帶給當事人豐厚的經濟回報,而且為開發青藏牧區經濟、擴大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凸顯了臨夏在藏區與內地經貿往來中明顯的區位優勢。

二、建立民族地區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

(一)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包括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體現的是愛崗敬業、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工匠精神也是職業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國廣大的民族地區正處于大開發、大發展的關鍵轉型升級時期,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對于實現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總理在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勵機制,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政府、企業與個人應發揮各自的作用,齊心協力培育“中國工匠”、打造“中國品牌”[2]。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在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培養傳承民族特色的“民族工匠”的需要,是打造具有“民族品牌”產品的需要,是民族地區大力發展的需要。(二)科學定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的總體要求,規定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教育的性質與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具體教育類型的人才培養目標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社會層次的需要所決定。作為對社會需求、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最為敏感的職業教育,其培養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升級對人才的需求而變化。由于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制約,各地經濟發展與產業水平存在很大差異,職業教育人才目標的定位也要因地制宜。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既要考慮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要考慮當地的產業結構特點,只有正確定位適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使職業教育真正發揮功能作用。臨夏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緊密結合臨夏州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多彩自然風光的優勢,又要面臨其經濟發展不足、產業結構不優,人多地少、貧困面大的基本州情。為此,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既有“向內”取向又有“對外”延伸。所謂“向內”取向是指將職業教育定位于服務臨夏州本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大做強清真食品加工業、著力打造旅游產業培養人才;所謂“對外”延伸是指將職業教育定位于促進臨夏州富裕勞動力的對外轉移,為提高對外勞務經濟質量和效益培養人才。臨夏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要兼顧“向內”人才和“對外”人才的培養。(三)適度擴大辦學規模。對于主要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的職業教育而言,其辦學規模受到地區經濟發展規模的影響與制約。地方經濟發展規模決定人才需求數量,合理的職教規模應當與地區經濟發展規模相適應,這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的現實要求。當前,民族地區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轉型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培訓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主要責任者的職業教育,其辦學規模要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規模相適應。只有衡量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的學校數、在校生數等主要指標達到合理目標,職業教育才能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有效促進就業。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于職業教育的規模提出要“總體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4]。該決定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規模指明了發展方向。隨著臨夏州經濟快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臨夏州職業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通道。2014年,全州只有11所中等職業學校,2015年臨夏現代職業學院建成并正式招生,結束了臨夏沒有高等教育的歷史,當前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臨夏康樂校區也在建設之中。雖然臨夏州中高職教育的良好格局在逐步形成,但是接受中職學歷教育的人數僅占全州高中階段在校生的11.4%,職普比為1∶9,[5]遠遠低于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因此,為實現《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中提出的“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臨夏州還需下大力氣擴大招生規模。(四)推進多元辦學模式。大部分學者認為,辦學模式是指在一定辦學思想指導下,形成規范化的學校運行機制,它與國家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有直接關系。對于職業教育而言,辦學模式主要指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為辦學思想,涉及“誰來辦”職業教育,以及“如何辦”職業教育的問題,其核心要素是辦學思想、辦學體制、投資體制以及管理體制等。為滿足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為了滿足區域內受教育者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合適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要立足以市場需求為動力,激發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鼓勵各方投資辦學,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臨夏州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以服務臨夏州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把臨夏州發展特色旅游業、做大做強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業以及建設面向藏區的商貿物流基地作為辦學的最大動力,轉變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以供應為目標”的辦學思想。辦學體制方面,臨夏州職業教育要打破過于單一的政府辦學格局,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倡導民間辦學,從而豐富辦學主體。多元化的辦學主體不僅能夠有效緩解職業教育辦學經費困難的問題,而且也為其他經費投入職業教育提供了途徑。尤其對于像臨夏州這樣的民族貧困地區,財政收入水平較低,政府常常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經費,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多樣化顯得非常必要。與此同時,為提高臨夏州職業教育辦學活力,需要加大落實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以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與辦學質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的能力。(五)合理調整專業設置。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需求型教育,其專業設置應該圍繞本地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以體現地方經濟特色的專業為核心,由若干個相近技術或服務的專業組成[6]。以實現培養大量應用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大批技術熟練工人為目標。職業教育專業設置體現專業的劃分及名稱,反映人才培養的規格和就業方向,甚至直接影響招生和教育質量的評估等方面。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不僅要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符合本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應考慮民族特色元素,有效對接各行各業發展和崗位需求,注重民族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搭建職業教育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橋梁。臨夏州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1∶21.2∶61.7,雖然比例基本合理,但是產業發展規模層次比較低。因此,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全力打造特色旅游產業,做大做強清真食品生產、民族用品加工,不斷提升勞務經濟效益,主動適應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的轉型。臨夏州職業教育應該圍繞培養涉農科技人才、現代制造業技術人才,或對外貿易、電子商務、阿語翻譯、蓋碗茶藝、黃河三峽、松鳴巖特色旅游、清真食品加工和回族生活用品和服飾制作等方面的人才設置專業,以充分利用臨夏州鄉村人口超過70%、勞動力富余這一優勢,實現本地就業創業和異地勞務輸出。(六)大力加強師資力量師資對于保證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質量和健康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師資不合格培養出的人才就不合格,只有高素質的師資才有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建設是加快構建民族地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職業教育偏重于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學生實踐操作的“雙師型”教師是職教師資隊伍中的核心力量,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加快民族地區“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提高校內教師實踐技能,選拔優秀教師到相關企業、行業的生產一線參加實習,提高實踐能力,使其成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領軍人和生力軍。二是引進企業優秀人才,既可以通過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員加入職業教育教師行列,也可以聘請來自行業、企業能工巧匠、業界精英作為兼職教師,使其成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不可或缺的補充。另外,對于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還要求其能夠在實際教學中有效傳承民族地區特有的文化知識和技藝技能,以實現既能適應本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又能傳承本民族文化、技藝的人才培養目標。臨夏州職業教育專業科教師數量不足,尤其是“雙師型”教師十分短缺,僅占專任教師的18%,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為切實提高臨夏州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力量,一方面要拓寬教師入職的渠道,既可以直接從高校中選擇優秀的畢業生,也可以直接從企業中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技術技能人員充當教師;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訓力度,既可以通過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師資機構和其他院校進行培訓,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促進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選派教師到發達地區去學習先進的加工技術,或到本地企業去學習民族產業知識和技能。(七)發展公共實訓基地。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對于實現這一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體現這一本質特征,還是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重要突破點。依據實訓基地對學生的培養方式,主要分為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的培養方式是學生到實驗室、實訓室進行仿真實訓、模擬崗位或模擬實習。校外實訓基地培養方式是學生到企業生產一線參加頂崗實習、半工半學或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其面臨的是實際崗位遇到的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技能更有效。民族地區實訓基地的建設既要考慮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經費不足、本地區規模型企業較少的現實,還要考慮實訓基地能否充分體現民族特色和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要。民族地區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采用模擬實習、建立示范基地、開設校辦企業等方式以解決實習條件差、費用高的問題,校外實訓基地可以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學校政府合作等途徑達到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目標。臨夏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資金不足是最大的困難,建設共享型實訓基地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各方資源共享,相近學校共享設備和實驗室,學校企業共建基地,農民工技能培訓、再就業培訓和職業認證共用一個基地。學校應該依托州政府建設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建成清真食品認證中心的契機,積極開展農業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開辦校辦企業,有效緩解資金緊缺的問題。此外,通過與東部發達地區企業的合作,建立對口實訓基地,可解決本地區企業少、技術落后的窘境。

三、結語

當前,我國經濟穩中向好,但也面臨著新問題和新挑戰。為迎接新問題、新挑戰,人才培養是第一位的。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要以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為出發點,為民族地區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服務,為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康軍.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分析——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54-58.

[2].政府工作報告(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N].人民日報,2017-03-17(01).

[3]崔治龍.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產業扶貧研究[J].甘肅農業,2011(6):14-16.

[4]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19號[Z].2014-05-02.

[5]臨夏州教育局.臨夏州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R].2017.

[6]馬洪霞.滕業方.“專業群”背景下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初探[J].大學教育,2015(1):141-142.

作者:保承軍 岳桂杰 單位:蘭州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