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服務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析
時間:2022-03-26 04:12:29
導語:職業教育服務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城鄉“鐘擺式”流動是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典型特征。當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屬性體現在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屬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業屬性和返鄉下鄉群體的從業屬性。新時期職業教育對接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接農業高質量發展;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力技能型人才創業;支持返鄉下鄉群體,開拓鄉村多樣化職業等路徑實現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人力資源: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鄉村振興
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相關政策逐步完善。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空前,向進城務工人員釋放了返鄉建設農村的積極信號?!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對于長期居住生活在農村的農民群體而言,其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能夠切實提升職業能力與素質,從而保障農民的穩定增收。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不僅是農村富民的重要渠道,更是發揮農村人才技能、技術和聰明才智的平臺。[1]職業教育服務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重點服務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返鄉下鄉群體,發揮農村人力資源的價值功用,支持鄉村事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一、新時期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趨勢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人口主要流向城市,農村人力資源結構發生了改變,產生了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截至2019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改革開放時的17.9%提升至60.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4%。[2]這意味著改革開放40多年來,已經有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入到城市。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剪刀差”也意味著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沒有加入到城市戶籍,受諸多條件的影響,這部分以農民工群體為主體的農村人口的戶籍仍在農村?;谵r民工戶籍所在地與工作所在地之間的關系,將農民工群體分為本地農民工和外出農民工,本地農民工在鄉鎮地域內從業,外出農民工在鄉鎮地域外從業,通常外出農民工在省內或是跨省流動;基于農民工工作所在地與居住所在地之間的關系,將居住在城鎮地域內的農民工稱為進城農民工或是進城務工人員。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3—2018年我國農民工的總量在逐年增加,但增速在逐年降低(見表1)。2018年進城農民工為13506萬人,比2017年下降1.5%。[3]數據說明,農民工群體在快速由鄉鎮涌入城市的同時,出現了向鄉鎮回流的趨勢,農村勞動力呈現出“鐘擺式”流動特點。
二、新時期農村人力資源的主要樣態
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同時,我國農村人口流失現象較為嚴重,農村出現了人口“空心化”的危機,特別是年輕一代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流失,無疑對鄉村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沖擊。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人們逐漸意識到鄉村振興需要多元的人力資源和多樣化的職業,不僅需要本地從事農業生產和非農業工作的勞動力資源,還需要“新村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者、返鄉下鄉能人等從城市回流鄉村從事非農產業的經營和建設,帶動鄉村社會和產業結構轉型。隨著我國“城鄉雙棲”人口數量的逐步增加,農村地區出現了越來越常見的“返鄉兼業”現象,部分外出農民工開始回流并形成一定規模。當前,鄉村振興需要農村人力資源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主力軍,兩者既具有交叉的職業特點,還能實現職業轉換,在現代農業產業的新技術應用、新品種推廣、新市場開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界定不斷完善,分類逐漸細化。2012年農業部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將新型職業農民界定為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2015年農業部將社會服務型修訂為專業服務型。生產經營型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專業技能型包括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社會服務型主要是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
三、新時期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屬性
舒爾茨(Schultz)認為,“對農業進行投入時,只依靠物質資本,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對農民人力資本進行投資”。[4]新時期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在于明確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方向,不僅要培訓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實用型人才,還要培養農業科技和技能型人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一)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屬性。長期以來,中央“1號文件”始終聚焦三農問題。2012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之后每年都提出要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截止2017年底,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超1500萬人,預計2020年總量將超過2000萬人。[5]農民是從事農業產業活動的主導力量,具備良好的職業習慣、職業行為和職業精神,才能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在于“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如何對鄉村原有勞動力開展更為有效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術教育,促進他們具備長期的職業發展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成為當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點在于農民的職業化發展,強化農民的職業屬性。職業屬性意味著行業的“規范性”,可以說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屬于規范化教育,規范化教育使學習者能夠清楚地了解職業規范與職業發展,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6](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業屬性。目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辦者多數具有外出務工、經商、求學和服兵役等經歷,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創業主體,他們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力量。據中國社科院2017年的《農村綠皮書》顯示,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自我經營的家庭農業、合作經營的農民合作社、雇工經營的公司農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及新農民。[7]新時期我國將持續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釋放其巨大的創業潛力,增強現代農業活力。以農民合作社為例,據農業部數據顯示,在2008年至2012年的4年間,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從11.1萬個增加到68.9萬個,年均增長57.8%,2018年我國農民合作社累計217萬個。[8]同時小農戶家庭經營仍是今后我國農業主要的經營方式,截至2016年,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9]由此可見,未來以家庭農業、農民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將快速增加,規模日益擴大。需要說明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者屬于鄉村振興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這類人才具有專業性,能夠解決農村最實際的專業問題;另一方面,這類人才通過基層農技推廣的形式開展創業活動,是進行基層農技推廣活動的重要群體。(三)返鄉下鄉群體的從業屬性。按照年齡結構劃分,農民工群體可分為老一代農民工與新生代農民工,在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稱為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推進使得進城務工人員更加偏向年輕化,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流向大城市成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跟隨老一代農民工進城接受了較好的基礎教育,并在流入城市接受了良好的職業教育,獲得了相應的學歷。[10]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在流入城市通過職業技能教育或培訓掌握了崗位技能和從業技能,擁有了返鄉從業的資本。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從業間接地促進了城鎮資本流向鄉村,有利于改變傳統的鄉村發展理念。國際經驗表明,當城鎮化率達到70%后會出現逆城鎮化現象。預計在2030年前,我國農村地區將出現明顯的人口回流和人群多樣化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底各類返鄉下鄉人員約有780萬人,其中有部分人員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完善;有部分人員在農業生產中引入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要素;還有部分人員創辦田園綜合體、市民農莊、現代農場等新型鄉村業態,這些都要求從業者具有較高的職業技能。
四、新時期職業教育服務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路徑
新時期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既要遵循“以農民為本位”的政策取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還要重視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和返鄉下鄉群體的支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需要有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的職業教育介入。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機構數量眾多,種類齊全,以高職院校為“主力軍”的職業教育機構參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促使農村人力資源更好地支撐農村發展,是職業教育服務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嘗試。(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接農業高質量發展。雖然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在不斷增長,但是總量相對偏低,與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體量需求仍有差距。謝維和教授認為農民是農村教育的主體命題,從體制上看,農村教育靠農民;從目標上看,農村教育為農民;從內容上看,農村教育有農民。[11]如何使農村教育對接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考慮到鄉村人才流失的客觀現實,還要解決農民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低下的問題。對此,要做到新型職業農民的當地化、本土化培養,必須堅持農村職業教育面向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農業人口,使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真正做到關注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的職業能力,強化他們對農村生活的認同感。一是政府要明確農民接受農業生產技術與技能培訓的責任,深入開展多元主體幫扶,以“農科教”合作的形式,實現農民直接參與要素投入與分配,調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二是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可進行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還可為他們提供正規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長期和短期教育,職前和職后教育等靈活多樣、自由寬松的教育方式。[12]三是要發揮區域高職院校的職能,高職院校與政府簽訂合作協議能為農民職業化發展注入“新活力”,如聯合舉辦職業農民定向培養班,或在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等設立職業農民培訓教學點,實現校地互動、教產銜接。四是要重視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民個性化需求,高職院校要有針對性地設置相關專業和課程,重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造一批鄉村工匠;開設鄉村創業課程,激發農民的創新潛能,培養一批創業人才。(二)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力技能型人才創業。鄉村振興的技能型人才涵蓋了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者、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等,他們一般通過基層農技推廣的形式開展創業活動。對此,高職院校要以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為導向,幫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者開展基層農技推廣活動,提升其創業素質和能力。一是結合農村產業發展現狀,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編制培訓教材、制定培訓方案,開發培訓課程包,針對不同行業、領域、層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需求,聯合企業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者開展常態化創業培訓、專題培訓,重點面向家庭農場主、科技示范戶等生產經營主體,更新其創業理念。二是開展鄉土人才示范培訓活動,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者投身鄉村事業建設,重點面向農村能人和農村青年等本鄉人員,提升其專業技能,更好地進行基層農技推廣。三是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組建村鎮現代企業提供服務,在對此類企業科技成果轉化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企業家隊伍的培訓上,要引導其明確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的目標,有助于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還要將優勢學科與村鎮主導產業進行融合,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聯盟,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另外,目前小農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體,需要高職院校的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的共享支持他們創業,但小農戶接受技術指導會受到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可采取彈性的學習形式,如探索田間課堂、網絡學習、職業教育慕課等開放共享的形式助力其開展農技推廣活動,帶動小農戶增收創收。(三)支持返鄉下鄉群體,開拓鄉村多樣化職業。近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呈現出城鄉“鐘擺式”流動趨勢,特別是返鄉下鄉群體在農村從業,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新時期,鄉村振興面臨最大的難題在于人才和創意的缺乏,只有將鄉村獨有的資源和返鄉下鄉群體的創意相結合,才能促成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最終實現鄉村再生。在返鄉下鄉群體中,有部分人員具有創業成功的經驗、持有創業項目和資本,選擇到農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開拓文創旅游、民風民俗體驗、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建設等領域,在豐富鄉村業態、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為鄉村創造了多樣化的崗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來到農村投入鄉村事業建設,為鄉村發展增添了新活力。對此,高職院校一是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引導畢業生,特別是農村出身的畢業生要正確看待到基層就業,或鼓勵其返鄉創業,打破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也可為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到基層就業創業提供服務。二是要積極主動培訓“新農人”“鄉村精英”“鄉村創客”等接受過高職教育的青年人才的創新思維。對于這類群體,通過提升其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放飛其創業夢想,憑借其在城市中成長積累的眼光和經驗,引進互聯網思維,發展鄉村電商。三是鼓勵專業教師到鄉鎮企業掛職、兼職或離崗創業,幫扶返鄉下鄉群體在鄉村開辦新企業,推進企業制度、組織和管理模式創新。此外,還需建立區域、城鄉、校地人才交流機制,強化社會支持,引導社會各界人才下鄉就業創業,為鄉村多樣化職業的開拓提供保障,如城市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下鄉開展服務。
作者:韓嵩 紀世元 單位:1.東北師范大學 2.寧波大學
- 上一篇:汽修專業課改踐行“教學做合一研究
- 下一篇:百萬擴招下高職教育精準扶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