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研究

時間:2022-04-11 08:51:02

導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研究

摘要:高職院校關于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在內容、方式、評價機制等方面漸成體系,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歸納也層出不窮;但是,基于實踐成果的反思和改革研究較少。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評價機制——“成長學分銀行”的實踐基礎上,反思現有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在內容、載體、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分析改進方向、優化培育途徑,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實效。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途徑;成長學分

銀行在“工匠精神”引領的時代背景下,職業素養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從政策和行動上支持職業素養教育的實踐和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社會信息化步伐地不斷加快,職業院校育人目標、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也不斷提升,高職院校應用發展地眼光看待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問題,在實踐和研究過程中反思總結、改革創新,改善培育內容、方式、載體以及評價手段,探究新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途徑,使學生素養發展更符合個人發展規律、適合崗位需求,使高職院校職業素養研究與時俱進、更好地指導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研究現狀

素養,按字面理解為素質養成,“強調后天的教化和培養”。[1]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套用方健華博士的職業素養定義,是指其通過高職院?!八仞B教育、職場文化陶冶、崗位實訓鍛煉及自我修養而成的,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崗位需求所養成的職業認知、技能、態度、精神、意識及能力等綜合職業品質”。[1]就學生而言,職業素養修煉一般經歷認知、經驗習得、內化完善、應用等環節,一旦養成,具有穩定性和發展性;就學校而言,培育途徑涵蓋了素養主要內容確定、載體平臺搭建、培養方式的選擇等方面,具有整體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因此,隨著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實踐地深入,高職院校在制定和調整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方案和途徑的過程中,應更加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適應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工作在各高職院校廣泛實踐,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實踐成效顯著,為社會提供的技術人才質量提升。但是,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學生個性化特點彰顯、學生受教育渠道更多,現有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也呈現出一些問題:“程形式的顯性教育比重大大超過隱性教育,傳統課堂重理論輕實踐課”;[2]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灌輸、職業素養意識欠缺;以校內教師為主,缺乏創造性;[3]合作企業資源不足;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單一、主題教育多口號、輕行動;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不足導致評價方式傳統且又低效。高職職業素養教育實踐過程中呈現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引起高職院校的重視和反思,學界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相關研究甚多,改革探索的成果和心得也層出不窮,如候紅英、林青的《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及實踐》,劉巧鳳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嵌入專業教育研究》,張煥華的《思想教育與高職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可見創新研究視角很多,為改革探究了提供了經驗參考。但文獻多為某專業、某方向的單一研究、缺乏實踐依據,也鮮有人以評價機制實踐為基礎,總結反思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經驗和不足,改革創新培育途徑;而基于“成長學分銀行”這一評價機制的實踐分析,正是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改革研究提供了較全面的參考依據。

二、“成長學分銀行”實踐分析

隨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實踐和研究深入,其評價機制中出現“大學生德育學分”“學生成長學分”“品德素養評分”等名稱,不同學校對其稱謂雖不同,但評分機制都對學生素質的考評內容(即素養培育內容)進行了闡述分類和量化,有學校如蘇州健雄職業學院結合現代化教育技術,開發并投入應用“成長學分銀行”(也稱德育學分銀行[4])。(一)高職院校學生“成長學分銀行”的含義。“成長學分銀行”,是借用銀行的存兌取功能、基于CRP(全稱CampusResourcePlanning)校園數字化信息平臺建立的學生職業素養評價機制,其實體是一個學生職業素養評價系統。其中,成長學分是職業素養教育考評結果的量化手段,每項考評條目都有規定的成長學分分值,學生期末或學業末總得分就是成長學分總分;學分銀行是積累、計算、轉化學生成長學分的載體和憑證平臺[4],它的運行過程能體現并檢驗職業素養培育的內容、方式、效果的優劣。(二)高職院校學生“成長學分銀行”的特點體?,F職業素養教育的優勢“成長學分銀行”使學生素養教育評價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實踐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在高職院校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該評價體制的許多優點和積極作用。1.成長學分銀行對學生的考評內容條目清晰,覆蓋了學生的學習場所、生活場所、公共場景中的課程、活動、任務和日常行為方方面面(見圖1)[4],這恰恰與職業素養的內涵——職業認知、技能、態度、精神、意識及能力等方面內容相吻合,且體現了職業素養的培育方式、載體多樣,對學生的培育導向十分明確,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意識。2.考評的實際操作——即學分記載、認定和積累的過程,是由師生各司其職、共同完成的,操作直觀、及時,主體性強,且學生成長學分與評獎評優掛鉤,這些特點都使得學生上進心更強、具有競爭意識、活動積極性提高。3.學分的轉化和運用相對客觀、公正,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取得滿意的“學生個人職業素養成績單”。[4]學分銀行不光記載了學生在校期間成長學分的得失,更是記載了學生成長的行為軌跡,這為學生進行自我認知、優勢劣勢分析提供了依據,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三)實踐中顯現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途徑的不足。從辯證的眼光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在成長學分銀行評價機制運行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一些不足之處。1.培育內容雖涵蓋面廣、條目清晰,但是過于模式化,無法滿足學生個體特點和需求。例如,走讀生在“勞動衛生、文明寢室”上無法得分(見圖1),這就導致他們的團隊意識、吃苦耐勞地敬業精神缺乏歷練。又如,有的條目如“調查研究”無人問津,而微商創業的學生所具備的創新精神和職業技能卻無法得到認可。2.隨著學生競爭意識和活動積極性提高,對實踐的需求也增強,但是培育方式單一,并未真正考慮到專業差異、年級差異。例如,禮儀大賽上空乘專業男生完勝工科專業男生,簡歷設計大賽上藝術系大三學生完勝外語系大一學生。3.培育過程重灌輸、輕實踐,學生職業素養修煉多停留在認知、經驗習得階段,而內化完善、應用環節步履艱難。例如,學生在大一職業素養課堂上學習了敬業精神、職業禮儀,但是直到大三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坐姿、站姿,更沒有機會展現職業禮儀、踐行敬業精神。4.職業素養培育的資源和平臺不足。例如,電氣專業學生想考會計相關證書,很難得到像會計專業學生那樣的輔導和培訓——這導致有潛力的學生得不到好的歷練和提升,沒有在同一項目上進一步取得學分的機會,使得學生整體職業素養水平梯度化不明顯。由此看出,成長學分銀行的目標導向作用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意識和修煉積極性,反之暴露出職業素養培育工作的不足,即培育內容模式化、方式單一、平臺資源匱乏等,這與職業素養教育整體現狀中的不足之處相吻合,且比之更具體、更明確——這為職業素養培育途徑改革提供了思路與方向。

三、探究改進培育途徑

培育途徑和考評機制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傳統職業素養教育改革促進了考評機制的創新,而新的考評機制在長期運用實踐過程中反過來促進了培養途徑的優化和進一步改革。(一)有側重點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緊緊圍繞高職生職業素養的內涵,高職院?!皯攸c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包括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情感和職業習慣等方面”[5],并根據專業、年級、性別特點將教育內容以不同形式呈現。職業素養認知教育課程中突出專業性,如講解“敬業精神”時不同專業舉本專業相關崗位的案例;職業素養實踐活動設計按不同專業和年級定立不同側重點,相應的考評條目要梯度量化難易程度。(二)搭建立體的職業素養教育平臺。在原有的培育載體如素養課程、校園文化活動、隱性熏陶、社會實踐等基礎上,開發線上學習平臺和宣傳平臺、向外拓展職業素養培育基地,搭建“三維六段式”[6]的立體職業素養教育平臺。具體說來,“三維”指課內外、校內外、線上線下三個維度;“六段”素質學制三年高職生的六個學期。根據學生六學期每個階段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職業素養培育方案、課程,設計相應的校內文化、職業技能競技活動和校外企業、基地實踐行動,開發或利用線上的教學資源和宣傳平臺。(三)多渠道引入企業文化。在完善培育內容和培育載體的基礎上,培育方式也進一步改進:多渠道引入企業文化[7],滲透到素養課程、專業教育、思想教育宣傳、校園活動中,體現職業素養教育的職業性。引進企業專家言傳身教,協同教師參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和評價。完善“職業素養課程體系”[6],使職業素養課與專業課相輔相成——在職業素養課程中體現專業特色和需求,在專業課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如課程考查有素養、知識、技能等方面構成)。合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平衡顯性職業素養教育與隱性素養教育的權重”[2],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鼓勵學生開設并自主管理專業相關職業特色社團、鼓勵學生參與長期固定的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在校創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指導學生利用新媒體進行自我管理、宣傳和實踐反思。利用城市資源和社會資源,向外拓展資源,將合作企業、友好企事業單位轉化成實訓基地、實踐基地、拓展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基地進行職業素養訓練和職業體驗。

四、結論與建議

高職院校旨在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教育更應突出職業性和實踐性?!俺砷L學分銀行”這一高職學生素養評價機制是人文和科技、教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具備較強的應用價值,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也能從中發現自己的需要、學校缺少什么。因此,在推行和實踐過程中,呈現出的職業素養培育途徑優勢劣勢也十分明顯,高職院校在分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規律、找準改進方向,在職業素養培育內容側重、平臺搭建、資源拓展、方式創新上進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路。當然,由于成長學分銀行是個別院校推行的學生職業素養評價機制,在理論性和技術性方面還不夠成熟;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是教一個宏觀的話題,培育途徑改革在研究過程中也未顧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改進思路未有深入展開而且理論設想居多而示范性成果較少,等等,這些局限也就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方健華.中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評價及其標準體系建構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2]楊宏.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3]董元卿.淺議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3):73-74.

[4]李奕.基于“學分銀行”理念的高職學生德育考評路徑研究[J].教書育人,2015(11):6-7.

[5]楊洋.高職生職業素質教育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4(1):6.

[6]李奕,霍彧.“現代職業人”視域下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7(2):41-44.

[7]王鈺嵐.多渠道引入企業文化全方位提升職業素養[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7.

作者:李奕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