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改革思考

時間:2022-12-21 10:57:22

導語: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改革思考

近年來,隨著建筑裝配化的快速發展,市場對裝配式建筑創新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中職學校必須盡快開展教學改革。對于中職建筑施工專業來說,只有盡快進行“三教”改革,優化其專業課程體系,對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標準,提高建筑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契合度,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一、當前中職建筑施工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經過調研發現,當前中職學校建筑施工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課程目標與專業定位不匹配。調查發現,中職學校建筑施工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合理,但存在盲目擴張現象。由于缺乏對實際工程的了解,不少學校以教師所學專業為導向來設置課程,導致隨意性較大,專業特點不突出。此外,不少課程主要針對的是傳統的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缺乏與當前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后新出現的建造方式、人才培養結構相適應的課程設置,不利于學生新知識、新技術的習得。(二)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一般來說,課程結構決定著學生的知識結構,而不少中職學校在課程結構的安排上缺乏系統有效的銜接和分配,使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碎片化”,大大影響了其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調查發現,結構力學、建筑法規、建筑設備等課程占比過重,擠占了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專業課,導致培養的專業人才職業崗位特點不夠凸顯,畢業生沒有自己的專長,核心技能不突出。事實上,知識并不等于能力,能否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是課程結構設置合理與否的重要考量。課程結構是影響職業能力形成的重要變量,教學中知識的組織方式往往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為正是它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應用知識。(三)課程內容陳舊。課程內容是專業設置的核心。不少學校一味追求課程在本專業的完整性、系統性,很容易造成內容缺乏整合。這種知識點上的交叉重復,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感,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主動性不強。目前,BIM技術、預制構件制造安裝工藝、新建造體系等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沖擊著原有的知識體系。一些中職學校的課程內容更新嚴重滯后,與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脫節,而教師在知識講授的深度上又存在“冒進”的現象,超出了中職生的理解范圍。(四)課程建設與人才需求存在矛盾。筆者調研發現,多數中職學校的施工專業仍然停留在學科化設置課程的階段,造成畢業生走上崗位后無所適從,用人單位不得不對其進行重新培訓。目前,中職學校以傳統建筑模式為主的課程資源建設存在滯后性,缺乏對裝配式建筑市場的動態跟蹤,課程建設落后于建筑行業目前的實際需求,脫離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無法培養出滿足當下行業需求的新型建筑施工技術技能人才。(五)教學資源建設滯后。建筑施工專業教學的操作性、實踐性、應用性強,實訓要求高,設備投入大,因此,開設建筑施工專業的中職學校并不多,而開設該專業的中職學校又沿用學科本位的模式,教學資源建設上稍顯吃力和滯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資源過時。許多過時的施工技術知識仍在教授,與行業的最新動向脫節;重理論輕實踐,照本宣科式的講授在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里屢見不鮮,缺少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案例教學。2.實訓流于形式。由于一些中職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實訓設備設施缺乏,導致學生的學習仍然以理論學習為主,其工程實踐教學也停留在現場參觀和多媒體錄像教學階段,實際效果與課程目標存在很大差距,實訓課多流于形式,進而導致畢業生無法頂崗實習。另外,校企合作的模式雖然緩解了中職學校的實訓壓力,但有些學校與企業合作不深入,缺乏長遠而有效的合作機制,也使得實訓規模和效果不盡如人意。3.教師實踐能力較弱。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大多是直接從高校畢業生中直接招聘的,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雖然一些學校會對教師進行一些企業生產實踐的培訓,但從大的范圍來看,很多教師缺少一線實踐經驗,其所授知識往往以課內容本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與工程實踐崗位脫節。

二、裝配式建筑發展背景下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一)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筆者認為,中職學校應結合建筑施工專業就業崗位群(如表1),來確定建筑施工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行業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具有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監理等工作領域的崗位能力和專業技能,適應新時代建筑工程施工生產、服務、管理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應用型技能人才。(二)優化課程教學體系。在裝配式建筑發展背景下,中職建筑施工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建設應以建筑項目為主要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根據裝配式建筑行業具有的裝配式構件廠、建筑施工單位兩個方向,培養具備機械、建筑、結構、材料及管理等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但由于目前中職裝配式建筑人才極其短缺,故可在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基礎上增加裝配式建筑專業方向,其主要思路如下:1.對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補充,融入裝配式建筑的相關內容,在原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相關裝配式建筑的學習內容(如表2)。2.對傳統建筑施工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和重構,增設裝配式相關課程;進一步優化教學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教學體系,實施“模塊+項目”教學,并推行“項目導向”“任務導向”“課證合一”等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增加相關模擬實訓,以加強學生通過運用BIM技術從生產、預制、施工到現場管理再到整個工程的質量、投資、進度控制等方面進行“全過程”一體化管理(如圖1)。3.開設相關綜合實訓課程,根據建筑施工專業崗位需求和基本技能要求,設置相關綜合實訓課程,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技能水平。(三)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中職學校應立足專業建設和專業發展,不斷推進建筑工程施工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拓寬師資引進途徑、加強師資培訓力度、完善老帶新“傳幫帶”機制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1)進一步改革招聘制度,拓寬教師引進的途徑,如可以引進在建筑類公司有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從而豐富教師人才結構。(2)學校要為專業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不斷學習建筑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標準,從而開闊教師的專業視野,使學生能夠接收到行業前沿信息和技能,畢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需求;強化教師崗位實踐能力,專業教師可以通過掛職鍛煉、輪崗交流、生產勞動、參觀訪問、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3)完善“老帶新”傳幫帶機制,制訂合理的計劃,明確目標任務、指導時間、指導內容、指導方式等,有針對性地對新進青年教師進行培訓;學??梢赃x聘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優秀教師,保證“老帶新”機制的順利實施,定期對新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人處世、思想政治等方面進行指導,鼓勵和帶動新教師快速成長。2.改革專業教材新模式。目前,中職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教材存在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內容更新不及時,以及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銜接不緊密、教材選用不規范等問題,需要結合國家中職建筑專業教學標準、1+X裝配式建筑職業技能標準和建筑行業標準,加快教材改革與創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聚焦書證銜接融通,開發立體式、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將“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等教學內容融入教材之中,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在信息化時代,學校需要不斷推進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項目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自主探究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建筑工程施工專業課程實施的基礎是學生的實踐性、活動性、主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度,注重學生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參加教師能力大賽、優質課比賽等方式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4.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中職學校應探索運用新模式、新方法,推進實踐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項目任務為載體,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過程置于工作過程和建筑工作崗位的環境中。學校應積極探索校企融合新模式,依托行業,進行校企深度融合,使學生的技能實訓在模擬仿真、實踐操作訓練、校內生產實習和校外頂崗實習中進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結語

在職業教育改革中,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應結合自身實際,主動調整課程結構,融入裝配式建筑相關知識,融合1+X裝配式建筑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以裝配式建筑建設理念與技能為基點,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深化“三教”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習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掌握裝配式建筑專業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為新時代裝配式建筑發展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

作者:毛志剛 張青霞 單位:河南省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