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科競賽自主學習及信念調查研究

時間:2022-07-17 10:47:29

導語:高校學科競賽自主學習及信念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科競賽自主學習及信念調查研究

摘要:專業競賽已經是現代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幾乎所有高校都在積極推進,但是作為參與主體的學生多數比較被動,通過一定的問卷分析學生對于專業競賽的態度,以及專業競賽的主要目的分析,促進專業競賽的有效開展,提高學生學習的追求,養成學生的良好品格,需要在課堂之外的第二課堂進行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學習信念;自主學習;學科競賽;第二課堂

目前以高校學生參加的學科競賽種類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挑戰杯”、全國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這項競賽最早由19所高校發起,發展到1000多所高校參與,從最初的300多人的小競賽發展到200多萬大學生的競技場。這些以創新創業為主要目的的競賽參賽學生來自不同院校、不同專業,這樣的競賽看似熱鬧,但是具有較高的難度,參與面雖廣,但不夠專一,讓參與的學生和指導的老師無所適從。高校專業競賽如同體育競技,應該追求專業,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同一或者相近專業之間比較才會具有可比性,不同專業之間的比賽,如同把體育比賽中的100米和10000米來比較,沒有可比性。

1專業競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念

專業的競賽形式不同于奧林匹克的體育競技,但信念卻是相同的,都有著共同的追求和目標,那就是突破自我,取得更高的成就,專業競賽更多的是依托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和體育競技沒有本質的區別。專業競賽追求創新的同時更應該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競賽精神。1895年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的好友是亨利•馬丁•迪東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強”這一格言,作為自己創辦的體育學校的校訓。在1913年,顧拜旦提議并經過國際奧委會批準將這一格言納入到《奧林匹克憲章》,1920年,國際奧委會又把這一格言作為會徽的組成部分,也使得這一格言成為奧林匹克的標志性遺產而得到廣泛的認可,奧林匹克是全人類的財富,他有著明確的信念和內涵,這些對現代高校教育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的信念是奧林匹克運動廣為流傳的名言,是奧林匹克的重要精神財富,在學科競賽中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競賽,而不是純粹為了競賽獲獎,如果參與并順利完成相關競賽,突破自我,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案臁⒏?、更強”是競技的終極追求。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和不畏艱險、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在比賽場上,面對強手,發揚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對自己則是永不滿足,不斷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實現新的目標,達到新的境界。對自然要敢于征服,克服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各樣的限制,掙脫自然對我們的束縛而取得更大的自由。

2學生參加專業競賽的調查分析

2.1參與競賽的調查。學生參加競賽的動因較多,能夠順利完成競賽主要是教師的壓力,就像大家常說的那句話“壓力就是動力”,隨著競賽活動的開展,也有許多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合適的競賽主動參與其中。我們通過一次問卷對學生的學習和競賽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參與學生在本科階段主要的學習計劃和規劃(圖1),可以看到61.14%的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計劃,38.86%的學生沒有最細計劃;對于本科學習階段的主要目標則比較明確,79.07%的調查者認為參與學科競賽、學習的主要目標是考取研究生,另外11.63%的學生是為了創業就業而鍛煉自己,只有6.98%的學生是為了獲取課外學分或創新學分,2.33%的學生則沒有具體的目的性。2.2參與競賽目的的調查。參加各種競賽的主要方向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圖2),問卷調查可以看到多數學生參加和自己學習專業密切相關的競賽,這一比例占到58%,也有18.8%的學生參加競賽是為了學習自己喜歡的知識,并不在乎競賽和專業的關系,還有18.24%的學生參加競賽是為了打發時間,娛樂自己,參加的內容沒有要求,另外也有4.93%的學生明確表態不愿意參加競賽。高校的教學培養模式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除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實踐教學形式也是不斷改革,第二課堂的形式也是有許多的形式,其中學科競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是否愿意參加競賽,參加何種競賽,需要不斷的探索,不能一概而論。2.3競賽與課程教學關系的調查專業課程更多的是專業知識的教學、實踐,教師在教授完課程之后,多數不再和學生有太多的交流,課堂的教學基本是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且課程考核基本是書本、基本理論知識的的考核,對專業知識的消化和應用沒有太多的幫助。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滿意度不是很高(圖3),覺得效果一般的占比較高,達到了61.58%,滿意占比30.79%,不滿意占7.62%。學生課余時間的利用也是很重要的(圖4),現代高校教育對學生的課余時間沒有太多的限制,除了一些學校的集體活動,學生大多自主安排課余時間,從調查問卷結果來看,多數學生課余時間會看書學習,比例在39.76%,19.88%的學生參與運動鍛煉,上網、玩手機的同學達到20.92%,這也是大學生課余時間的主要活動構成,說明他們的課余時間比較單調。調研對專業課程設置的問卷顯示,課程設置的滿意度也不是很樂觀(圖5),從學生角度看專業課程的設置有一些問題。至于哪些課程學生沒有興趣,哪些課程學生比較滿意,需要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和學生積極溝通,和相關職能部門建議調整,或者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中進行調整。所有這些改革和調整都要滿足專業發展的需要,都要滿足科學的教學,不能隨便進行調整,也不能片面的根據學生的建議進行全面調整,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不能全面了解學科的發展,也不能全面理解課程的重要性。

3專業競賽的培養目標

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有著自己的目的(圖6),學校開展相關競賽也是有著明確目標的。拋開這些目的,專業競賽是獲得技能的重要途徑和學習實踐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獲取課外創新學分的途徑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品格和精神。美國東田納西州立大學WilliamG.Thompson在2002年的一研究顯示品格教育可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WilliamJeynes教授研究表明,學生的品格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品格要求方面,主要對學生的正直、誠懇、責任、愛心和尊重等的價值觀方面,高校的品格教育多數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會有專門的課程和教師(輔導員)教育,但是僅僅靠占比在1/4的課程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及品格教育是不夠的,大學的課程中專業課程占比在3/4左右,課時多、周期長,所以結合專業課程進行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是最好的。專業課程老師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專業追求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指導學科競賽不同于課程課堂講解,現在高校的各種專業競賽需要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其中,共同努力取得研究成果,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會更加了解教師的品格,影響遠超過一門課程的講解。

4結語

專業競賽是當前高校的重要考核指標,是考核學校教學成果的指標之一,也是考察學院工作指標之一,同樣也是考核高校教師個人的工作績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些考核其實是結果考核的產物。專業競賽最主要是為了鼓勵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在專業學習中追求卓越,以促進專業技能,培養學生永攀高峰的競爭精神。

參考文獻

[1]黃玉妹,李敏.“以賽代訓”模式推進應用型會展人才培養的途徑探析[J].學術評論,2018(06):91-98.

[2]張顯,印東,屈太國,劉佳,陳雷平.基于學科競賽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35):115-117,127.

[3]李琨.依托專業競賽構建高校土木工程教學實踐平臺———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土木工程系教學改革為例[J].福建建筑,2018(12):109-112.

[4]史伊凌,段立,陳峰,張澤彬,陳依琪,劉昱,沈耀華.基于專業的第二課堂平臺體系構建研究———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7(23):205-206.

[5]田海寧,李根,黃研,閆杰,黃文華.結合專業競賽推動建筑設計課程體系改革[J].亞太教育,2016(14):285.

[6]莫妮娜,許晉,焦穎慧.結合專業競賽推動建筑教育模式革新[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4,40(5):338-341.

作者:康錦潤 陳萍 蔣洋 單位:淮陰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