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科學發展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7:53:00

導語:林業科學發展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科學發展觀管理論文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林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重大使命,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是林業工作的重要職責。加快林業發展,加強生態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途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從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充分認識林業在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增強加快林業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一、用科學發展觀的眼光看林業在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各級把造林綠化工作當作大事來抓,全縣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長珠江防護林、速生豐產林、綠色通道、城市生態圈等幾大林業工程建設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林業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愈來愈大。

(一)林業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林業建設為全縣生態環境的改善作出了貢獻。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東安縣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44868公頃,有林地面積達到74050公頃,其中商品林地面積為72673公頃,生態公益林地面積為7182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7.35%,林木綠化率達到59.04%,活立木總蓄積量超過2292296萬立方米,生物多樣性得到了較好恢復,水土流失強度明顯降低,生態狀況明顯好轉。二是林業建設為我縣“三農”工作作出了貢獻。林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促使了農村勞動力由農業轉向發展林業和二、三產業,加快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村城鎮化建設。營造的生態林,為培植生態景觀,發展生態旅游業創造了條件;引進和發展的一些名特優新經濟林,豐富了農產品,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三是林業建設為全縣農業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我縣的森林旅游、木材加工、苗木花卉等一大批林業優勢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全縣2008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達3.9億元。舜皇山的森林旅游、水嶺鄉和橫塘鎮的山羊養殖、白牙市林業產業園等林業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林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強勢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地方經濟培育了新的增長點。

(二)黨的十七大賦予了林業建設新的使命

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肩負著重要使命,不僅要承擔起生態建設的重任,更要做生態文化的先鋒,努力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引導者、組織者、實踐者和推動者。黨的十七大對推進林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確立了林業今后的新走向、新方位。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林業的作用將會更加重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林業在加強村鎮綠化,實施綠色通道工程,加快造林綠化和林業產業發展等方面可以大顯身手、大有作為;在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林業可以充分發揮在生物產業、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資源和能源,大力發展技術高新和綠色環保的新型林業產業,為國民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林業既可作為基礎產業參與區域資源配置,又可以通過實施生態建設戰略,促進林業建設邁上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新征程;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林業在保護好自然生態,繼續穩步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推進和諧社會構建方面,更離不開生態良好,林業在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將承擔起重大的歷史使命。

(三)我縣林業發展規劃為林業建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第一,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中可以更有作為。近年來,我縣生態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全國先進縣市相比差距甚遠,建設任務依然十分繁重。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打造綠色東安、建設生態家園”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使我縣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更大改善,建立健全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安全體系,我們必須加快林業發展,充分發揮森林的巨大生態作用,充分發揮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的主導作用,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重點工程,不斷深化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為人與自然和諧提供良好的生態基礎。第二,林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可以更有作為。一方面,林業是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隨著我縣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們對多種林產品的需求將日益擴大,林業在繁榮農村經濟、促進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速生豐產林、經濟林、種苗花卉、森林旅游將成為農民新的增收渠道,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而綠化率又是考核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林業在加強鄉鎮村和道路的綠化美化,實現村容整潔、鄉風文明方面將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第三,林業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可以更有作為。我縣林業用地面積較廣,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森林是可再生的資源,也是我縣潛力最大的資源。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林業在生物產業、生物質能源等方面的優勢愈來愈明顯。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大力開發高新技術與綠色環保的新型林業產業勢在必行。第四,林業在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可以更有作為??h委、縣政府從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局高度,提出了大力發展林業的戰略,這對我縣林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業是一項基礎產業,在參與區域資源配置,促進地區的協調發展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山區發展以松杉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建設,丘陵區重點發展以油茶為主的經濟林建設,城區周遍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完全能夠使林業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第五、林業在推進全縣農村改革中可以更有作為。當前,林業形勢和任務發生了很大變化。加快林業改革,完善林業政策,調整生產關系,已成為整個林業工作的當務之急。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地及其它森林資源的潛能將得到極大的釋放。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但是整個農村改革不可或缺的內容,同時也是對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推動。毫無疑問,今后一個期間進行的農村各項改革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是重點和亮點!

二、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我縣林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整體水平較低

目前,我縣林業生產依舊延續著傳統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含量率低,林分質量較差;中幼林多、成熟林少,低效林多、高效林少,可利用的森林資源總量嚴重不足。

(二)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資源基礎薄弱,林業產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導產業的優勢不明顯,名牌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不強,林業產業現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經營為主,缺少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力水平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低,對農民增收貢獻不大。

(三)基礎設施設備薄弱

近年來,雖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總體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數量和質量上還遠不能滿足現代林業建設的需要。特別是森林“三防”設備設施還十分落后,影響了全縣林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林業投入缺乏長效機制

林業投資投勞不足,缺乏長期有效的投入機制,林業投入比重較低,投入所有制成分單一,缺乏內在發展動力,林業生產和林業事業的發展速度緩慢。

(五)林業運營機制滯后

林業的機制不活、責權不清等問題愈益突出,中央、省、市林業決定的貫徹落實任重道遠,現代林業產權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束縛林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消除。

三、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推進我縣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我縣林業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林業工作全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林業決定,緊緊圍繞林業三大體系建設目標,狠抓營林強基礎,深化改革活機制,科技興林提水平,調整結構興產業,爭項爭資增投入,強化服務優環境,努力把我縣林業推向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

目標任務:到2015年,全縣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生態功能顯著增強,森林覆蓋率達到60.70%,活立木蓄積量達到0.039億立方米,新增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0個,年加工能力達到30萬立方米,實現森林旅游年收入1000萬元,林木良種使用率95%以上,病蟲防治達到90%,林業法規普及率達到95%以上。

(二)具體工作方法和建議

為實現林業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我認為在指導思想上和具體工作中必須把握好以下幾點。

1、堅持把產業發展置于重要位置,全面貫徹落實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森林有多方面的功能,社會有多樣化的需求,兩者最充分的結合才是現代林業發展的最佳狀態。按照現代林業的理念,森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遠比經濟效益大,我們對森林的科學利用,必須牢牢把握這個基本事實,正確處理森林三大效益的關系。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是林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指導思想,是林業工作必須首要追求的目的。單純地就生態抓生態,單純地就產業抓產業,都是行不通的,也是有害的。任何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認識和做法,都是違背林業自身發展規律的。林業的基本屬性和內在規律決定了:只有建立起完備的生態體系,滿足了社會和人們的生態公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騰出更多的空間和更大的余地,發展林業產業;只有建立起發達的產業體系,既滿足了社會和人們對林產品的需求,又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公益林業的發展,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在生態建設中不忘發揮產業功能,在產業發展中不忘兼顧生態要求,既突出重點,又不以偏概全,把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統一起來,實現共贏互補。

2、堅持把重點工程作為帶動整個林業發展的火車頭,努力保持林業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林業建設點多、面廣、線長,覆蓋全縣,要治理的生態問題和自然災害也比較復雜。重點工程是爭取國家投資的載體,是吸引社會資金的“抓手”。搞好林業工作,必須始終堅持工程帶動戰略,帶動各種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向林業投入,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繼續著力抓好原有的幾大工程,完善配套措施,爭取優惠政策,推進工程深入實施。同時,抓住時機,做好工作,適時啟動新的工程,為林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并努力爭取進入國家、省重點工程計劃,做到有位置、有投入。認真研究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的合理期限,加快制定后續政策,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在抓好重點工程的同時,兼顧面上和一般,促進林業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

3、堅持數量擴張與質量效益提高并重,努力實現林業又好又快發展。質量和效益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林業建設,既要有一定的速度,更要有高質量、高效益,注意處理好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努力轉變林業增長方式。今后一個時期,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觀念,始終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到質量、效益上,追求既有較快的發展速度,又有較高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不斷強化科學管理,鞏固已有成果;加強科技支撐,提升建設質量;實行集約經營,保證建設效益。加強良種壯苗建設的基礎工作,使林木種苗建設由數量保障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切實加強營造林工作的全過程管理,確保造林質量和成效;全面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全面貫徹森林健康理念,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抗逆性和穩定性;正確處理培育和采伐利用的關系,做到在培育中合理采伐利用、在利用中積極加強培育;注意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林地生產力。

4、堅持在積極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建立健全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長效機制。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是強化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要原則,是落實以生態建設為主林業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林木生長周期長,林業建設難度大,堅持保護第一尤其重要。因此,今后一個時期,必須把保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護好林木資源,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生態恢復。辯證地看待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只談保護,也不符合自然規律尤其是動植物的生命規律。堅持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積極保護,實現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堅持“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方針,認真研究并做好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的科學經營和利用工作,真正實現越采越多、越用越好,使林業盡早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發展道路。

5、加強林業科技推廣,促進林業增長方式和管理方式轉變。實施科教興林、人才強林戰略,不斷提高林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林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提升林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產出率。大力推進林業從種苗培育、整地造林、撫育管護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扎實開展送林業科技下鄉活動,加大對林農的培訓力度,建全科技生產服務網絡,對農民采取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真正把林業建設引入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6、加強機關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提高干部隊伍的素質。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思想、組織、作風、制度、業務建設,努力建設一流隊伍,培育一流作風,創造一流業績,把縣林業局建設成為學習型、服務型、勤政廉潔型、務實高效型的機關。著力抓好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教育活動,使黨員干部和職工成為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模范,建設綠色家園、促進現代林業發展的模范,遵紀守法、團結和諧的模范,勤政為民、廉潔自律的模范。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員學習教育活動長效機制,落實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各項措施,提高廉潔從政水平,嚴厲查處林業行政許可中的不正當行為。建立健全干部選拔、評價、任用、監督制度,切實搞好干部的輪崗和競爭上崗,形成團結和諧、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