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產業科學發展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8:38:00
導語:林業產業科學發展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望越來越高,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同時,林業本身也是一項基礎產業,是林農增收,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因此,林業發展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最大限度地實現我縣林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最佳效益,筆者就此進行了相關探討與思考,僅供參考。
一、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對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由于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管理難,遠不如抓其他行業見效快,容易“吹糠見米”出政績,有些地方對發展林業有畏難情緒。有的只看到林業的直接效益,而忽視林業放大效應,對林業所蘊含數倍乃至數十倍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視而不見,大搞掠奪式經營。有的盲目樂觀,遠看綠油油就行,不顧近看水土流現實,看不到發展林業的緊迫性,缺少抓林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的認為林業生產只是林業部門的事,看不到林業的社會屬性,興辦林業的積極性不高。
2、產業體系欠發達,資源開發水平不高。一是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林業產業化經營尚處于起步階段,龍頭組織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生產工藝和設備落后,未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林產品基本上未進行深層次開發,實行的是木材賣“方”,楠竹賣“根”、杜仲賣“斤”的原始經營方式,把資源增值的潛力拱手讓給了別人。二是市場開拓不力,銷路不暢。如水果大路品種較多,名特稀果品、錯季果品、優種雜果等面積和產量相對較小。加之對新品種選育和引進力度不夠,更新換代意識不強,造成品種檔次低、質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場競爭力弱。三是資源結構不合理,林種、樹種結構單一。全縣優質用材林資源少,長期以來都是松、杉一統天下,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和高效經濟林比重偏小,楓、楊、榿木等速生品種較少。果樹中柑桔比例偏大,優種板栗、核桃等干果比例偏小,柑桔中大路品種較多,名特稀果品、錯季果品、優種雜果等面積和產量相對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設進展緩慢,不能滿足發展需要。
3、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兼顧難,林分結構不夠合理。林業發展的核心是可持續利用,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由于我縣鄉鎮財源普遍偏窄,林木就成為鄉村兩級最主要的“金庫”,近幾年,鄉村修路、改電、通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馬較多,很多行政村把不該砍,不能砍的林木變現用作項目配套資金,但在大量砍樹的同時,又不重視造林,結果有林地變疏林地,疏林地變殘林地,殘林地變荒山,人為地斬斷了林業可持續發展鏈條,導致林分質量下降。
二、調整林業產業結構的途徑
1、優先發展速生豐產林。通過定向培育,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推廣楊、榿、楓等速生樹種,建立大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縮短木材生產周期。推廣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種間作形式,以短養長,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利用三年的時間,在零陽鎮、零溪、江埡等地發展2萬畝林牧型速生豐產林標準化示范基地,以及建設以澧水、零溪河、環黃石水庫等河堤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帶。
2、穩步發展名特經濟林。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快發展名、特、優、新果品和時令果品以及錯季果品。一是調整樹種結構,穩定柑桔、梨、桃、李等果樹面積,適度發展油桃、冬棗、沙糖柑、葡萄、板栗、核桃、櫻桃等優質小水果、干雜果品種面積。二是調整品種結構,壓縮中熟品種,增加早、晚熟品種比例。同時推廣增產、增效新技術,提高果品品質。三是不斷優化布局。按照適地適樹、適當集中的原則,立足現有規模優勢,將果樹在高產區集中發展,盡快形成區域特色。重點抓好以零溪、江埡、苗市等鄉鎮為主柑桔基地和金坪、巖泊渡、朝陽優質雜果基地的示范建設,通過抓典型、建精品、樹樣板,促進果品生產上檔次。
3、加速發展苗木花卉業。把苗木花卉生產作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抓好名優稀特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擴大速生常綠灌木生產規模,促進花卉多元化發展。以國有林場、苗圃為依托,積極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產專業村、專業戶,發展一批“苗木大鄉”、“苗木大鎮”。鼓勵五雷山、萬福溫泉、江埡溫泉周邊區域和有條件的鄉鎮、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設與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結合起來,嘗試開展“農家樂”經營活動,探索新的農業經營模式。
4、大力扶持林產品加工業。林產品加工是延長林業產業化鏈條、增加林木附加值的關鍵環節,要通過限小扶大、扶優汰劣,推進林產品加工業向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方向發展,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大力開發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膠合板、刨花板、纖維板、工藝品、木漿、家具、果品貯藏、果汁果脯等多種產品,逐步形成以零陽鎮為中心的木材加工和果蔬加工基地。規劃建設全縣木材交易市場,大力發展木材銷售專業村、專業戶,積極發展各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逐步形成以龍頭企業為骨干、以林產品市場為依托,生產、加工、銷售相互銜接,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明顯的現代林業產業。
三、調整林業產業結構的建議
1、提高對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結構調整的緊迫性和現實性,周邊不少縣市區面向市場積極調整結構,拓寬了市場,帶動了產業發展。如常德鼎城區石板灘鎮將花卉種苗作為富民強鎮的主導產業,以調整為主線,把規模調大、結構調優、品種調新、檔次調高,建成了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苗木生產基地,還有石門的柑桔產業,通過結構調整,不斷做大做強。時不我待,我縣要選準市場方向進行結構調整,運用產業化手段把林業產業做大做強,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2、面向市場需求調整結構求發展。一是牢固樹立市場觀念。嚴格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通過市場引導,來上項目、辦企業、搞新產品開發和調整產品結構。二是認真研究市場。準確定位,有針對性的制定競爭策略和措施,避免出現無序生產和盲目投資。三是大力開拓市場。實行名牌戰略,不斷提高林業產品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競爭力,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流通組織,開展不同形式的產品促銷、展評活動,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3、以龍頭帶動結構調整和林業產業發展。一是加強龍頭企業建設,讓龍頭企業多起來。選擇一些有市場、技術有保證的新項目,及時立項,以項目為載體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二是大力扶持、加強管理,讓龍頭企業強起來。資金扶持要多向龍頭企業傾斜,提高龍頭企業適應市場、把握市場的能力,增強其輻射和帶動作用。三是辦好林果產業協會,提高林農的組織化程度。積極探索建立林業開發新機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采取“基地+農戶”、“基地+公司+農戶”、“基地+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攤”為核心的利益調節機制。
4、以科教推動林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加強林業基層技術推廣機構建設,充分發揮林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示范體系、技術培訓體系在林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實用技術普及和新技術推廣力度,重點推廣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花果精細管理及ABT生根粉應用等技術。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經驗,提高技術人員技術水平,不斷增強科技示范能力。利用多種形式培訓林農、果農,提高林農、果農的整體素質。按照“保老牌、創新牌、引名優、上精品”的總體思路,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引進等工作,充分發揮品牌優勢。
5、建立林業結構調整引導和保障機制。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必須要有相應的扶持政策和靈活的運行機制來保障。政府要對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優良品種培育和引進、花卉業的發展以及森林旅游重點項目,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和激勵保障機制。加快推進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保護受益權”的要求,引入競爭機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調動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因地制宜,宜賣則賣,宜包則包,宜統則統,哪種方式有利于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有利于林木的保護管理,就采取哪種形式。把握好先易后難、適度規模、公開公平競爭的原則,把森林資源管理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促進林業產業化進程和我縣經濟快速增長。
- 上一篇:銀行監管員個人先進事跡
- 下一篇:質監局科學發展觀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