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新進展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10:14:00
導語:林業新進展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是注定被歷史銘記的一年:50年一遇的雨雪冰凍災害突襲大半個中國,汶川大地震震撼全世界,災區林業職工、林農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國寶大熊貓等野生動植物安危讓人揪心牽掛,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林區基礎設施遭受重創;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林業產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面對災難與危機,全國林業系統緊緊圍繞國家大局,有效應對,攻堅克難,科學發展,總體上保持了林業發展的良好態勢,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進展。
進展1
林業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為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注入新活力。
關鍵詞林業體制改革
林業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黨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和重點國有林區改革試點也取得新進展。
【新聞鏈接】福建、江西、遼寧、浙江、云南5省基本完成集體林權主體改革,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8省市全面推開主體改革,其他省區市都在積極開展改革試點。
全國已承包到戶的林地達12.7億畝,占集體林地的50%。
【新聞鏈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億萬農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獲得了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發家致富的創業平臺,各種生產要素大量向林業流動。2008年,河南省投入林業資金61.3億元,造林601萬畝,比上年增加337萬畝;云南省投入林業資金35億元,有效帶動了林業和林下經濟發展;福建省林業貸款余額66.1億元,有55萬農民工返鄉務林;江西省林權抵押貸款余額30億元,40.9萬農民工返鄉務林,全省農民人均林業現金收入680元,同比增長15%;遼寧省有1200萬農民經營林業,收入明顯增長;河北省發展林下經濟60多萬畝,產值10多億元,實現了農民“不離鄉、能就業,不砍樹、能致富”。
關鍵詞林業機制創新
林業發展的政策機制進一步完善。國家明確規定,建立支持集體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各級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林木良種補貼制度開始建立。林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方政府統籌規劃。通過深化林業體制機制改革,林業發展實現了由過去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拉動向多渠道投資、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全面推動的轉變。
【新聞鏈接】全國重點公益林補償范圍已達到6.99億畝,25個省區市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地方年補償資金達18億元,福建省從水資源費中安排35%用于生態公益林補償。江西省26個縣近300萬畝森林納入火災保險,保險金額近14億元。
進展2
生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功能進一步提升。
2008年我國生態建設呈現出以森林生態系統為重點、“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全面協調推進的局面。加強了城市森林建設,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1%。加強了農田林網和草原防護林建設。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統
全年完成造林7157萬畝,同比增長22.1%。國務院已初步確定延長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工程實施期,進一步完善了退耕還林政策,增加了三北、沿海防護林等工程建設投資。形成了生物質能源林、碳匯林、珍貴樹種培育等新的增長點。義務植樹和部門綠化深入開展,完成義務植樹23.1億株。森林經營進一步加強。強化了“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的理念,造林基地供種率提高到63%,良種使用率提高到51%,種苗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實施了征占用林地定額管理,資源管護力度不斷加大。
關鍵詞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深入推進,一些重要和脆弱濕地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開展了江蘇溱湖、湖北大九湖等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新聞鏈接】全國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550多處、國際重要濕地36處、國家濕地公園38處,49%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
關鍵詞荒漠生態系統
強化了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責任,沙區全面實施“三禁”制度。甘肅、寧夏、內蒙古等重點省區沙化土地治理面積明顯大于擴展面積??茽柷?、毛烏素、渾善達克沙地沙化擴展趨勢實現逆轉。塔克拉瑪干等重點敏感區治理步伐加快,重點沙區綠洲面積擴大。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啟動,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沙塵暴監測應急工作進一步完善。關鍵詞生物多樣性保護
林業自然保護區達2006處,面積18.4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2.8%,90%的陸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朱鹮、揚子鱷、野馬等放歸自然的試驗積極推進。圓滿完成了大熊貓贈臺相關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國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野生動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進展3
林業抗災救災取得重要成果,應急能力明顯增強。
2008年我國接連發生重特大突發災難,全國務林人緊急行動、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英勇奮戰,戰勝了各種困難,奪取了抗災救災的勝利,恢復重建也取得重要成果。通過積極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林業應急管理能力明顯增強。
關鍵詞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林業受災最重、損失最大、影響最深遠、恢復最艱巨的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各級林業部門領導立即趕赴一線救災,林業干部職工奮力救助受困群眾,林業專家深入一線開展科技救災,抗災信息迅速溝通,應對措施及時落實,減少了林農損失,得到了中央支持,完善了林業抗災救災機制。國家林業局在湖南郴州召開了全國林業災后重建現場會,全面部署了恢復重建工作。國務院決定投資364億元開展災后林業生態恢復重建,明確了減免世行貸款債務、將林業救災資金納入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等八項政策。關鍵詞應對汶川特大地震災害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國家林業局迅速作出抗震救災緊急部署,四川、甘肅、陜西等災區林業部門緊急行動、晝夜奮戰,全力搶救受災群眾,妥善疏散大熊貓,想方設法解決困難,千方百計保障供給。非災區林業部門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紛紛捐款捐物,全力支援災區水、電、路、通訊設施的恢復重建,積極解決災區物資缺乏和看病難等問題,妥善安排災后重建和群眾過冬。國務院批準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生態修復專項規劃》,落實投資131億元。
關鍵詞處置森林火災等災害在全國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林下可燃物大量增加、防火基礎設施遭受嚴重破壞、森林火險等級持續偏高的嚴峻形勢下,采取超常規措施,實現了大災之年無大火。成功防治美國白蛾、草地螟等有害生物災害,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成功舉辦作出了貢獻。
進展4
林業產業發展扎實推進,興林富民取得新成效。
林業產業的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興林富民已成為各級林業部門的生動實踐。
【新聞鏈接】林業產業規模擴大
由于受雨雪冰凍災害和地震災害,特別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林業產業發展總體放緩,但林業總產值預計仍可達1.33萬億元,同比增長6.08%,進出口貿易額有望突破700億美元。全國規模以上林業企業超過1.5萬家。浙江、廣東、福建省林業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
【新聞鏈接】林業產業結構優化
速生豐產林、木本糧油林等快速發展,紙漿和人造板原料林成為社會投資重點,企業、農戶、外商成為商品林投資主體。初步形成了木竹加工、木槳造紙、林特產品、花卉和野生動植物繁育等產業集群。國家森林公園發展到709處,森林旅游人數超過2.5億人次,社會綜合產值1200億元,同比增長20%。林業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52:41:7轉變為44:47:9?!拘侣勬溄印苛謽I特色產業蓬勃興起
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形成森林食品和北藥主產區。云南、湖南、江西等省形成木本糧油特色產業,湖南省2008年茶油產量突破12萬噸,產值突破65億元。河南省經濟林面積達1300萬畝,花卉苗木面積85萬畝,畝均收入4000元。新疆、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形成林果特色產業,新疆種植林果1450萬畝,產值120億元。
進展5
生態文化建設扎實開展,社會生態文明觀念不斷強化。
通過發展生態文化,增強生態意識,生態文明已開始由觀念變成政府的決策和社會的行動。
一是生態文化理論建設取得初步成果。成立了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等理論研究和組織機構,梳理了生態文化建設內容,豐富了生態文化的內涵,生態文化不斷向自然、社會和人文文化拓展,向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滲透。
二是生態文化基礎建設快速推進。建設了一批以國家森林公園等為依托的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開展了“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活動,命名了一批現代林業示范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安徽、福建、重慶等省市建設了一大批“森林人家”、“農家社區森林公園”等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基地。
三是生態文化傳播力度加大。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宣傳林業的力度加大,網絡、手機等現代媒體關注林業的熱情提高。制作播出了《森林之歌》《山林的呼喚》《踏界》等一批影視片,多次組織著名文藝家深入林區采風,舉辦了生態文明高層論壇、中國城市森林論壇等活動。
四是生態文明觀已開始變成政府決策和社會行動。一些地方政府把“追求科學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生態文明,確保發展永續,確保生態永續,確保宜居永續,確保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旗幟,積極采取重大舉措,大幅度增加林業投入。
【新聞鏈接】山西省近3年年均投資50億元,實施身邊增綠工程。江西省規劃投資120億元,實施“一大四小”工程。重慶市規劃投資480億元,建設森林重慶。同時,交通、鐵道等部門加快綠色通道建設,完成綠化里程10萬多公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7個省區實施了10個碳匯造林項目。
積極應對國際林業熱點問題,增強了我國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一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和外交活動。
國家林業局把落實主席在第15次APEC會議上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森林方案”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舉全局之力積極推進,取得重要進展。在2008年底第16次APEC會議上,主席宣布“網絡”正式運行,并被寫入會議宣言。同時,還參與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編制工作;將森林與氣候變化列入中歐領導人峰會內容;積極參與林業國際規則制訂,出席了第14次應對氣候變化公約締約方大會等一系列國際會議,提升了我國林業對外交流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新聞鏈接】經國務院批準,“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部際協調小組成立,擬定了網絡發展路線圖,召開了由24個國家、地區和16個國際組織出席的網絡啟動會議,了與美國、澳大利亞共同制訂的網絡框架文件,落實了3億元網絡發展專項資金。
二是推進林業雙邊和區域合作。
積極參與中美經濟戰略對話,配合中歐首腦會議,促進中歐森林執法合作。認真做好大熊貓、朱鹮、東北虎等外交配合工作。繼續加強林業雙邊、多邊國際合作。
【新聞鏈接】國際竹藤組織成員國已發展到35個,與50多個國際組織和雙邊機構建立了伙伴關系,初步建立了全球竹藤合作網絡。
三是認真履行國際公約。
主動承擔國際義務,認真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濕地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并積極協調推進全球生態建設,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加大技術和資金輸出力度,援助欠發達國家生態建設,受到國際社會贊譽。特別是由于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我國林業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話語權和主導權不斷增強,為國家重大外交作出了貢獻。
進展7
林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保障能力明顯強化。
【新聞鏈接】林業建設資金明顯增加
落實中央投資700多億元,地方各類投資上千億元,林業貼息貸款達到132億元。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林業投資36.5億元,首次開展了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試點。
【新聞鏈接】依法治林扎實推進
修訂了森林防火條例,擴大了林業綜合行政執法試點,推行了林業行政執法責任制,規范了林業行政執法行為和許可行為,加強了“五五”普法工作,開展了“飛鷹行動”等嚴打行動。
【新聞鏈接】科技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圍繞良種繁育、產品加工、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油茶產業,全力開展科技支撐服務,科技貢獻率提高到35.4%。加強了國家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爭取了一批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新聞鏈接】機構隊伍建設得到加強
加強了林業機構建設,拓展了林業部門的職能,增加了武警森林部隊編制,推進了森林公安隊伍正規化建設,強化了林業工作站建設,開展了大規模的干部教育培訓。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不斷推進“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和“創四型機關、做五個模范”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機關兩建和廉政建設。
- 上一篇:糧食局社會治安治理工作報告
- 下一篇:糧食局法制集中宣傳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