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產業持續發展

時間:2022-03-08 10:09:00

導語:蠶桑產業持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蠶桑產業持續發展

1西山三鄉產業結構現狀

西山三鄉是指楊柳鄉、瓦房鄉、瓦馬鄉,屬隆陽區西部少數民族聚集區,東臨保山壩,南接蒲縹鎮、道街鄉,西至怒江邊,北交瀘水、云龍縣。最高海拔3655.9m,最低海拔680m。西山片區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山區氣候,呈現北亞帶和南溫帶2個氣候類型,垂直變化大,季節變化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干濕季節分明,晴雨晝夜有別,小范圍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北亞熱帶包括楊柳、瓦馬西部和芒寬江東4村,年平均氣溫18.2℃,年降雨量729mm;其余地區屬南溫帶,年平均氣溫15.1℃,年降雨量1400mm。區內大部分以石灰巖和沙頁巖風化的黃壤、宗紅壤為主??偢孛娣e7733.6hm2,勞動力逾5萬人。適宜種植水稻、麥類、包谷、甘蔗、烤煙、香料煙、山葵、蠶桑、紅花、經濟林果和熱帶水果等。西山片區3個少數民族鄉集中了近9.3萬人的貧困人口,是全區扶貧開發的重點和難點。

2適宜養蠶區的比較優勢

一是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適宜栽桑養蠶,加之高原空氣清新,污染源少,具有發展蠶桑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二是隆陽區工業副業不發達,特別是廣大山區,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加之2009年外出打工農民返鄉上升的情況下,農民增收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而蠶桑產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解決山區勞動力就業問題;三是蠶桑產業是經濟型和效益型并存的產業,可作為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環境的項目來實施;四是在適宜的地方種桑養蠶效益高于其他作物。新植桑園當年種桑、當年養蠶、當年見效。3年后進入盛產期,產值可達2.25~4.50萬元/hm2,而種植玉米按9000kg/hm2,1.4元/kg計,產值1.26萬元/hm2。因此,種桑養蠶與玉米相比經濟效益增長1.7~3.0倍。

3蠶桑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產業間爭地矛盾突出,蠶桑合理布局難以保證

由于近幾年西山三鄉產業發展比較多,很多地方難以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導致一村多業,產業爭地、爭勞力比較明顯。比如楊柳鄉立體氣候明顯,地形復雜,最高海拔2864m,而最低海拔為670m,適宜種植的作物有很多。2008~2009年,區政府下達的產業種植任務主要有甘蔗600hm2,香料煙333.3hm2,核桃266.7hm2??緹?33.3hm2,蠶桑266.7hm2。這就導致多數桑園規劃在不適宜的山地上,套種在核桃樹下和其他作物里,坡度陡、土壤貧瘠、沒有水源、土地條件差而造成零星分散,形不成規模。

3.2認識不到位

蠶桑產業是一個既種又養的產業,種好桑樹,養好蠶,奪得蠶繭豐產豐收,才能體現這個產業的經濟效益。而多數鄉村干部認為把桑樹種下去,完成上面下達的種植任務就算了事,存在“重栽輕管”的思想。而廣大農民也只是被動地接受,只將發來的種苗栽好,并不對其進行管理。

3.3交通條件差,技術服務不到位

西山三鄉種桑產業和養蠶戶分布比較零散,交通不方便,蠶桑技術輔導員下鄉時多數走路和騎摩托車,有時連下幾天雨,輔導員根本無法到農戶家進行指導,不能及時很好地解決飼養中存在的問題。而多數蠶農飼養水平低,在飼養過程中,關鍵技術不會處理,影響了蠶兒的發育,導致蠶繭產量和質量降低。

3.4桑園有效面積(養蠶面積)少,種桑不養蠶農戶所占比例大

西山三鄉有種桑戶3204戶,而2008年養蠶戶499戶,所占比例為15.6%,還存在毀?,F象。究其原因:一是投入不足,導致繭質繭量低。栽桑養蠶需要對桑園和蠶房建設蠶用物資的投入,而西山三鄉由于自然條件的原因,農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還存在人畜共室的現象,因此多數農戶桑園和蠶房投入不足,導致桑樹長勢差,葉質不好,蠶房建設不標準、不規范、保溫效果差,升溫升不起,空氣不對流,養蠶業績無法體現。二是價格波動影響了群眾種桑養蠶的積極性。全球性經濟危機,直接影響繭絲行情,2007年白蠶絲價格為20~22萬元/t,2008年降到13萬元/t。全區鮮蠶繭收購價格降了2.1元/kg,嚴重挫傷了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

4蠶桑產業持續發展的建議

4.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合理調整產業區域布局,調整作物結構,做到一村一品,適當壓縮低效益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擇優布局。把桑地規劃建設在生產條件好、干部群眾積極性高的最佳適宜區,形成區域化布局、規?;l展、產業化經營的格局。

4.2提高認識,增加投入

從鄉到村,從村到組到農戶,必須提高對蠶桑產業的認識,克服“重栽輕養”、“重栽輕管”的思想,加大對桑園建設和蠶房建設、蠶用物資的投入力度,改善生產條件,蠶桑產業才可持續發展。

4.3典型引路,樣板帶路,打造專業示范村

要認真抓好標準化高產示范樣板建設,充分發揮豐產桑園的示范帶動作用,做到優質、高產、高效。樣板要辦到村、辦到組,讓廣大農戶能看到、能體驗到蠶桑產業確實是一個好產業,只有實實在在能受益,農戶才會自覺自愿發展。在建設示范樣板園的同時,要在種植面積大、有條件和基礎好的村打造蠶桑專業示范村,嚴格按照專業示范村建設標準,切實抓好指導和服務工作,用事實說話,真正起到典型引路,推動面上生產的發展。

4.4廣泛宣傳,加大技術培訓力度

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動員會,耐心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做到干群思想統一。要高度重視技術培訓工作,重點對蠶桑輔導員和農戶進行培訓,采取集中培訓和以村組為單位培訓的方式,就近培訓,服務上門,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爭取每個村在不同環節都能進行1次培訓,讓廣大農戶熟悉種桑養蠶技術,不斷提高輔導員和農民種桑養蠶水平,挖掘潛力,提高效益。

4.5加強管理,提高效益

要加強桑園的施肥、除草、病蟲防治、剪伐工作,確保桑樹健康成長,同時要合理套種作物,最好是套種矮桿的豆類、辣椒、生姜等作物,不能套種高桿的玉米等作物。養殖環節要建設標準化蠶房,提高飼養技術,增加農民收入。

4.6健全技術服務體系

要健全區、鄉兩級技術服務體系,充實技術力量,健全機構,配齊技術人員和輔導員。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高素質和待遇,實行效益與付出掛鉤、技術分片包干、相互協作制度,解決專人不專職問題,建立以考核獎懲為主的工作激勵機制,營造齊抓共管良好環境。

5結語

在西山區發展蠶桑是完全可能的,關鍵是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擇優布局。要典型引路,集中抓好樣板,加大技術培訓力度,使試種戶取得效益。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豐產桑園的示范帶動作用,然后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