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林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時間:2022-11-24 11:29:48

導語:沿海林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沿海林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濰坊沿海林業現狀

濰坊北部沿海地區面積3516km2,占全市總面積的22.8%,海岸線總長140km。濰坊北部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缺乏,土壤鹽堿化嚴重,適生樹種少,綠化苗木選擇和配置受海風、寒潮、海水侵蝕等特殊環境因素影響較大,栽植成活率低、生長不良,綠化覆蓋率低。為進一步改善北部沿海生態環境,濰坊市政府自2008年起,將林業網絡體系列為沿海開發“六網”建設之一,啟動實施了沿海林網建設工程,加快北部沿海地區以生態組團建設為重點的造林綠化工作,全面加強北部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把綠色生態環境作為沿海地區的生命線,努力打造北部生態旅游觀光帶。

2發展沿海林業的對策建議

2.1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本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原則,以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為核心,以保護現有森林資源為基礎,以較大幅度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為主要任務,以提高經濟效益和景觀生態效益為目的,依靠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大力植樹造林,改善沿海生態環境,構筑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綠色生態屏障,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2對策及建議

2.2.1科學規劃布局。依據發展現狀和國家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及“大綠量”的發展目標,科學制定具有前瞻性、現實性、可行性的規劃布局。通過加快河流、道路、生產生活區、沿海各類綠地建設,最終形成綠網新城、森林新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持續改善地區生態環境。規劃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則: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適應地區發展戰略,尊重自然資源特色,綜合考慮城市宏觀生態格局、景觀特色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依據地形、河流、海洋、風向等自然條件,把握自然、文化特征及城市的規劃特點,因地制宜,在規劃中變資源為資本,變不利為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和環境特色;深化城市綠化規劃,調整綠地布局結構,將綠地和城市整體相統一,塑造宜居和諧的城市景觀風貌和開放空間體系,打造綠地多重服務功能,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打造清水綠廊,構建宜居環境,創建“生態城市”“、低碳城市”。

2.2.2加強縱深綠化體系建設。通過水系造林、陸域林網綠化、園區綠化、村鎮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以實現縱深綠化體系的完整布局。水系造林可沿境內主要河流兩側,大力營造護岸林、護堤林、景觀林、水土保持林,構建生態防護功能為主,兼具景觀效果的綠色廊道,同時栽植蘆葦、菖蒲等水草植被,建成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河道自然生態凈化能力。道路綠化可沿境內骨干道路兩側建設林帶,堅持宜林則林、適地適樹、喬灌結合的原則,優化樹種、樹齡配置,做好主干道路綠化與沿線城鎮、鄉村綠化結合,實現擴線成面的區域綠化格局。園區綠化與生產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村鎮綠化可通過開展綠化示范村鎮創建活動,抓好村鎮道路、單位與居民庭院綠化、村居(社區)空閑隙地、廢棄宅基地、坑塘水面周圍、溝渠兩側等綠化,大力建設特色生態組團和居民休閑公園綠地。農田林網建設要注重改善林帶結構,實現品種多樣化,提高抗御病害能力。

2.2.3發展林業產業,完善產業體系。培育發展耐鹽堿苗木、木材加工、經濟林、林下經濟產業,進一步擴大森林資源總量,帶動苗木產業發展。出臺鼓勵和扶持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資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產業,擴大產業規模,形成龍頭企業,發揮帶動示范作用,組織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產業化水平。實行集約化管理,完善產業體系,加大對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實現規模、管理協調發展,提升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依托龍頭企業,建立完善的銷售服務網絡;依托林業研究中心,逐步形成科技推廣體系,推動林業產業的集約發展。

2.2.4堅持造管并重,維護林業生態安全。強化保護措施,嚴防森林火災、大面積病蟲害的發生,完善檢疫制度,切實維護林業生態安全。嚴格火源管理,完善防范措施,認真排查火險隱患,簽訂森林防火責任狀,分片包干,層層落實責任,強化宣傳教育,增強防火意識,加強值班調度,提升防控水平。嚴格檢疫制度,建立嚴格的檢疫程序,把好種子質量檢疫關、苗木質量檢疫關、木材外運質量檢疫關“三關”,防止森林植物的危險性病蟲傳播蔓延。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確保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

作者:袁洪海 單位: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農林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