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林業改革成敗及原因

時間:2022-09-06 11:59:15

導語:地方林業改革成敗及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林業改革成敗及原因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為人類提供木材左保持水土、涵養水分、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缺的自然條件。所以,發展林業是有益于社會、造福于人類的偉大事業。過去由于一度推行‘左”的政策,‘使我國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造成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錦屏縣房行林改革,,既有成幼經驗,也有關敗教訓。筆者試圖總結此經臉教訓,_并探索其成敗之由,供林區參考。

一、改革先行迎來林業中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錦屏縣委道循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聞風而動,在林_業上大膽推行改革,給古老的,“杉木之鄉”帶來了勃勃生機,、迅速走上中興之路。錦屏縣的林業改革概括起來有兩條,“條是調整了不適應林區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另一條是調整了林區的管理體制,確立以林為主的生產方針,發摔少數民族林區的自主權。在調整林業生產關系方面,錦屏縣狠抓了林業尹三定,工作,以解決林區發履生產帶有根本性的林權問題。這是黨在林區總結建國以來林業建設的徑驗教訓,二肅清“左’的影響而作出鮑一項重大治本措施。建國以來,錦屏縣山林權屬幾經變化。玉先2年實行,一沒收地主山林分給農民,政府宣傳誰造誰有政策,發放貸款,發動廣大林農植樹造林。群眾熱愉高漲,一出現了一批互助組和個人造的人工杉林;1957年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宜布將山林入社,一林權由個人所有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1958年建立之后,畝于在所有制問題上,強調公有程度越高越好,規模越大越好,大刮“共產風”‘婦硬搞窮過渡,、r在建設國營林場時,把一部份社隊的集體山林劃為全民所有。在一些森林資源豐富的社隊,強制建文國營伐木場,大舉砍伐森林。許多公社取消社員入社時的林價,搞林木先償入社:1961年,開展“四固定”工作,不管山林是哪隊造的,被作為與生產資料的土地一起,就近劃給所在的社隊所有。由于不斷破壞誰造誰有的基本政策,林權多次變更的結果卜國與社之l’gl,社與社之間,隊與隊之間山界不清,形成林無主、主無權、權無利的混亂狀況。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把林農在‘房前屋后造的林木,50年代劃給農民的少數自留樹、嫁妝樹、棺木樹、果木樹,一當作資本主義尾巴,通通割掉。林權之變化無常,政策之極不穩定,再加上史無前例的運動十年浩劫,造成錦屏林區的經濟蕭條,林業不振,人民生活貧困,•外出乞討者甚多的困難局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錦屏縣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從玲斜年開始,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確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制定山林管理責任制的“三定”工作。這次林業“三定”,以穩定山林權為主,不是重新劃分林權。錦屏在山林所有制上,存在著全民所有制,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和社員個人所有制三種形式_。在“三定”中,明確了國營、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林權界限,做到四抵分明。劃定自留山,_采取按戶劃,每戶紛3至5丸_…「昵確自留山土地歸集體,使用權歸社員,長期不變;社員在發證后3年內,在自留山造林,林木永遠歸社員所有、自…留山上的林付產品,林糧間作收人歸社員所有‘不許不造林犬開荒種農作物。

對原有山林的管理責任制,.因地制宜,不搞竺~刀切”、。集體山林管理責任制概括起來有五種形式:區、‘社、隊林場專業管砂大從所有生產隊管:生產認所有作業分管;生產隊所有分戶隊、組管;大隊所有專業戶管礦在這五種形式今,主要的發展趨勢是發展聯戶林場和專業戶承包造林為主。不論采取哪種管理形式,管理者只有管護權,沒有采伐權。對于管理者的報酬,除縣有規定應返還的錢糧外,采伐冰材收益時,按山價認尹2、7比例分成。即1。腸歸原山權隊,20帕留林場擴大再生產和興辦集體福利事業,7心腸按各自投工數分配,專業戶承包造林,權屬歸集體。山價按遠近、一易難程度實行從9,2、盡分成,即集體占1、2成,個人占8成。搞好“三定”,調整了林區生產關系,實行了林業生產責任制,廣大林農發展林業的內在動力如火山爆發,為錦屏林業起飛創造了前提條件。在改革林盡的管理體制方面,錦屏縣委作的大量工作,可以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1.在指導思想上,沖破竺左”__的侄婿,確立以林為主的方針。_錦屏縣是一個八山一水半分道路半分田的山區,耕地面積少于村莊道路面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長期推行“以糧為綱”的方針,、束縛了錦屏各族人民的手腳,限制了發展林業的經濟優勢,導致了群眾生活的貧困。早在1964年,錦屏縣委就提出:“我縣各族人民的主要任務,是千方百計地為國家增加森林資源,完成國家生產任務。在一手抓糧,一手抓林的思想指導下,把林業生產納入議事日程,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因地制宣地發展林業生產,擴大森林資源”。在此思想的指導下,誕生了全國著名的魁膽林場?!谌腥珪慕夥潘枷?,實事求是的精神觸舞下,錦屏縣委終于沖破“左”的梗桔;于1979年正式提出:“為了正確地、完整地貫徹執行農林牧副漁同時并舉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方針,結合錦屏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我縣應執行以林為主、林糧牧結合、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生產方針?!?年來,經過實踐的檢驗,以林為主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2.爭取經營木材的部份自主權-1976年,錦屏縣委在《關于林業發展和問題的情況報告》中:建議“在保證完成國家下達的木材生產計劃和不毀林的前提下,要求省、州給縣對等外材、雜材、邊材、梢頭枝丫、、五把一杠、間伐材的利用和使用權”;1979年縣委在((關于林業若干問題的調查報告》中要1求“省、州適當給縣對等外材、小規格材和間伐材處理利用前機動權”?!?9的年一4月,在省人大五屆二次會議第82號提案中,錦屏縣委領導提出:“為了加速林業建設*給農民以實惠,幾解決林糧矛盾,使林區農民很快富起來,要求在國家商品制材任務中安排1。腸到15腸的自主權”。1980年,省委省政府終于批準錦屏縣有15腸木材的自行管理權,1983年則明確為30佑的自主權。對搞活林區經濟發揮了重大作用。

3.以木換糧,解決林區歷史性的缺糧問題錦屏縣的耕地面積僅占全縣面機的5.3腸,年人均口糧在400斤左右徘徊,每年缺糧大約五、六百萬斤。常年處于“過了年關鬧糧荒、四處找糧或逃荒”的被動局面。群眾的歷史性的缺糧問題,是長期以來壓在縣委頭上的千鈞巨石。錦屏縣在獲得自主權之后,首先考慮用來解決群眾的吃飯間題,大膽地沖破以物易物的禁區,向外省產糧區進行以木換糧。自198。年至1985年間,年均換糧八、九百萬斤,一個缺糧縣變成了余糧縣。錦屏縣對糧食采取三種返利于民的形式:一是直接用于林業生產補助;二是以每斤一角六分五的價格供應農村缺糧戶;三是供應無戶無糧的勞動者和市場飲食亞。群眾高興地說:“有了換糧材,甩了討飯棍”。錦屏社會呈現出安定團結的新景象。

4.提高營林補助,貫徹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解放后,我國硬搬蘇聯的林業經驗,走的是重森工經營林的道路。錦屏縣全是人土、造林,若輕營林,就不能對林業擴大再生產。由于林禾生長周期長,資金周轉慢,其績效凝結在最終的商品材上,林農造林長期不能得利,維持生產者本身的再生產都很困難,自然會失去發展林業生產的積極性,這是阻礙林業生產發展的原離之一。隨著黨的農業經濟政策的放寬,錦屏縣獲得了渴望已久的自主權,縣委把自主材重點用于營林建設。徐了以木換糧之外,將其議價出售,一返利于林、讓利于民。首先用于保護撫育好現有林,其次用于更新改造好殘次林,還要用于加速綠化荒山荒地。在具體作法上,對營林全過程的勞動工種制定了14項21個補助標準。完成定額指標,并經嚴格驗收合格之后,從建立種子園、造林、幼林撫育直到護林,開防火線、撲滅山火等,都依據其所耗勞動量的多少和技術的高低,給予相應的錢糧補助。有了糧和錢,人心安定,熱情高漲,•林業生產欣欣向榮。

5.自由買賣青山,體現誰造誰有的政策林木生長周期長,林農擔心政策多變,自己是否能享受勞動成果,仍持懷疑態度。林木作為有生命的商品,亦如農民飼養的禽畜。林農反映:馬牛雞豬從小到大都可自由買賣,為什么禁售中幼林?縣委認為森林就是林農的“綠色銀行”,他們把人力、物力、財力投資子造林,當然也有權“定期”或活期使用,即可自由出賣或轉讓青山。198。年至t983年期間,縣委領導向中央及省州有關部門陳述此見解獷要求賦與林農自由處理中幼林的權利。1984年頒布了《貴州關于進一步放寬政策搞活林業經濟若干問題的規定》,其第五條云:“在自留山、承包山上的中幼林,允許折價轉讓,可以轉讓給國家和集體,也可以轉讓給個人?!边@年錦屏縣魁膽村把300畝杉林,折價57000元,轉讓給縣林工商聯合公句,砍伐之日按轉讓時所計測的木材蓄積量交公司,其增殖部份仍婦管理者所有。因為責權利分明,所以生產者始終精心管護,即令在1,此年的“兩亂”風猛刮之際,魁膽的許多成片杉林毀于一旦,此林卻完好無損。

因此,1984年7月,林業部副部長王殿文在林業部搞活林區經濟會議上指出:“貴州省在這方面先行一步,f二氣明確了林業生產的全過程就是商品生產,按照價值規律要求,允許買賣青山,中幼林折價轉讓。這些規定深得民心,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生產的發展”。石.發展林場,建設社會主義林業基地從60年代開始,錦屏縣委在逐漸形成的以林為主的思想指導下,一直在探尋集體林區發展林業生產的組織形式。根據“杉木王”王佑球“要得樹長大,三年不離鋤頭把”、“要得樹子錢,必須給木眠”,從而創辦集體林場,進行精心管護的先進經驗,縣委在發動各族人民大面積造林的同時,本著‘造一片林,留一批人”的原則,組織群眾創辦林場,加強幼林撫育和森林管護工作,將造林的成材率普遍提高到_90腸以上,真正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錦屏縣的實踐經驗證明:集體林場是發展林業生產的一種好形式,是造林護林的基礎。凡是林場辦得好的地方,荒山就綠化快,山林也保護得好,造林見林,發展了森林的后備資源;反之,幾是林場辦不起來或者辦得不好的地方,林造得少,破壞嚴重,生態系統演變為惡性循環。所以,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林業基地,必須在全縣辦上千個林場,做到鄉鄉村村都有自己的林業基地。在各級黨委的重視下,隨著林業體制改革的健康發展,錦屏縣的各級林場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1980年僅有林場95個,場員1224人;至1984年發展為各種形式的林場603個,場負6775人。林場增加了5點3倍,人數增加了4點5倍。

以上六點,是錦屏縣進行的帶有開林性和創造性的改革措施。此外,還推行引資聯合造林,興建林區公路,試辦林工商,建立系統的防火護林的組織和措施,都取得了重要的經驗和成績。錦屏縣積極推行林業改革的結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造林面積大幅度增長,1979年造林12473畝,至I侖84年為11366。畝,比1979年增長8倍,向國家交售木材逐年上升,1979年交魯木材74啟62立方米,至19以年為95662立方米,增長了27.7腸:縣財政收入顯著增加,1980年為305萬元,至2084年為413元,增加34腸:LIJ林火災急劇減少,r979年受災面積12000畝,至1984年為4245畝,下降了64.6腸,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城鄉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以1983年為例,人均口糧為613斤,農民純收入人均230元,比198。年的人均收入增長55、4呱,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基本解決了錦屏縣各族人民的溫飽問題。縱觀錦屏林業改革,具有如下特點。

1.起步早。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原則之后,錦屏縣委聞風而動,沖破禁區,大膽改革,自1979年至1982年的短期內,確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南方林區率先取得改革成效。

2.難度高。林業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結構,如何改革,當時中央尚未制訂完整的林業改革方案,迄今仍是一條短腿。六、七年前,縣委著手改革,除了貫徹中央的林業“三定”政策之外,尚無成功的模式可以效法,全憑他們在幾十年林業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大膽探索,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h委上靠領導支持,下賴群眾智慧,攻克重重難關,改革初見成效,為南方林區提供了寶貴經驗。

3,風險大。改革就是破舊而立新,除弊而興利,必然充滿矛盾和斗爭。改革者在肩負起歷史重任的時候,也承擔著種種風險。改革就要沖破禁區,觸動某些不適應林業生產的方針政策,稍一不慎,就會失足陷井??h委領導在改革中動用育林基金和更改資金,砍伐公有林用于林區建設,雖有利生產、順應民心,卻要承擔身受黨紀和政紀處分的風險。

4.團結好。領導班子的團結,民族的團結,是民族地區取得經濟建設勝利的根本保證。錦屏縣委的領導班子是一個團結的班子,班子內各民族干部之間的團結是親密無間的。在改革中,保持著認識的統一,步調的一致。錦屏林業的蓬勃發展,引起中央林業部的重視。1983年8、9月間,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林業部部長雍文濤同志考察黔東南林區,寫成《堅持搞活經濟是集體林區治窮致富發展林業的根本道路》。充分肯定了錦屏開拓的以林養林之新路。后經萬里、姚依林同志批示,改題為((杉木之鄉的中興之路》發表于人民日報。正因如此,1984年7月林業部搞活林區經濟會議在錦屏召開。錦屏的改革經驗在南方集體林區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政策失誤,由中興膝轉衰敗

1985年1月23日,錦屏縣發出《關于進一步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的意見》,實行山林分戶經營。雖然強調山林分戶的性質是在生產資料集休所有制的前提下的一種經營方式,但具體作法是采取山分山、樹分樹,將成熟林、中林、一幼林、荒山分別分配好搭壞遠搭近,拈閹落實到戶,并對現有集體經營的林場,卜干脆劃片到戶經營,其方法與性質就成了互相矛盾而不可統一的對立物。顯然,將生長期巳達幾年,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勞動產品一一林木等同于生產資料一一土地按人均分,破壞了誰造誰有的基本政策;名義上砸鍋換碗,實則推行更徹底的平均主義,破壞了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林場作為社會主義的林業基地,不是去健全和完善其管理體制,而是“將嬰兒連同污水一起撥掉’;一套以林養林的辦法和防火護林措施,因巳失去集體所有制的基礎,幾乎被一筆勾銷;通過“三定”而趨于穩定的林權,因“三定”變一定”,“三山”變“一山”,又萌發新的混亂,產生了無休止的山林糾紛。因此,那些愛林的干部和群眾中的“老樹迷”,始終反對搞一刀切的山林分戶經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山林分戶經營已歷一年半,其社會效果提供了確鑿的答案。

第一、國家級的先進個人與先進集體處境艱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錦屏的林業生產戰線上,涌現了一批振興山區建設的先行者,在發展林業生產中起到了帶頭、示范和骨干作用,有的功績特別顯著,被評選為國家級的先進個人或先進集體。但在1985年的山林分戶經營中,隨著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消失,他們便成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梁上君子,處境十分艱難??懥謭龅目倛鲩L、著名的“杉木王”、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王佑球,領導10個分場,營造森林萬余畝。1985年強迫分林到戶,王佑球堅決反對,守著森林哭。最后還是分掉了9個,只保住一個只有幼林的水庫林場。但場里的獎品、獎狀框,連床帶被都賣了,只剩下空房、幢。無人管護,幼樹常被偷砍。魁膽林場著名的“十大杉木王”,去世7個,尚余王佑球、王海球、王先朵,年皆80左右,造林一世,反落得晚年生活無保障。我省著名的林業專業戶,全國人大代表侗族姑娘揭根蘭,姐妹四人向鄉政府承包荒山200余畝,造林卓有成效,她成了勇于開創新局面的林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建設山區的帶頭人。山林分戶經營后,一些群眾欲圖瓜分她承包的山地,常以砍掉她d_l上的幼林相威脅。揭根蘭得不到現行政策的支持和保護,只好把承包合同送還區鄉政府。三年來辛苦經營的勞動成果,一旦付諸東流。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先進集體的小江“三八”林場,尚未分戶經營,但是鄉政府已把林場的房子賣了,截留了上級獎勵林場的電視機,卡斷了照明電線,控制了間伐權,林場處在岌岌可危的困境。30多個侗族姑娘相繼離場,主要靠6個男場員苦撐危局,人稱“狼牙山五壯士”。

第二、社會主義的林業基地慘遭摧毀。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錦屏林業改革的逐步深化,林場日益增多,1978年全縣有林場98個,至1984年已發展到603個,增長5倍多。把林場建成社會主義的林業基地,使全縣百萬畝連片森林得以穩步發展。1985年錦屏縣將集體場“干脆劃片到戶經營”,并卡斷營林補助之后,迫使林場紛紛下馬,僅幸存54個,不少是名存實亡。有的聯戶林場無場址,目的是聯起來報領補助,林場是假的。在分場到戶過程中,有的基層干部表示以死相拼,堅決不分。菜園林場的支部書記,不聽縣領導登門動員分場到戶,‘堅持辦林場,贏得林業的欣欣向榮。菜園林場的萬畝莽莽杉林,與對岸掛治村因分林到戶造成林源盡毀的綿綿篇山,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三、亂砍、濫伐、亂收亂購,‘空前泛濫。珍83年,錦屏縣的亂砍濫伐開創了解放以來最高記錄。據縣林業局統計,全年采伐木材約即萬立方米,大超年伐木“一本帳’,計劃13萬立方米。但是鄰縣購錦屏的木材后,持該縣采伐證和出境證.冒充外縣材過境;村民亂伐樹木貯存或建新房,以房出賣或分給子女,其數均無法統計,縣林學會估計1985年的伐木量約40萬立方米,約占全縣木材蓄積量的1/功,如果再加上俏耗的薪炭材,采伐量更大大地超過了木材的生長量。分林到戶后出現了許多新問題:采伐計劉不好分配。在敦寨區,有的采取技村按組或按戶平均分配,于是無林戶占有采伐證或流通券,便以證券賣鏡。_二販手或木材者板乘機集中證券,涌入林區濫伐:分林到戶之后,林農擔心政策多變,怕到手之木材又得而復失,便爭相砍賣;山分山,樹分樹,往往山主與林主分離,山主要山造林,迫使林主砍樹:有的地區把“三定”明確的自留山,責任山打亂重分,原主造而不得,便持原山林證砍樹,或者新分得樹的人搶先砍伐;分樹時,遠搭近好搭壞,一家之林,分散多處。如平秋鄉萬豐村龍思煥家分得9畝多林地,卻分布在加個點上‘林區分散獷{蕪法瞥護,偷砍之事層出不窮,只好抓緊砍樹賣錢。這就形成上下齊手,斧鋸并伐的局面。亂收亂購是引發亂砍濫伐的原因之一。錦屏縣城有69個單位經營木材,有的以辦企業為名,靠做木材生意完成生產任務,有的為了多得獎金,衷推二販手亂收亂購;有的企業虧損嚴重,就批給木材指標做生意,靠賺鏡來扭虧為盈,如木材加工廠、鞋楔廠、炮竹廠、酒廠,甚至“清水衙門”的教育局都在做木材畢意。區、鄉收購站、加工廠亂收無證木材,助長偷砍之風。卦治木材加工廠,_收材不問來源,連小孩砍來的小樹也收購。外省的木材老板紛紛深入林區搶購木材?;虻拇笃奖謪^,_‘有湘黔兩省10縣的幾百人日夜砍伐,把成熟林山剃光頭,群眾呼之為“十縣聯軍圍剿太平山”。皎云村和八臘村有兩省8縣的老板到山場采購。同古鄉有4省12縣的人馬在黃牛山、大山安營扎寨,_汽車、馬車、膠輪車絡繹不絕,一日夜采運。二販手更無孔不入,成穿封引錢f_或內外勾結,或轉手倒賣,吸吮林農脂膏,大發橫財,如同古鄉農民劉志遠經林工商個別人許可,充當購銷中介人,.提取信息費,實則大搞投機倒賣活動,獲暴利數萬元獷現拘審在案。

第四、造林一落千丈,與過伐量創最高紀錄成鮮明對比的是造林面積驟降至解放以來韻最低水平。1985年造林10726畝,與1984年造林213“。畝相比,減少102934畝,下降了。l腸;解放以來年均造林面積3.5萬畝,19息5年的造林面積與之相比,也下降了69呱。

第五、山林糾紛突出,山林火災嚴重。根據錦屏縣政府處理山林糾紛辦公室的總結,1985年全縣共處理山林糾紛371起,尚有375起案件未得到解決。錦屏縣檔案局撰文《淺談山林土地糾紛檔案收集整理》指出:“山林土地責任制承包到戶以后,糾紛較多,僅1985年山林土地糾紛,區、鄉處理不了,上報縣處理的就有253起。這些糾紛有人與人、組與組、村與村之間的,有時甚至幾百人對幾百人上山爭奪木材打架,有的用木棒,有的用刀,有的用土槍,嚴重的還打死人”。今年8月上旬,文斗鄉的格翁村,內部各組互爭山林,釀成武斗悲劇,死1人,傷49人,這僅是近兩年的山林糾紛流血事件之一。這兩年因山林土地糾紛,前后共死5人,傷數百人。

由于放松了依法治林,對于社會上的偷砍搶伐、偷稅漏稅、行賄受賄、敲詐勒索都處理不力。1985年,平略區歸稠村周樂貴兩次聚眾七、八十人搶砍啟蒙區三合村在堂位山的林木600余株200立方米左右,雙方對峙,一觸即發,幸有鄉領導及時趕到,‘才避免了械斗與流血。樹被封存在山,迄今未作處理。路人見木漸腐,一莫不痛心??戉l小岸村的了7。。多株杉木被高朗人偷搶殆盡,未作處理。小岸人砍了剩余的少量杉樹,反被視為亂砍濫伐。小岸人說:-。我砍自己的樹被抓了,而搶我們樹的人反而不抓?!卞\屏縣的山林火災自1980年至1984年間,已降到年均受災面積約5廿00畝左右。1985年則陡增至萬畝以上,1986年的上半年已燒去森林12。余畝。錦屏縣之成為我省火災最重的縣;是因為山林分戶經營后,無形中取消了多年來行之有效的防火護林措施.山林起火,群眾無心撲救,任山火蔓延,釀成巨患。19韶年5月24日《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塔興林富民》一文中指出:“不管什么樣式的改革,如果給森林帶來破壞,就不能說是成功的?!币源撕饬垮\屏縣兩個階段的不同改革,前者推動林業的中興,后者帶來林業的衰敗,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一經驗和沉痛的教訓。

三、對兩次改革成城原因的對比分析

錦屏林業經歷了兩次不同的改革,成敗之局已定,將其試作對比分析,探索一下成敗時原因,以利于進一步的改革。

1.改革必須適應集體林區興林富民的基木規律

貴州省林業廳廳長彭百登在《關子集體林區發展模式的探討》一文中指出:‘集體林區營林的目的,一方面要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林產品,為社會主義積累更多的資金,維持林業的擴大再生產,同時為社會提供生態效益,另方面,它不能單純地為社會服務,生產的成效要返還一部份給林農,解決他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生活問題,…“這是林區的一條基本規律”,概括言之,就是社會主義集體林區“興林富民”的基本規律。興林與富民是辯證關系,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不可偏廢。重興林而輕富民,則挫傷林農的生產積極性,林終不興:輕興林而重富民,Wll無異于殺雞取卵,一喝澤而漁,民終不富。林業上的富1民政策,必須以興林為前提?!挥猩殖蔀槿≈竞鹊馁Y靄丫林農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才有牢靠的依托。錦屏縣的第一個階段的改革,中心點是還利于林,讓利于民,走以林養林之路,把生產成果與生產者的物質利益連結起來,既基本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又推動了林業生產的發展,所以這一改革是適應于興林富民的基本規律的。第二階段山林分戶經營的改革,把集體所有之大片用材林均分到戶,實則轉化為個人私有,導致廣大林農只顧眼前‘利益,不借對森林亂砍濫伐,造成林農的暫時富裕和森林資源的嚴重破壞。從形式上看是林衰而民暫富,從實質上講,是林衰民窮。目前錦屏林區已開始受到林業生產客觀規律的無情懲罰。

2.改革必須貫徹誰造誰有的基本政策

解放以來,在林業生產上始終執行著誰造誰有的基本政策。隨著所有制和生產組織形式的演變,相應地提出個人造個人有,伙造伙有,組造組有,隊造隊有,社造社有,村造村有,鄉造鄉有,區造區有。當然在實際工作中是貫徹不力的,如公社化中將森林無償入社,“四固定”時,不問林為誰造,就近劃分給生產隊,都不同程度地損害了誰造誰有的基本政策,從而引發林地糾紛,挫傷林農的積極性,阻礙了林業生產的發展,這是深刻的歷史教訓。錦屏縣在第一階段的改革中,狠抓林業“三定”,確定不同所有制之間的權屬關系,劃定自留山和責任山,發放山林證,宣機。年到50年不變,這使林權趨子穩定,生產者積極性高漲,為錦屏林業中興奠定了基礎。錦屏縣第二階段的改革,主要是推行山林分戶經營,將集體林和林場一律山分山,樹分樹,按人平均分到戶。換言之,就是三山變一山,“三定”變一定,概被定為個人私有的山林。這一作法從根本上破壞了誰造誰有的基本政策,必然導致社會動蕩和森林資源的巨大破壞。真是造林者借木如金,毀林者視木如草。

3.改革必須樹立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

三中全會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原則,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林業改革要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地說,就是要從錦屏集體林區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地探索改革的模式和發展林業的途徑。錦屏林業的實際是什么?可概括為這祥幾點:人工造林的歷史悠久,集體林區占絕對優勢,林業是這個少數民族邊沿縣的經濟支柱,以及森林本身所固有的長周期,多效益,破壞容易建設難的特點。第一階段的改革就是在充分認識客觀世界,并積累林業工作的豐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探索與創新的。其主要改革措施,如確定以林為主的生產方針,爭取民族林業縣的自主權,實行以木換糧的商品交換,走以林養林之路,都符合林業經濟的客觀規律,推動了錦屏林業的振興。第二階段山林分戶經營的改革,則脫離了錦屏的實際情況,與林業經濟的客觀規律背道而馳。表現在.吸取農業改革成功經驗方面,不是因林制宜,而是生搬硬套分戶經營的模式。因為錦屏是一個人工造林歷史悠久的集體林區,一向以營造成片杉山為主,單家獨戶不利于經營管理。在社會主義時期,以林場為發展林業生產的主要形式,已獲成功經驗,為了使管理休制更適應子林業生產的發展,不是干脆拆場分戶,而應著童于加以完善和提高,更有利于林業生產的發展。人工林與土地有質的區別,不能混淆。土地為生產資料,一律公有。林木為有生命的產品,包含著生產者的勞動價值。把所有的山林均分到戶,就等于開放“綠色銀行”,將勞動者的多年“存款”徹底分光。實質上是把社會主義混同于原始的平均主義或封建社會農民空想的均產制,完全取清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其脫離實際還表現在不能正確對待前一階段的改革成就。三中全會以后,錦屏縣委率先改革林業體制,取得顯著成效。錦屏縣的1985年改革,不是在此基礎上去健全和完善管理體制,而是推倒重來,一刀切地搞山林分戶經營,致使錦屏林業由中興驟轉衰落。

4.改革必須遵循宏觀控制,微觀搞活的原則

宏觀控制,微觀搞活,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原則之一。把它具體應用于林業體制改革,就是山上管嚴,山下搞活,兩頭控制(控制山上采伐與運輸出境),中間(流通一)放寬‘宏觀控制,即體現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錦屏林業的計劃經濟首先要求森林資源的消耗量絕不能超過生長量,所以對山上的采伐量和運輸出境必須從嚴控制。微觀搞好,即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充分發揮商品經濟的積極作用,搞活經營流通環節,佩進商品生產的發展,以激發林農的生產積極性。錦屏縣在第一階段的改革中,宏觀控制十分重視‘、鑒于森林資源少,生長周期長,供需矛盾突出,社會上潛伏著許多可能導致亂砍濫伐的因素,錦屏縣嚴格執行采伐“一本帳”計劃。凡是國家統購材,地方自主材,集體或個人自用材以及單位采伐自有林木,均須按照木材采伐量小于林木生長量的原則納入國家采伐計劃。為了嚴格執行計劃,由林政部門嚴格控制山_L的采伐量,不許無證砍伐。同時通過發放木材出境證,堵塞原木和板方的非法出省。加強了依法治林,亂砍濫伐的現象大大減少。第二階段實行山林分戶經營之后,縣林政管理部門,林工商公司、州水運局頓成鼎足之勢:林工商與水運局無視計劃,爭相搶購,林政部門失去了控制權利。省內外經營木材的單位、木材老板和二販手乘機深入林區亂收亂購。、林農分林到手,普遍存在唾需變木為錢的發家思想,見生財有路,便千萬把斧鋸涌向森林,演成一幕嚴重破壞森林資源的悲劇。林權混亂哪你爭我奪,又演成一幕幕的械斗與流血事件。

5.改革必須讓“包”字上山,“包”字進林

在林業改革中,概括起來是在放、分、包三個字上做文章。放,即放權于民。林業“三定”,就是一個放權于民的政策。對自留山,責任山都規定了明確的政策界限,.不宜輕易變動。分,即分山于民。同志的幾次講話,《人民日報》刊載的有關文章,在談到分山時,都把分山限制在荒山疏林地的范圍,有的分20腸,荒山多的可以分到50腸,特別指出不分成材林、中幼林.包,即實行承包責任制。在林業部搞活林區經濟會議上,強調“包”字上山,“包”字進林。要搞多層次承包,既要“包”給千家萬戶,也要推行聯戶承包、專業隊組承包,要讓個人、集體、國家一齊上。錦屏縣的第一階段改革,是在通過林業“三定”健全和完善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之上,一方面根據縣情,以每戶3至5畝的自留山分給廣大林農另一方面推行以“包”字為核心的山林經營管理體制,在林場實行責任承包,產品績效按一二、七分成,山價一,集體二,承包者七。專業戶、組、隊承包,其績效則二按、八或一、九分成,集體得一至二成,勞動者得八至九成,均體現了林農得大頭。這一措施是可行的,是有利于林業生產的。第二階段錦屏縣推行山林分戶經營,將“三山”變一山,都變成了自留山。只有一個“分”字,而無“包”字,不論森林或荒山,也不論林場或集體山林,一律均分到戶,林主具有對林木的支配權。結果造成林權混亂,管理混亂,.砍伐綠亂,收購得亂’人心混亂,社會混亂。林業搞“活”了,活而失控,無所制約,于是走向了反面。目前,錦屏縣全面地總結了林業改革的經驗,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穩定了林業牛產的總體局勢,并發動群眾加速改革的步伐,決心把錦屏的集體林區建成社會主義新型的速生豐產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