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森林撫育作法及建議
時間:2022-09-10 03:09:24
導語:淺談森林撫育作法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國家對生態林業的越來越重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林業優惠政策,在停采、調減采伐量的同時實施了森林撫育補助工程、營造林補貼工程,國家給予大量資金扶持,促進森林的休養生息,林業的主要責任在于培育和管護森林。通過總結幾年來森林撫育方法,并提出建議,希望對實際工作有所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加強;森林撫育;做法;建議
由于長期的過度采伐利用,森林資源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這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提出了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真知灼見,林業受到前所末有的重視,國家給予大量資金扶持。陸續完成了國有林場改革、國有林區改革,林業發展進入修復、保護、休養生息的新階段。國有林場、國有林區均停止了天然林的商業性采伐,從以生產木材為主轉為以森林撫育、生態保護為主。加強森林撫育,提高森林的數量和質量是當前林業的主要任務。近年來,借助國家森林撫育補助工程,對齡組結構不合理急需撫育的林分逐步進行了森林撫育補助作業,效果明顯,改善了森林的樹種結構、空間結構,提高了森林質量,促進了林木生長。
1選擇恰當撫育方式合理設計
根據森林資源檔案,結合現地林分狀況,優先確定急需撫育的林分,由丁級資質以上的林業調查設計隊進行設計。確保撫育方式準確,撫育設計質量達標,保證在作業過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依據林分樹種、林齡、立地條件、林分類型及組成,科學合理確定培育目標及目標樹。再依據林木所處的生長階段,才能確定合理的撫育方式。根據林木的生長階段、培育目標、生長規律確定森林撫育方式:一是幼齡林階段由于個體的優劣區分還不明顯,主要根據林分的密度是否影響林木的生長而確定是否撫育,主要采取透光撫育的方式;二是中齡林階段由于個體的優劣關系已經明確,商品林實行的生長伐、公益林實行生態疏伐;不同的森林類型設計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三是對遭受自然災害顯著影響的森林進行衛生伐。
2森林撫育遵循的原則
以保護規劃利用為基礎,根據年度檔案確定每年的撫育任務。按森林生長規律,做好森林撫育方案,先從急需撫育影響樹木生長的林分進行,保證作業過程有的放矢。因林施策、分區落實,科學確定森林撫育的具體林分和撫育方式。根據科學有效、保護優先的原則,重點保護好珍稀樹種,如水曲柳、黃波羅等珍貴樹種的幼苗幼樹。
3森林撫育作業管理
在作業過程中嚴格執行《森林撫育規程》,森林撫育作業實行合同制管理,簽訂森林撫育作業合同,明確森林撫育面積、質量標準、完成時限、安全保障、資金兌現和違約責任,要嚴格按照審批后的撫育作業設計組織作業。在作業過程中,實行專業技術人員跟班作業,加強作業監督管理。對作業質量不合格的,及時返工。
4科學設立對照樣地和成效監測
加強撫育設計和作業的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要及時開展撫育質量自檢驗收,實行“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杜絕人情驗收和關系驗收。要高度重視森林撫育成效監測工作,并按森林撫育成效監測相關規定扎實做好成效監測工作??茖W合理布設監測樣地,對比數據。
5建立檔案、保證材料連續性
建立健全森林撫育檔案管理制度,對每年進行撫育的材料保存齊全、建立森林撫育數據庫。森林撫育實施方案、計劃任務量、作業設計資料、批復文件、責任書、施工合同,年度資金使用報告及報表,自查驗收報告,外業調查圖、表、卡、統計匯總表等材料都要裝訂成冊進行存檔管理。
6問題及幾點建議
6.1急待撫育的面積大但資金不足。由于多年來大面積造林,中幼齡林面積大,占林地面積的50%以上。但由于森林撫育作業難度大、成本高,入不敷出。所以資金短缺是目前的主要障礙,國家森林撫育工程落實到具體林地是杯水車薪,而且要求的條件也嚴格,大多數集體和個人的林分得不到資金扶持。資金的不足是導致撫育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林權所有者力不從心,無力投入大量資金去撫育,致使林分得不到及時撫育而使林分質量下降。建議:引入社會投資機制及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鼓勵全社會投資林業。對森林撫育給予補貼,提高林農的育林積極性。6.2森林撫育技術落后。由于森林多位于遠離居民區的,作業區遠而且條件復雜、機械化作業難度大。作業方法有的還停留在比較落后的刀斧時代,作業效果不理想,作業后傷口愈合不平整,自然整合不好易出結節。建議:生產出小巧輕便的現代工具,提高撫育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加強對作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技術水平。6.3對森林撫育重視程度不夠。面對樹木生長周期長、見效慢的現狀,林權所有者不愿投資在森林撫育上,僅寄希望于自然生長及整枝,對適時的森林撫育重視程度不足。建議:多出臺鼓勵政策,如與采伐利用相掛鉤,撫育的效果和面積直接與木材生產計劃相掛鉤,提高其撫育的積極性。
作者:趙曉澤 趙晗 單位:吉林省輝南縣林業
- 上一篇:探析林業工作思想政治水平策略
- 下一篇:淺談傳播學下中國傳播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