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2:56:00

導語: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管理論文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因此,在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誘致性變遷的政策下,對農業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進行探討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一、成長經濟、規模經濟和適度規模經營

下面對成長經濟與規模經濟、適度規模經濟與規模經濟的概念和含義作一說明。

(一)成長經濟與規模經濟

所謂“成長經濟”,簡單而言,可以認為是不同于“規模經濟”的一種經濟,即是由于其成長導致的原來沒有利用好的資源更好地被利用的一種“經濟性”成長理論認為,生產過程的“輸入”并不是資源本身,而是“資源產生的服務”。西方農業生產經濟學從微觀經濟研究出發,把農業資源稱作“農業生產資源”,認為一切農產品都是由各種生產資源耦合而成的。并把資源分為土地、勞動、資本和管理。因而農業企業或以家庭為主體的農業經營單位也不例外。

規模經濟,是指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的特性,即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是一種有效且均衡的經濟狀態。規模限制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市場經營主體模型中,限制被假定為隨著單個產品的額外數量被生產出來后。生產單個產品的成本上升,一般認為是由管理局限(規模太大導致管理成本越大)帶來的;二是在壟斷競爭市場中的市場經營主體模型中,這一限制會通過收入隨著更多產品的出售降低而只能得到部分實現,一般認為是由市場局限(導致銷售收入降低)帶來的;三是除了以上兩種情況,由于不確定性前景(由于搜尋信息的成本和彌補風險的需要)給規模帶來的限制。對于我國農業而言,主要是第三種情形造成的。

成長經濟不同于規模經濟。成長經濟是一種內部經濟,“成長僅為在給定條件下的規模的調整規模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副產品,沒有‘最適宜’的。”

無論在什么時候成長經濟的獲得都是一個過程,是過程均衡;規模經濟是一種狀態,是結果均衡,是成長經濟的副產品。這一過程使內部不斷涌現出未經使用過的生產性服務或使原有資源的生產性服務得到充分利用。成長經濟可以是規模經濟,也可以不是規模經濟,成長經濟可以存在于任何規模的生產經營主體--企業或農戶中。因而存在一個悖論:成長經濟與最有效地利用社會的資源是一致的。但過去成長的結果--任何時候所達到的規模--可能并不具有相應的優勢。

(二)適度規模經營與規模經濟

一般來說,經濟活動中之所以要求規模經濟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分工協作。當產量足夠大時,人們可以采用專門化設備與工具來提高效率,可以更好地在勞動者中實行分工,從而有利于改善勞動熟練程度與積累經驗。這實際上是對原有資源內部重新配置以達到對資源的生產性服務的充分利用。二是生產過程中使用了不可分投入。不可分的投入品有一定的最大生產能力,這是一種“最小公倍數”理論的應用,即如果充分利用不可分性的生產資源,經營單位的最低產量應是最小單位中達到最大產出的最小公倍數。在不可分投入品生產能力利用不足的情況下,擴大生產規??赡墚a生規模經濟,以實現要素的均衡。實際上對于不同的經濟活動來說,最佳規模是不同的。所謂適度規模經營也不一定是規模經濟,伴隨適度規模經營的應該是成長經濟而不是規模經濟。成長是一個過程,因而規模應該是“適應性”的。適度規模經營首先應該是成長經濟,通過成長經濟達到規模經濟。

二、農業經濟成長:基于資源貢獻的分析

我國農業成長經濟可以看成是在穩定的基本經營制度和已有的土地規模下,由于農業投入(主要是資金和科技)的增加,使農業內部資源使用效率(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提高,從而使農業經濟增長或農戶收入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性。這些“經濟性”包括許多農業資源生產性服務的“免費”的利用:土地撂荒減少、土地生產率提高、農業人力資本提高、農戶儲蓄轉化為生產性投資增加、農業資源重新配置和農業投資方向的改變等。在我國農業人均耕地少,農村勞動力富余且勞動力(數量的增減)對農業增長幾乎沒有影響的情況下,現階段影響我國農業經濟成長的主要是土地、資金投入和科技進步。

(一)土地制度與農業成長

關于土地制度對農村經濟發展乃至農民收入的影響,多年來是一個學術界比較關注的問題。在所發表的文獻中,大體有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認為目前的土地制度與其他各種可能采用的改革方案(例如耕地私有制或永佃制)比較,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不會有顯著差別。另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的農地制度有缺陷,非改革不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舒爾茨指出,“在解釋農業生產的增長量和增長率的差別時。土地的差別是最不重要的,物質資本的質的差別是相當重要的,而農民的能力的差別是最重要的。”這里所指的土地差別主要是土地質量的差別。但也包括土地制度的差別。這一點與林毅夫的研究結論相仿,“家庭農場是發展中國家農業增長的更為適當的制度,我國的未來改革應該加強剛剛建立起來的農戶制度的地位。”但根據《中國農村經濟形式分析與預測》,2003~2006年,我國農業耕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3.34%、-1.2%、-0.5%、-0.4%,貢獻率逐年提高,主要是政府的耕地保護政策,農村撂荒地的減少使然,但要注意的是一直處于一種負貢獻狀態,這固然與耕地面積的減少(比如退耕還林、建設用地增加)有關,也可能與土地規模過小或者說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關。因而現行的地權制度對農業經濟成長有不利趨向,適度規模確實是當前農村土地制度研究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應當創造一個維持農戶適度經營規模的經濟環境,防止農業經營規模小型化傾向。

(二)資金投入與農業經濟成長

據《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3~2006年農業資金投入對農業產值增長的貢獻分別為5.0%、6.5%、5.7%、2.6%。農業資金投入對農業產出的增長影響很大,這主要是財政投入或惠農支出增加,刺激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要素投入增加使然。但2006年出現大幅度的回落,說明農戶儲蓄轉化為生產性投資有減少的傾向,也說明財政投入方向和結構需要調整,應主要提供有利的可得的廉價的新的生產要素。舒爾茨認為把農業改造為一個比較廉價的經濟增長源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靠政權的命令方式,還有一種方式主要以經濟刺激為基礎的市場方式,但“如果市場方式為了增加可供農民使用的資本量而僅僅局限于減少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性的方法和措施,那么,它就不會成功最重要的是投資于農民使用時有利可圖的新農業要素的供給?!币坏┨峁┝擞欣男罗r業要素,農民很容易從內部儲蓄獲得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本。

(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成長

“適用于一個貧窮社會的現代農業要素首先應該依靠現有的科學與技術知識來進行‘生產’。”根據《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3~2006年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1.74%,2.4%,3.8%,3.4%,整體來看呈上升趨勢。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九五”期間為45.2%,2007年已達48%,預計2020年達63%。“‘技術變化’這一概念在實質上至少是一種生產要素增加、減少或改變的結果。”舊技術進步等同于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實際上是一種增長余值,它表明如果扣除農業資金和耕地貢獻,農業經濟是否還有一個額外的增長率。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國農戶耕地供給固定(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規模既定)甚至減少(撂荒、建設用地擠占)且其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為負、農業勞動力大量富余且其增減對農業增長幾乎沒有影響的情況下,由于農業資金投入和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正,尤其技術進步的貢獻呈絕對上升趨勢,說明現行的土地帶制度和土地規模對農業發展盡管有不利趨向,但阻礙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農業內部資源對生產貢獻的不平衡驅動,農業經濟成長仍有很大的空間,農戶經濟是成長經濟。只要有效供給農業科技,農業資源中未使用的生產性服務就會被有效利用,而這種利用一定程度上具有“免費”的性質,有其“經濟性”。

三、提高農業科技有效供給的具體措施

在穩定的農地制度、土地的生存和保障功能地位沒有根本性變化,以及農業投入尤其是農業科技投入具有正的而且較大的貢獻下,應該承認農業實際上是一種成長經濟,地權流轉“欲速不達”。黨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200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根據農業生產需要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進步的主攻方向,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也就是說,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科技供給不能唯“高新”是用,必須從我國農業生產的初級資源--耕地和勞動力的現狀以及農業生產急需和經營單位需求能力實際出發,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即找到并獲得在生態上適應、經濟上可行與資源稟賦相一致的農業技術及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辦法,有效供給可得性、適用性、實用性和便利性技術,促進農業經濟成長。當農戶發現科技投入的成本高于規模擴張的成本,或增加科技投入帶來的收益低于規模擴張帶來的收益時,農戶愿意以有利有償的原則自發加快地權流轉,達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經濟進一步成長,如此循環而已。

(一)從我國農業人多地少、小規模經營的基本國情出發,大力供給可分性農業生產技術

一國的土地和勞動力的比例,對該國農業技術變革的實際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人口的增長,以及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帶來了糧食間接需求的持續擴張。盡管目前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但很難避免長期短缺的趨勢。為確保糧食安全,我國必須大力供給農業可分性技術,促進農戶經濟成長。

農業生產技術的可分性是指技術可以分散的小規模的使用??煞中赞r業技術包括農業生物、化學技術和部分小型機械技術以及大型農業機械。生化技術主要是替代土地、彌補土地不足的缺陷,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單產和總產。但兩者又有一定的區別,利用生物技術不僅能增加農作物產量,更重要的是無污染農業。化學技術可能造成生態破壞,要注意有效利用。而小型機械技術,主要是替代勞動,它符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因其小。對農戶而言是一種可得性而且是便利性工具。當然對一些大農場,應實行機械化大農業,發揮不可分性技術生產的規模效應。

(二)從我國推進城市化的實際出發,大力供給市場園藝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農業多樣化、專業化經營

市場園藝農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業性的農業。有時也稱為商品園藝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城鎮化的速度加快有關,一般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圍發展起來,為市民提供必需的食物。從事商品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專業化、集約化生產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飼養牲畜。

一般來說園藝農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由于我國正在推進城鎮化進程,城市需求增加,失地農民增多,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而且這種市場園藝農業可以是一種簡易的設施園藝農業,如農業地膜、大棚種植、防雨棚栽培等,技術成本不高,操作簡單,比較適合我國國情,能促進農業經濟成長。當然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研究和發展高級設施園藝農業,比如無水、無土栽培等。

(三)從我國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出發,改造傳統生產技術供給現代科學管理,變比較優勢為強勢

我國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就是適合勞動密集型生產而不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產品。這些產品的生產一般具有我國區域優勢,或是具有傳統生產優勢,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比如在蠶桑繭、烤煙、蘋果、甜菜等勞動密集型的經濟作物和牛奶、淡水魚等勞動密集型的水畜產品生產上都存在著優勢,這些產品的國內資源成本系數大多低于0.85,表明我國通過生產上述產品每創造1美元的外匯收入所消耗的國內資源成本均低于85美分。尤其是對于勞動密集使用并且勞動無法由機械替代的果蔬和水畜產品,它們生產的國內資源成本系數大多低于0.7,比較優勢顯著。

但由于缺乏對傳統生產技術的改造和疏于科學管理,加上國際貿易歧視性壁壘,這一優勢難以保持。必須加大對農民投資。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提高其傳統經營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協整能力,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變優勢為強勢,促進農業經濟成長。

(四)以政府公共供給為主。以農戶需求為龍頭,以農業科技中介機構為中試和推廣環節,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我國的農業生產主要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全國有2.3億多農戶,每戶平均規模不到0.533公頃。此外,雖然我國也有一些大型農場,但多為國營農場,農業企業才剛剛起步。由于主要農業生產單位(農戶)規模小,農業生產技術又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和公共性,而且農業與國家的食物安全緊密相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社會穩定,因而農業科技應以政府公共提供為主。同時應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有學者研究認為農業科研投入的回報率大大高于商業銀行的收益率。

農戶抗風險能力低,農戶的科技“試錯”的代價大,因而農業科技的研發必須以農戶需求為龍頭,提供可得性、適用性、實用性技術。創新科技供給機制,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實現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比如科技入股,建立風險共擔和利潤共享機制,同時要大力建設農業科技推廣中介機構和應用示范基地,如農業科技示范園,增強技術的示范性,提高農戶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經濟成長。

(五)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推廣節能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實現技術的經濟效率和生態效率的雙提高

我國長期以來,由于受溫飽問題的影響,加上農戶分散經營和集體經營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戶追求技術使用的經濟效率而忽視技術使用的生態功能,農業發展可持續能力差,

為了迅速脫貧致富,我國農業幾乎丟掉了原先精耕細作和施用有機肥的傳統,種植和養畜分開,大量使用化肥。向土地投放的廄肥和草料大為減少,土地不再精耕細作,土壤的腐殖質受到破壞:廣泛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等化學制劑,農業生態平衡受到破壞:農業灌溉設施“只用不建、只建不養”,傳統的漫灌使水資源浪費較為嚴重。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應該“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經濟成長。但一定要注意是“適用”的技術,比如沼氣的應用和推廣,而不是發達國家所謂的“精準農業生產技術”。當然,“3S”(GIS、GPS和RS)技術,應該是未來我國農業要學習和應用的技術。

四、選擇性供給農業科技與適度規模經營

有效供給農業科學技術,其目的是在現有農業生產資源狀態下,充分發揮資源未盡的“生產性服務”,促進農業經濟或農戶經濟的成長。隨著農業經濟成長,必然受到諸如農業經營管理能力低、資源耦合性差以及技術規模效益差等的影響,成長空間縮小,因而生產性資源重新整合尤其是地權流轉不可避免。當前,為加快地權自愿有償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必須選擇性供給農業科技:一要增加不可分性農業技術供給,二要加大對農民投資。

(一)選擇性供給農業生產技術尤其是增加不可分性技術投入,發揮規模效益,實現更大的“利差”誘導地權流轉

農業科技投入品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對農業經營規模的要求是不同的。農業科技投入從這個角度可分解為兩類:第一類為機械動力性質的資本投入品,如各類農用機械,其實質作用在于替代勞動。第二類資本投入品屬于農業生化性質,如化肥農藥、良種和農用薄膜等,其實質作用在于替代土地。農業生化類科技產品投入都具有良好的可分性,可以分散和小規模利用,但機械類科技投入具有一定的不可分性,對生產規模有直接的要求。當然要注意假不可分性,比如以發展小型機械或出租機械服務的情況下,機械類資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可分的。

對于能適合大型機械化耕作、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區域,要加強政策引導,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集中,規模增大,就可以獲得不可分性科技產品的規模效益,降低因小規模經營而產生的成本,使凈收益大于參與土地集中的農戶單獨生產的收益之和,并且使參與地權流動的農戶能分得一份“剩余”,農業就會走上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對于能適合農業機械化耕作但經濟水平不高的區域,要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組織,扶持發展農機大戶,組織農機跨區作業,探索小規模分散經營與農業機械大規模集中作業矛盾的解決機制,比如,以聯合收割機跨區域收割為代表的農機跨區作業為解決這個難題找到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通過跨區作業,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最終將產生示范效應,誘使地權向農業機械等不可分性技術的所有者轉移,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二)加大對農民投資,提高其傳統經營經驗和現代科技的協整能力,培育新型農民,通過農民的“自我篩選”,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要從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實際出發,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提高其傳統經營經驗和現代科技的協整能力,培育新型農民。由于農戶風險意識和承擔風險能力的差異、傳統經驗的慣性對農戶影響力的差異、農戶現代科技的接受動力和利用能力的差異以及農戶目標函數和偏好的差異等,對農民投資,促進農業經濟成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農民“自我篩選”的過程。

“自我篩選”的農民包括“自愿篩選”的農民和“被迫篩選”的農民?!白栽负Y選”的農民主要是指那些認為其務農的機會成本更大的農民,這些農民的土地實際上處于一種撂荒狀態:“被迫篩選”的農民主要是一些傳統意義上精耕細作的農民,其土地的生產率一般不高。但不管怎樣,“自我篩選”的農民只要所得的經濟價值等于土地轉讓期內期望的總利潤的現值,就愿意按有利原則將地權轉讓給“協整”能力高的農民,當“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時。這種愿意度越高。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由于農業經濟不斷成長、規模增大和資源整合帶來的預期收益增加。可以、也愿意以比農戶單獨經營獲得的凈利益更大的代價有償獲得土地的經營權,只要所付的地權轉讓成本低于規模不變而通過內部自我擴張所付的成本,從而地權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