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溫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5:01:00
導語:農業產業化溫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這樣做,不動搖家庭經營的基礎,不侵犯農民的財產權益,能夠有效解決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市場、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之一”。這是中央對目前正在興起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肯定和期望。因此,建立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是我國當前農業新階段農村改革的方向和重要內容?!皽厥稀奔瘓F農業產業化的成功使我們看到農村第二步改革成功的希望。
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是由溫北英先生創辦的以生產肉雞為主的大型企業集團,其總部設在廣東省新興市,在各地設有聯營公司。公司有種雞場22個,種豬場5個,飼料廠12個,孵化廠14個,還有動物保健研究所、肉雞良種培育中心、塑料編織袋廠、肉雞屠宰分割廠、冷庫等,總資產5億元,有員工300多人。養雞部分實行公司全員股份制,股本金1億元,資產1.3億元,1998年,上市肉雞8800多萬只,產雞苗1.1億只,上市肉豬1.2萬頭,年銷售10.3億元,合作養殖戶(養雞8800戶,養豬800多戶)平均每戶1.4萬元。1999年公司養雞戶發展到1萬戶,銷售收入約10億元。
一、“溫氏”集團產業化發展過程
“溫氏產業化模式”在我國是最早提出的“公司+農戶”模式之一,它是從養雞服務開始的。1983年溫北英聯合了7戶8人投資入股,股金8000元,創辦了勒株畜牧聯營公司。到1986年底,經過3年奮斗雞場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原有設施、場地已不能適應生產的需要。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溫氏”養雞開始了新的變革,雞場一部分繼續養雞生產,一部分專門從事養雞服務。辦法是:養雞戶按每只雞預付5元定金,然后采取記帳的形式從雞場領取飼料、藥物,雞場免費向他們傳授養雞技術,雞養成后,交由雞場代銷,代銷費1角/kg,銷售后進行總結算,多退少補。
隨著公司飼料廠、種雞場和服務中心的建立,飼料、雞苗、藥物等服務環節要素的自給,使雞場和養雞戶的效益明顯提高,總產值1986年為36萬元,1987年為100萬元,1988年為235萬元;養雞利潤也由1986年的5萬元上升到1988年的37萬元,到1988年“溫氏”開始形成了穩定的公司+農戶的經營結構。1992年10月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加盟“溫氏”,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溫氏集團公司,從而給溫氏集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帶動了公司內部全方位的科技進步。華南農大不僅培育出新的肉雞品種,還及時解決了從生產到流通各環節的技術問題。有了技術的支撐,不僅能夠擴大公司生產規模,也使農民不再單純依靠經驗來從事農業生產,而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實現生產的高效、高產、高附加值,進一步鞏固了“公司+農戶”的產業化體制。主要做法是:把肉雞飼養全部交由農民完成,公司僅辦種雞場,并為養雞戶提供種苗、飼料、藥物、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具體辦法分6個環節:一是申請入戶,公司同意后在計算機里建立養殖戶檔案;二是交付定金,每只雞苗5元;三是以記帳形式領取雞苗和生產資料,待肉雞上市后統一結算;四是技術指導和相關服務,公司按要求按時接種疫苗,按飼養規范供給飼料和藥物,確保質量和成活率;五是統一收購;六是結算。養雞戶在肉雞上市當天,即可憑據到財務部結算,并由電腦打印清單,列出肉雞上市率、肉料比、上市均重、飼養天數、雞苗和其它材料領用情況和農戶應得利潤等。“公司+農戶”的經營機制實現了公司和農戶優勢互補,大大地提高了公司整體養雞規模和水平。從公司講,解決了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中生產環節這個重要問題,農戶是公司的一個生產車間。以農戶為單元分散養雞有利于家庭經營、有利于雞病的防治、有利于雞糞的處理和農牧結合。不但不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可以實現大規模經營,公司也可以減少雞舍等基本建設投資。從農戶講,突出解決了分散經營,家庭生產,比較效益低,經不起市場風險以及技術服務和生產資料供應等一系列問題。公司+農戶,公司有效地把分散的小生產組織成社會化的大生產,農戶已不再是自給自足的封閉實體,而成為社會化大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實現了肉雞生產系列化、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使養雞的生產規模、勞動效益、技術水平都得到迅速提高。在與“溫氏”合作的養雞戶中,有相當一部分農戶已具備較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他們把主要精力用在養雞上,每年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二、公司+農戶的利益機制
在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中,公司和農戶是相互合作的關系,沒有農民的長遠利益也決不會有企業的長遠利益,農民失去企業便失去了進入市場的橋梁,企業失去了農民也就失去了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特別是面對復雜多變、經營風險高的農產品市場時,要求合作雙方是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單家獨戶的農戶缺乏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無力應付生產經營活動的復雜環節,公司則是他們市場利益的代表;而在另一方面,公司的經營規模和銷售業績又蘊含著農戶的辛勤勞動。從這點出發,“溫氏”在處理雙方利益關系時,非常重視農民的利益。具體是采取平均分配的做法,一般按正常原料價格和銷售價格,每飼養一只雞可得毛利3.5-4元,公司和農戶的分配比例為5∶5,即公司和農戶各得50%,農戶養雞的收益為1.8~2元/只,以每人每年飼養雞12000只計,每年收入2萬元以上。事實上,和溫氏合作的農戶每年總共有1000多萬元的升幅,而公司的效益增長和農戶是同步的。從1986年到1994年,合作農戶獲利總共6227萬元,“溫氏”獲利6888萬元?!皽厥稀痹谔幚砗娃r戶的利益關系時,還特別注意從公司長遠利益出發保護農民的利益。例如1998年,由于香港發生雞流感,肉雞市場受到嚴重沖擊,公司果斷實行保護價收購措施,當年公司收購肉雞虧損6700萬元,而農戶收益基本沒有受到損失,保護了農戶養雞的積極性。1999年,參與公司合作養雞的農戶躍增至1萬多戶,養雞高達1億多只。1999年肉雞市場暢銷,公司養雞總收入10億多元,實現了公司、農戶養雞收益雙增長。
三、“溫氏”縱向、橫向產業結構
“溫氏”集團在發展生產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結構模式。這一模式可概括為縱向和橫向產業結構??v向產業結構以養雞為核心,建立了一個產、供、銷“一條龍”的縱向生產銷售系統,具體做法是組織了一個農民養雞集團,公司向養雞戶提供種苗、飼料、醫藥、技術指導,并包銷其產品的服務體系。這樣一來使過去獨立于經濟實體之外的相關產業連成一體,在經濟實體內形成一個相生相克的有機循環系統,變單一生產力結構為綜合生產力結構。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產業與產業,行業與行業互為條件,共生共長,既是“食物鏈”,又是“營養圈”;既相生,又相克。因此,這種生產力結構必然為經濟實體帶來綜合效益。橫向經濟結構以養雞為主,建立了包括飼料、編織、獸藥、雞肉分割、罐頭等在內的配套產業,形成了科、工、農、貿為一體的橫向產業結構,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皽厥稀彼x擇的主導產業——養雞具有穩定的市場和較高的科技含量,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之間也存在著投入和產出的關聯,它們既互為市場,又互為原料,從而構成了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之間相生相克的生態運轉系統,產生一種共生共促的動力機制,由此使“溫氏”的養雞業、科技業、飼料加工業、編織業等在科、工、農、貿一體化循環系統中都得到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作為養雞業的后向產業——雞品加工業也得到發展,公司還可以通過擴大肉雞的加工數量平衡市場,保證養雞這一主導產業的正常發展。
“溫氏”縱向和橫向產業結構保證了企業的整體效益,而無需計較某個時期、某個環節甚至某個年度的盈虧與否。例如,1990年銷售肉雞虧了84萬元,種苗、飼料等盈利,企業綜合盈利仍為72萬元;1991年銷售肉雞虧了230萬元,但綜合盈利152萬元。
四、內外兩個市場
“溫氏”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構造了內外兩個市場,即以“公司+農戶”建立起來的內部生產要素市場和企業外的產品市場,兩者相互協調,緊密配合,共同構筑起“溫氏”養雞產業的整個市場。
企業內部生產要素市場實際上是一種具有市場特點的生產經營活動。在我國農村現實經濟體制下,農業生產力主要集中于分散的家庭生產,農業產業化只能把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與家庭經營結合起來。因此,要挖掘農業生產潛力,構筑產業化經營,企業主要通過聯戶經濟的途徑來擴大生產規模?!皽厥稀痹谄髽I內部用服務的形式聯結農戶,構造生產要素市場,實際上農產成了“溫氏”的“生產車間”,這種生產車間按“溫氏”規定的生產標準和技術程序進行產品生產,在這一生產過程中,公司主要提供種苗、飼料、藥物、技術、銷售等一條龍的配套服務,這種生產要素內部市場是通過記帳形式進行內部結算的。
最終產品營銷市場是“溫氏”的外部市場,包括肉雞、雞湯罐頭、分割保鮮雞制品等,這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環節。農業企業相對農戶和農村集體組織的優勢,就在于對銷售市場的占有和擴展能力,能夠高效地組織起農產品銷售活動,實現農業產業經營的規模效益。“溫氏”從1983年辦場養雞開始,就用相當大的人力和物力開拓銷售市場,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已經建立了電腦化的市場銷售管理系統,并且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遍布23個省區的銷售網絡。
作為完整的市場體系來說,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是高度統一的,兩者的發展是共生關系。無論是內部市場的擴展,還是外部市場的延伸,相互間是彼此配套有機生成的,每開拓一個外部市場空間,都會在此空間內建立起公司的內部市場,以該市場的生產能力滿足外部市場的需要。
五、“溫氏農業產業化模式”的精髓和意義
廣東“溫氏”食品有限公司自1983年創業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奮斗,從幾個人的養雞場,發展成一個大型養雞集團,形成了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溫氏模式”。目前,正在把養雞模式移植到養豬產業當中,1999年公司合作養豬戶800多戶,上市商品豬5萬余頭,爭取幾年內生產肉豬百萬頭。一個新的超大型畜禽產業集團正在逐步形成。
“溫氏”農業產業化模式可以概括為: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養雞業為主導產業,以“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為基礎,全面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手段,運用工業經濟方式重組農業生產和經營,以綜合經濟效益為中心,實現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農貿一體化。它的主要精髓和經驗:
1.確定好主導產業。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要素,應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產品市場前景好,在現有產業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和其它相關產業關聯程度高,并能帶動其它產業發展,且具有開發潛力的產業。養雞業成為“溫氏”集團的主導產業正是具備了這些條件。
2.確定好龍頭企業。在產業化中,龍頭企業是指具有很強的把握市場的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能給農民全方位服務、能處理好與農民的經濟關系,基礎雄厚、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或企業集團?!皽厥稀奔瘓F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延長農副產品銷售時間、擴展農副產品銷售空間、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等綜合功能,是典型的龍頭企業。這里,尤其重要的是,“溫氏”集團以全員股份制構建企業的組織框架,形**人是員工,人人是股東的新型關系,為各勞動成員共同富裕奠定了分配基礎,做到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從而使每個員工都關心企業的經營,有效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這種組織形式符合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避免了傳統集體經濟產權不清、政企不分的弊端,企業可以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在國家政策指引下,按照經濟規律來進行產業化經營。同時,也避免了個體企業經濟實力單薄、生產分散、不利于規模經營和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的缺陷。
3.“公司+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和基礎,是農業產業化鏈條的兩個關鍵環節?!肮?農戶”是指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產品加工、銷售的企業,聯合科研單位和農戶,采取公司帶農戶的形式,一頭聯著農民,一頭聯著市場,實行農業的貿工農技相結合,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皽厥稀奔瘓F的基本經驗是:通過“公司+農戶”的經濟聯結,使養雞戶通過公司融入市場,按公司要求采用先進技術,按市場的需求生產高品質的產品。它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很多企業難以做到的是公司能夠以長遠的眼光,把農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看作自己能否建立可靠的生產基地,能否保障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以綜合經濟效益為企業最終經濟效益,正確處理和農民的經濟關系。公司在肉雞市場不景氣時,對養雞戶采取保護價收購措施,保證農民養雞不受市場風險的干擾,農戶養雞積極性不斷提高,從而使企業的主導產業和生產基地不斷擴大,“公司+農戶”的組織也更加鞏固。
4.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手段,運用工業經濟的方法重組農業生產和經營。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的基礎,也是農業產業化能夠高效有序運行的根本保障?!皽厥稀奔瘓F與華南農大合作的目的,不僅是利用華南農大的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養雞業,關鍵是建立起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管理系統,有機協調了企業內外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充分發揮了企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積極作用?!皽厥稀奔瘓F用工業經濟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來強化農業生產和經營,是在產業關聯互動的現代經濟新格局上實現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從而促進農業向高級化產業推進和發展。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個新事物,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如何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機制,建立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利益共同體,筆者到全國各地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地區并沒有真正解決。特別是公司和農戶之間的結合部不緊密,不牢固,“春訂、夏濫、秋不算”的現象常有發生,矛盾很突出,很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皽厥稀碑a業化模式是在我國南方貧困落后的丘陵山區,在改革的大潮中產生的,在市場經濟推動下不斷發展壯大的,它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在我國具有普遍地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 上一篇:中介局上半年廉政工作總結
- 下一篇:民政局政務公開上半年工作總結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